劉薪雨,廖凌鑫,諸毅暉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痿病是指肌肉痿軟不能正常支配運動的一類病證,臨床表現為肌肉無力,易疲勞,不能正常進行活動。中醫痿病與現代醫學的肌營養不良、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周期性癱瘓等疾病相似,此類疾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病程長,預后差,對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素問·痿論》從病因病機、疾病進展及治療手段等方面對痿病進行詳細闡述,為現代臨床診治該類疾病提供指導。
1.1 “熱”是導致痿病的主要病因 “熱”是痿病發生的關鍵病因。《素問·痿論》中提出五臟熱可致痿病:“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熱”既可外感也可內生[1]。外感熱邪可直接耗傷肺津致“肺熱葉焦”,又或感受寒邪、濕邪日久不瘥,余邪不清,入里化熱,燔灼津液,郁遏氣機,致使內臟郁熱。內生之“熱”多由飲食不節和情志過極而產生。好食肥甘者易內生濕濁,濕濁郁阻中焦,遷延日久,化生濕熱浸淫四肢、濡滯肌肉,而致四肢痿軟乏力[2]。若情緒處于大起大落或極端狀態,則易擾亂氣機的有序升降,出現氣滯不暢,郁積體內而化生內熱,如《素問·痿論》所言“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等都是情志過極的表現。情志過極首傷心神,心主神明,“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尤其在大悲時,心肺首當其沖,兩臟氣血紊亂,郁積體內化熱,耗散肺津,發展成“肺熱葉焦”的病理狀態,容易發展為痿病[3]。臨床中,也不乏從“熱”論治痿病的案例。國醫大師張磊在治療痿病時,認為邪熱浸淫皮肉筋骨、消灼氣血津液是導致足痿不行的關鍵病機[4]。此外,部分學者認為肺熱與骨痿有密切關系,并明確提出通過干預肺病進展可以有效防止骨痿及其并發癥發生的觀點[5]。
1.2 “肺熱葉焦”是痿病的關鍵病機 《素問·痿論》載:“五臟因肺熱葉焦而生痿躄。”明確論述痿病的核心病機是肺熱葉焦,這與肺本身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關系密切。肺屬上焦而居高位,可散精微,朝百脈,濡潤四肢百骸,心、肝、脾、腎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都依賴肺的功能。《素問玄機原病式》記載:“病痿……由肺金本燥,燥則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肺的開闔有度可以保證筋骨肌肉得到充分潤澤,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由此人體可以進行正常的運動[6];一旦肺熱葉焦,肺的生理功能失常,則影響其他四臟及筋脈肉皮骨的功能,發為不同證型的痿病[7]。
肺與宗氣密切的聯系也是痿病發生的重要環節。肺主氣,司呼吸,可吸入自然界清氣,參與宗氣的生成。而宗氣流灌全身,其上行可貫心脈、行呼吸,與人的聲音強弱、語聲清濁等功能相關,“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靈樞·刺節真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靈樞·邪客》)。《讀醫筆記》指出:“宗氣者,動氣也。”宗氣不僅主呼吸、言語、聲音,而且與肢體運動、筋力強弱有密切關系。宗氣下行入氣街合于陽明,可保持筋脈柔韌,關節靈活,同時為肢體活動提供動力。肺居胸中,為宗氣之大聚,若肺臟郁熱,可致宗氣虛少,癥見呼吸言語不利、體乏肢怠、關節屈伸受限、神志不清等痿病的癥狀[8]。故《素問玄機原病式》記載:“病痿,皆屬肺金。大抵肺主氣,病則氣郁,至于手足痿弱,不能收持。”
從痿病的病因病機分析,治療痿病的關鍵在于祛除郁熱。《素問·痿論》提出“取陽明”“各補其滎而通其輸”的治療思路。中醫講求病機和治則治法統一,上述兩種治法與痿病“肺熱葉焦”的病機幾乎沒有關系,可其內在邏輯實則異曲同工。
首先,此處的“滎”“輸”即指五臟陽經的滎穴、輸穴[9]。陽經滎穴五行屬水,補其滎者,以水克火,滋陰泄熱,熱退痿愈;陽經輸穴五行屬木,通其輸者,以條達因熱而郁阻的氣機,暢通經絡,復筋脈骨肉之常[10]。痿者,萎也,有枯萎之意,暗示痿病患者筋脈骨肉有日漸衰敗之象,而陽經輸穴具有木生發條達的特點,能以其生長之性改善痿病患者枯敗之象[11]。滎輸相合,補瀉相隨,氣血得調,筋脈骨肉得以滋養,痿病不生。
其次,“取陽明”是指取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12]。陽明經為多血多氣之經,歷代醫家治療痿病多尊崇“治痿獨取陽明”或“主取陽明”的治療法則,故臨床治療痿病辨經選穴時陽明經是首選經脈[13]。無論是足陽明胃經還是手陽明大腸經,都參與水谷精微的運化,使兩經氣血旺盛,針灸手足陽明經腧穴可激發經絡之氣,推動氣血運行。陽明氣血旺盛則宗筋強健,肌肉關節運動靈活。此外,“取陽明”還能清泄肺熱,這是由肺經、胃經、大腸經的生理情況決定的:一是肺胃在五行屬性上為相生關系,胃土生肺金;二是肺胃在經絡循行上相交,《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胃之大絡虛里又“貫膈絡肺”;三是肺經與大腸經相表里,二者相互影響。生理上的緊密聯系決定肺胃在病理上息息相通,陽明氣血虛則宗筋弛縱,筋骨機關約束無力,繼而出現四肢痿弱失用之癥。因此,當肺臟郁熱時可以通過治療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以恢復肺的生理平衡。
痿病的根本病機在于肺熱,要祛除肺之郁熱,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需針灸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輸穴以達到治療目的。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二間及輸穴三間,前者五行屬水,后者五行屬木,旨在以滎水之陰制約肺熱,以輸泄木通之熱[14]。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屬水,可清泄肺胃蘊熱,其輸穴陷谷以木之性暢達中焦氣機,使肺胃氣機得以正常開闔,從而達到清郁熱、暢氣機、復氣血的功效。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痿病可選取手陽明大腸經的二間、三間,足陽明胃經的內庭、陷谷。手陽明大腸經聯絡肺臟,“補二間、瀉三間”之意在于祛除肺熱,補二間滎水以克制肺金郁熱之火,瀉三間輸木以通降氣機,使肺臟氣機和順,郁熱得散。“子能令母實”,肺熱會影響胃腑的運化功能,“補內庭、瀉陷谷”之意在于恢復脾胃樞紐的運轉,使水谷化為精微,充養機體,則筋肉強韌不痿;二是通過陽明經脈激發調動氣血,使經氣營血充分滲灌四肢,維持筋脈骨肉的正常功能,筋脈強勁,肌肉堅實,關節滑利,則痿病得愈[15]。
患者,男,55歲,2021年12月2日初診。主訴:左側下肢無力10個月。現病史:患者10個月前因受涼發熱后突然出現左側下肢無力,表現為左腿乏力僵硬,行走有拖步,上下樓梯費力,此后逐漸出現左上肢無力、左手指肌力減弱等癥狀,患者就診于當地醫院行康復訓練治療,自覺無力癥狀有所緩解。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上下肢體乏力,間或出現肌肉瞤動。患者自患病以來,時有口干欲飲、心煩等癥狀,納可,眠差,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細數。查體:雙手大小魚際和骨間肌、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等全身多處肌肉萎縮,左側明顯;雙上肢肌張力呈折刀樣,左手對指肌力1級,左上肢及左下肢肌力4級,右上肢及右下肢肌力5-級。指鼻試驗、輪替試驗欠穩準。踝陣攣、霍氏征、查多克征、巴賓斯基征均為陽性。西醫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中醫診斷:痿病,肺熱津傷證。結合病史,予針刺處方:選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二間、三間、內庭、陷谷、合谷、太沖,穴位均取雙側。選取0.35 mm×25 mm 一次性針灸針針刺太沖,進針深度為15~20 mm,其余穴位采用0.35 mm×40 mm 一次性針灸針針刺,進針深度為25~35 mm。二間、內庭施以補法,三間、陷谷施以瀉法,其余穴位施以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 d。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訴肢體活動較前靈活,左手握力較前增強,穿衣解扣等動作完成可,雙下肢乏力明顯減輕,運動功能較前改善,可緩慢平穩行走,無拖步,口干口渴癥狀明顯改善。
按語:本案患者因外感起病,熱邪灼傷肺津,發為痿病,遂出現左側下肢無力癥狀,而后熱退但繼發出現左上肢、右下肢無力,說明仍有余熱伏于肺臟持續耗傷肺津,因此可見口干口苦、心煩、小便黃、大便干等肺熱津傷的征象,間或出現肌肉瞤動也提示機體已是陰虛狀態,肌肉失于潤澤,舌紅苔黃、脈弦細數也佐證其有里熱傷津。氣津受損,肺不布津,筋脈骨肉失養,則出現肢體痿軟無力癥狀。故以清散郁熱、調理氣血為治則,選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為主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下合穴,可補脾胃真氣,補益氣血;足少陽膽經陽陵泉為“筋會”,可通利關節,通筋活絡,疏調氣機;懸鐘為“髓會”,可疏通經絡,壯骨益髓。上述3穴合用能調氣機,強筋骨,利關節。配穴取陽明滎穴二間、內庭施以補法,輸穴三間、陷谷施以瀉法,“補滎通輸”,宣散肺臟郁熱,調暢臟腑氣機。另取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合谷、厥陰肝經原穴太沖,二者“開四關”,一升一降,輔助肺司開闔的功能,幫助肺布散津液功能的恢復。
在臨床中,針灸治療痿病常用循經選穴和辨證選穴的方法,但以五腧穴作為配穴的針灸處方較少。在《素問·痿論》中,除闡明“取陽明”在痿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外,明確提出“補滎通輸”的治療方法,可見滎、輸穴在治療痿病方面有特殊的作用。《類經》認為:“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輸。補者所以致氣,通者所以行氣。”滎穴、輸穴作為人體的特定穴,是經氣升降出入的重要關口,可連接人體內外,調節整體功能,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治療疾病的效應點。痿病由“熱”而起,因此可以通過滎穴、輸穴的五行屬性,配合針刺補瀉手法,化解痿病之熱,重新建立臟腑陰陽平衡,使氣血津液各有所歸,筋脈骨肉得到滋養,四肢關節運動靈活,促進患者恢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