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楊小青
[摘 要] 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塑造是主客觀相統一的過程。系統梳理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歷史演進,從政治引導形象、理論闡釋形象、鑄魂育人形象、系統科學形象、開放包容形象五個方面科學把握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核心內容,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為基本遵循進行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對于推動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歷史演進;核心內容;基本遵循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4)01-0008-07
Evolution,? Content and Compliance of Public
Image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Fang1, YANG?? Xiaoqing2
(1.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Public image of buil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s is a process of integrating subject and object.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haping the public image of buil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ss,consideration about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ublic im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 from five aspects: political guidance imag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image, soul casting and nurturing image, systematic scientific image, and open and inclusive image. Based on the basic complianc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meeting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e aim to achieve?? the public image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colleges; public image build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core content; basic compliance
形象構建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過程。目前學界對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內涵沒有統一界定,但較為認同的概括是:“社會公眾在感知高校思政課的學科建構、理論內涵、實踐教學以及功能發揮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總體印象,即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存在樣態、運行狀況及其功能價值的總體判斷與評價。”[1]這一概括指出了思政課形象的兩個方面:作為客觀存在的本質狀態和人們對它的主觀認知評價。其中客觀形象主要指思政課的呈現狀態,其構建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政課的地位、性質、功能等內部構造,強調的是思政課的自我塑造過程;而社會公眾對思政課主觀印象的生成,強調的是外部認知對思政課的影響。因此,挖掘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歷史演進、核心內容及基本遵循,既需要向內探尋,了解高校思政課自身的地位、性質、功能等的演變過程,也需要向外求索,了解不同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如何回答中國之問、反映現實問題、回應大眾需要。這一探賾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掌握高校思政課客觀形象和社會公眾對其主觀印象之間的差距及彌合之策,描摹出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完整圖譜,由此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正面價值,加大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傳播力度、熱度與廣度。
一 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歷史演進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高校思政課便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對思政課建設都作出過重要部署”[2],并充分肯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各類學校開設政治課程的重要意義。梳理高校思政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它與黨領導我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節奏相契合,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階段,并在黨的正確引導下,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粗到精的發展歷程。同時,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塑造也在改進中加強,積累了寶貴經驗。因此,系統歸納高校思政課的演進歷程,把握不同歷史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點,能為今天的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確保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
高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源地和黨的宣傳教育陣地,[3]30我們黨在各類學校開設政治理論課的同時,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建黨初期,高校思政課建設主要圍繞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對工人和農民進行宣傳教育等內容展開。比如,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北京大學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史等課程。瞿秋白、鄧中夏等人在上海大學等高校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講授社會運動史等課程。毛澤東、李達等人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平民女校,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人才。大革命期間,為進一步宣傳統一戰線思想,國共兩黨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并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講授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社會主義原理等課程。在土地革命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主要涉及創建革命軍隊、進行土地革命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等內容。這期間,黨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等高校,開設了黨的建設、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全面抗戰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主要圍繞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最終取得抗戰勝利等內容展開。這一時期,黨創建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大學等多所干部學校,開設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革命運動史等課程。在解放戰爭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主要涉及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改造知識青年等內容。該階段,黨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政治大學等高校,開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社會主義等政治課程。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建設,既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政工干部和全體共產黨員智慧的結晶,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盡管這時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安排、教師隊伍、教材編排等都尚未形成體系,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線,以革命理論教學為主要內容,并根據革命形式的發展變化情況,在無意識中使思政課凸顯出了“又紅又專”的形象特點,充分適應了革命斗爭對思想、人才的需求。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
新中國成立之初,立足當時的整體形勢,中國共產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高校思政課建設圍繞強化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展開,以鞏固新生政權、肅清陳舊落后思想,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和有文化的勞動者。據《華北專科以上學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課過渡時期實施暫行辦法》和《關于華北區各高等學校1951年度上學期進行“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課教學工作的指示》文件精神,思政課程被設置為“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三門主干課程,并在全國高校試行。[4]91952年,教育部根據《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相關要求,增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課程。[5]13至此,我國高校思政課程由三門增加到四門。1953年起,伴隨著三大改造的進行,教育部圍繞過渡時期總路線多次調整了思政課的課程設置。1956年,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的規定(試行方案)》(“56方案”),將高校思政課程設置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四門。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6]85,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全新的育人方向。1961年,根據中央的指示,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將“社會主義課程”重設為“中共黨史”“馬克思列寧主義概論”“政治經濟學”和“哲學”,并把思政課程分為“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形勢和任務”兩大部分。在“左”傾思想長期干擾下,1966年起全國高等院校暫停招生,思政課被迫停設。1977年底,我國正式恢復了高考招生制度,高校思政課建設回歸正常狀態。縱觀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校思政課建設,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隨著高校思政課課程地位、性質、功能的愈發明晰,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也逐漸從自發走向自覺。但由于缺乏建設經驗,這一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建設同樣經歷了一個波動的發展過程。總的來看,這一階段高校思政課被作為改造社會的強有力政治工具,具備“政治導向”突出的形象特點。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高校思政課建設實現了思想領域上的撥亂反正,陸續誕生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197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按照該文件精神,高校思政課程被重新設置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1980年,教育部印發了《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各高校開始按照文件精神探索設立馬列主義教研室。在黨的十二大精神指導下,各高校陸續開設了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1985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85方案”),開啟了高校思政課新一輪的改革。同年,國家教委正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稱為“兩課”,明確了新時期思政課的育人目標。1998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98”方案),規定高校本科課程要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課程,并對思政課主干課程等進行了規定。進入21世紀,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呼喚著高校思政課的調整優化。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精神,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同頒發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對思政課程進行了再調整,確立了高校思政課改革新方案,提高了高校思政課的專業性。簡言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圍繞教師、教材、學科、組織等方面內容作出積極探索,最終形成了結構基本科學、功能相對互補的高校思政課體系。這一時期,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根據社會發展變化而不斷改進、提升,在調整、完善中走向成熟,呈現出鮮明的“與時俱進”特點。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適應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需要,從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出發,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系統謀劃,開創了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局面。這一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建設,主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開。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新一輪的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確立了高校思政課構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等。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2019年,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和“八個相統一”,為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提供了邏輯遵循。同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部署調整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等。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20方案”),強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的一體化,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調整為“思想道德與法治”,在全國重點馬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等。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適應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需要,黨中央把高校思政課建設提到一個更高的戰略位置,高校思政課在改革創新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高校思政課形象逐漸從整體形象打造轉為各個具體環節形象的形塑,形象塑造從成熟走向精深,呈現出了明顯的“系統科學”特點。
回溯可知,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建構,是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起初,黨和國家主要側重于對思政課地位功能、教師教材等內部要件的研究與建設,并沒有開展對高校思政課外部形象的專門研究。隨著高校思政課重要性的愈發凸顯,我們發現不僅需要向內建設好高校思政課,也需要向外打造好精良的高校思政課形象。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消除大眾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使之真正理解思政課設置的價值與意義,營造起有利于思政課創新、協同、發展的外部環境,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社會認同度和影響力。
二 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
通過梳理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發展歷程,我們進一步歸納出,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主要包括政治引導形象、理論闡釋形象、鑄魂育人形象、系統科學形象、開放包容形象五個方面的核心內容。
(一)政治引導形象的塑造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與某一具體學科闡述某一領域的道理不同,思政課講的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高校思政課政治引導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在要求:其一,政治信仰引領與政治生活參與相統一。高校思政課注重培育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在政治參與中樹立政治信仰,同時以堅定的政治信仰引領學生,不斷增強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與動力。其二,政治意識培育與政治能力培養相統一。政治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只有在正確政治意識的指引下,人的政治能力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發揮。高校思政課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實質就是在用“主流聲音”占領“主陣地”,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拓展參與政治實踐的范圍、程度和力度,增強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與行動自覺。其三,政治立場堅定與政治擔當強化相統一。正確的政治立場是分析、處理問題的根本基點。評判一個人是否具備政治擔當,首先要看他的政治立場是否堅定。高校思政課要求思政課教師自覺站穩政治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講問題。此外,還要求教育者在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夠進一步強化政治擔當,更好地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政黨賦予的義務、時代賦予的重任及形勢賦予的責任。
(二)理論闡釋形象的塑造
高校思政課所要講述的理論,既涉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也觸及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內容,還關聯到一系列社會熱點話題。理論闡釋是高校思政課的基本任務,理論闡釋形象的塑造是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基本內容。這一形象背后,主要有三方面的支點:其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讀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闡釋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理論成果,這二者都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授課內容。高校思政課既注重解讀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清楚展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脈絡,同時也注重闡釋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以深刻確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其二,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宣講與黨和人民生動實踐展現相結合。高校思政課既重視講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也注重講好身邊故事、說好國家細節,讓學生既能夠從黨的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又能從黨和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實踐中感受到人生的意義與美好。將宏大敘事照進個體生命現實,還有助于增加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深度,提升情感溫度。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高校思政課既注重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青年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又重視在課程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與顯著優勢,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爭做知行合一的行動者、奮斗者。
(三)鑄魂育人形象的塑造
思政課是用黨的創新理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課的鑄魂育人形象,是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這一形象塑造的原則遵循是:其一,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授相統一。知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益成果,價值則是衡量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范疇。知識中必然帶有價值的成分,價值的生成與傳播也離不開知識的教育,二者相互聯結、相互滲透,具有同一性。高校思政課重視在把握價值性與知識性辯證關系的基礎之上,增強課程內容張力,以豐富的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培塑學生的理想信念與精神追求。其二,德育為先與全面培養相統一。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由于“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的和歸宿[8],思政課始終注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此外,思政課始終以人為核心價值旨歸,堅持德育為先與全面培養的有序結合、同頻共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果。其三,中國夢培育與個人夢激發相統一。中國夢為個人夢的存在與實現提供了平臺與資源,無數個人夢的實現又構成了中國夢實現的前提與基礎。高校思政課既注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也注重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這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長續發展及大學生群體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四)系統科學形象的塑造
系統科學性是思政課的內嵌特質。思政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發揮著政治引領與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思政課程體系的建立健全,是各類課程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前提。因此,系統科學形象的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塑造的主要內容。這一形象塑造的價值遵循為:其一,貫穿統一與多樣結合的辯證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指明了思政課的創新發展方向。其中的“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指導,注重落實教學目標、課程安排、教材使用、師資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在統一中達成共識。同時也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結合各地各校的實際情況和特有資源,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等進行多樣化的探索與創新,在多樣中把握規律,實現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機銜接。其二,彰顯大學生教育培養的科學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這一講話既為思政課的建設提供了原則遵循,又彰顯了大學生教育培養的科學規律。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遵循,體現在思政課注重根據事件、時間、時勢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對教書育人規律的遵循,體現在思政課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堅持推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言傳與身教的統一,努力打造理論過硬、思想過硬、能力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對學生成長規律的遵循,體現在思政課注重采取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以其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三,呈現各方面力量協同的系統理念。高校思政課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教育教學系統,不僅涉及教師、輔導員、各部門思政骨干等育人主體的協同,也涉及高校、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單位的協同,還涉及教育理念、內容、方式等多方面育人要素的協同,需要各方面育人力量的系統集成、協調配合,才能實現有序銜接和高質量發展。
(五)開放包容形象的塑造
高校思政課注重立足時代之變、回答時代之問,積極推進課程的改革創新。這一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價值遵循:其一,守正固本與改革創新相統一。一方面,為了真實、詳盡、生動地開展教學,高校思政課注重選用最能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輝煌成就的素材,尋找最能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著優勢的范例,討論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事件與熱點話題,這正體現了高校思政課在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另一方面,為了達到“育人細無聲”的效果,高校思政課注重探索契合智媒時代背景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高技術教學工具,積極研發考慮學生興趣特點的
高校思政課程,使高校思政課真正做到有高度、有溫度、有深度,這正體現了高校思政課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導向下,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其二,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相統一。“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是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與包容性行之有效的方法論。“不忘本來”,要求高校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堅定不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領學生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吸收外來”,要求高校思政課善于借鑒吸收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教學成果,為充實和打造精品思政課程、優秀師資團隊、先進教學模式而不斷汲取有益的思想養料與文化資源。“面向未來”,要求高校思政課立足于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這一現實情況,把握網絡和信息化工作規律,推動各類媒體融合發展、為我所用,積極主動占領網絡宣傳思想陣地。其三,深耕自身與交叉借鑒相統一。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立以來,高校思政課逐漸發展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話語體系、教學模式以及授課風格。為了更好地提升質量效果,高校思政課始終注重深耕自身,不斷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解釋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水平。同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建立之初就帶有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的色彩,高校思政課本身也具備交叉借鑒相關課程的特點。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交鋒愈發頻繁,思想問題愈發復雜。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不僅注重深耕自身,也重視借鑒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理論與方法,以求不斷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疇,找到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的生長點。
三 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基本遵循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高校思政課建設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粗到精的發展歷程。從形象建構的視角出發,挖掘形塑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寶貴經驗,能夠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提供科學指引與基本遵循。
第一,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9]33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好思政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顧我國高校思政課的發展過程可知,黨的堅強領導是高校思政課順利開展的關鍵。縱觀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早期共產黨人就致力于在高校開設政治課,推動了高校思政課體系的初步萌芽。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高校思政課作為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強有力的政治工具,推動了高校思政課體系的逐漸形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黨的正確領導下,“85方案”“98方案”“05方案”陸續推出,標志著高校思政課體系的基本成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高校思政課的歷次改革得以高質量地完成,豐富發展了高校思政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0]328-329因此,我們要從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去看待我國高校思政課的發展歷程,去認識塑造好思政課公眾形象的重要意義。具言之,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是高校思政課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同向同行的必然要求,是對思政課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的積極回應,既有利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也有利于鞏固高校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引導青年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起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熱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縱觀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高校思政課旨在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的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高校思政課旨在培養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和國家確立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和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歷史和實踐證明,盡管高校思政課的育人目標會隨著國家的發展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但貫穿其中的“立德”重要內核和 “樹人”價值旨歸始終如一。此外,辦好思政課,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離不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因此,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是對思政課作為鑄魂育人主渠道的積極回應,既有利于構建起以闡釋、運用、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體系,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也有利于營造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圍,使青年受到感染、鼓舞,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第三,圍繞“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1]回溯可知,在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高校思政課始終深深植根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改革與建設,在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中傳遞思想、啟迪心靈。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改造學生思想的需求,思政課將“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作為重點授課內容。改革開放后,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思政課增設了“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并以“鄧小平理論”為重要教學內容。進入21世紀,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高校思政課在保持原有課程總體不變的基礎上,
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調整為“思想道德與法治”,并在全國重點馬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提升了高校思政課的整體性和創新性。可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而只有充分考慮了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緊密結合了學生思想狀況和成長需求的道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教育和引導學生,真正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目的。因此,圍繞“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塑造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是推進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一環,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塑造力和精神感召力,真正做到以透徹的學理回應學生、以徹底的理論說服學生、以強大的真理引導學生,使學生建立起兼具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知識體系,成長為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和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
[參 考 文 獻]
[1] 馮剛,楊小青,張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理論探賾[J].中國遠程教育,2023(6):73-78.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馮剛,張曉平,蘇潔.中國共產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8] 馮剛,陳飛.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治理架構與實施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7):99-104.
[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