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中,探索利用互聯網驅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路徑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時代的公民知情權和參與權的進一步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治理和民主發展的深化。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新舉措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完善民族事務治理體系。這項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本體性安全感,還能緩解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從而對民族的認知由抽象想象轉化為具體實踐。為了不斷提升互聯網平臺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效能,應加強黨的領導作用,注重在全域與區域傳播中尋求針對性的措施,并結合縣域融媒體建設。同時,需要開展技術糾偏工作,協調多元主體,完善法治監管,構建多元融合的在線教育平臺、推動跨文化交流的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利用社交媒體弘揚民族團結理念,以共同推動互聯網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10
1?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的方法現狀
通過在中國知網,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展開文獻檢索,共獲得2000年以后共計228篇期刊文獻。對于228篇文獻的分類整合結果,研究方法主要涵蓋質性研究、實證研究和混合研究。在每個研究方法下,還可以細分出多種具體的研究類別。為了方便統計和展示,將使用Excel圖表工具進行歸類統計。據表1數據,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質性與思辨方法文獻和量化與實證方法文獻為主,其比例為179∶39。在這些文獻中,還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無證分析和感悟性成果。在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研究中,學者采用了多種研究視角,主要源自政治學和民族學學科理論,從而對實踐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實證分析方面,個案研究是常見的調查方式,通常以問卷形式進行,因此有相當多的經驗性總結。不過,相較于經驗性總結,理論性歸納所占比例較少。而混合研究成果所占比例更少,僅占總體研究成果的4.4%。
2?互聯網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可能性
在新時期的民族工作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所謂的“深化”,一方面意味著教育的面向需要深入到基層,另一方面也強調教育的成效應該深入人們的內心。互聯網被喻為信息化時代的“讀心術”,因為它不僅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傳播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的信息傳遞,深入觸達每個人的內心世界。
2.1?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精準化提供了技術可能
首先,互聯網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挖掘個體的興趣、需求和行為模式,從而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定制。通過分析用戶的瀏覽歷史、搜索關鍵詞以及互動行為,教育平臺可以推送符合個體背景和興趣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和吸引力。其次,互聯網為教育提供了多媒體和互動性的手段,使得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內容更具趣味和互動性。通過視頻、動畫、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教育者能夠更生動地呈現民族團結的核心價值,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進而更有可能在個體內心產生共鳴。此外,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互動和分享提供了平臺。個體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和觀點,促進民族團結價值觀的傳播和共鳴。在線社區也為不同背景和地域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從而拓展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影響范圍。然而,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精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的作用,也需要關注數據隱私保護、信息真實性審核等問題,以確保技術的應用符合教育目標和社會價值。
2.2?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眾化提供了技術可能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地域限制,使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覆蓋更廣泛的地域和人群。通過各種在線平臺,諸如社交媒體、在線課程、網絡論壇等,教育內容可以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甚至跨越國界,從而實現教育的大眾化。互聯網技術可以根據個體的興趣、知識水平和學習風格,提供個性化的教育體驗。這意味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從而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互聯網平臺為教育提供了與學習者互動和參與的機會。通過問答平臺和社交媒體,學習者可以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從而促進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互聯網支持多媒體元素的豐富應用,如視頻、音頻、圖像等。可以使教育內容更生動、直觀,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記憶和理解。互聯網使得遠程教育成為可能,無論地理位置如何,人們都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偏遠地區和特殊群體提供了平等的學習機會,推動了教育的普及。互聯網技術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大眾化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可能性。然而,在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的同時,也需要關注信息的質量、隱私保護以及數字鴻溝等問題,以確保教育的普及和質量并重。
2.3?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技術可能
互聯網技術允許根據個體的興趣、需求和學習風格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內容。通過分析學習者的數據,系統可以推薦適合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從而使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更加個性化,更能引發學習者的共鳴。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使教育可以更生動地展現多樣的民族文化,讓學習者身臨其境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和傳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民族團結的理解。互聯網連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線社區和合作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習者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互動,分享經驗和觀點,從而促進民族團結的理念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互聯網提供了多媒體的豐富性,可以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呈現民族文化和歷史,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互動性的特點也能夠激發學習者積極參與,促進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民族團結進步的主題。移動設備和無線網絡的普及使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教育資源,無論是在公共交通中、家中還是外出旅行,這種便利性有助于將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持續的學習習慣。互聯網的技術創新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教育更具生活化、個性化和多樣性,從而更好地引導人們從內心認同和踐行民族團結的理念。
3?借力互聯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路徑
3.1?注重全域與區域傳播的針對性
構建一個綜合性的互聯網平臺,整合全域和區域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等相關資源。通過這個平臺,人們可以一站式地獲取來自不同地區的豐富信息,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認知。在互聯網平臺上推廣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內容,突出各地的獨特風情和歷史傳承。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吸引更多人關注、學習和傳承各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增強地方特色的自豪感。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個性化推送功能,根據用戶的地域和興趣,提供與其相關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同時,鼓勵用戶在平臺上進行評論、互動,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將互聯網傳播與線下活動相結合,舉辦在線線下互動活動,鼓勵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參與。例如,可以舉辦在線研討會、文化展示活動等,讓不同地域的民眾通過互聯網交流,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針對不同地域的特點,整合該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例如,通過合作與整合,制作本地化的教育課程和多媒體資料,讓當地的民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內容。借助互聯網,鼓勵不同地區的教育機構、社會組織等開展跨地區的合作交流。通過虛擬互動,促進不同區域之間的經驗分享、資源交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效果。
3.2?與研發方及運行方開展合作,共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新發展
合作共建在線平臺,與技術研發團隊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在線教育平臺,專門用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該平臺可以包括豐富的多媒體教材、互動課程、虛擬體驗等內容,以吸引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參與。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適用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創新教育工具,如基于虛擬現實的文化體驗應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學習應用等,以豐富教育手段,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數據分析專家合作,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習者的興趣和學習行為,為每個學習者量身定制教育內容,使教育更貼近個體需求,提高教育效果。與教育機構合作,設計互動式課程,通過在線討論、小組項目等方式,促進學習者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培養民族團結的意識。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等建立合作聯盟,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項目。借助各方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促進教育內容的深入和全面。與傳媒機構合作,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渠道,將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理念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引導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和參與。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培養更多專業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師資,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創新意識,確保教育內容的高質量傳達。
3.3?加強黨的領導,確保互聯網的正確發展方向
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本原則下,明確指導思想和政策框架,加強黨的領導應明確制定互聯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框架,確保互聯網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包括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網絡空間的基本準則,推動互聯網發展朝著有益于民族團結的方向發展。加強黨的領導需要著力推動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體系,鼓勵網絡內容傳播正能量,弘揚民族團結的價值觀。要加強網絡文化的引導,推動優質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防范有害信息對民族團結的影響。加強黨的領導在互聯網輿論引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網絡平臺,積極引導正面輿論,宣傳民族團結的成功案例和價值理念,有效遏制虛假信息和不良言論的傳播。加強黨的領導應推動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確保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內容能夠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政府可以提供支持,鼓勵優質教育機構和專家學者參與在線教育平臺的內容創作,以提供可靠的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加強黨的領導需要強化對互聯網的監管和治理,確保網絡空間安全有序。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審核和監測,防止不良信息對民族團結的破壞。同時,要懲處違法行為,維護網絡環境的清朗。加強黨的領導可以倡導開展網絡素質教育,培養公民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有助于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辨別力,防范網絡謠言和偏見,促進民族團結價值觀的傳承。
3.4?結合縣域融媒體建設,為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優質硬件
在縣域范圍內,搭建一個融合多種媒體形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平臺,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多樣性的信息呈現。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分享各族群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內容,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配備多媒體設備的教室,可以進行遠程教學、視頻會議和在線研討,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入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傳遞相關知識。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建一個虛擬的民族文化體驗館。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眼鏡等設備,親身感受各民族的生活場景、傳統節日等,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不同民族的文化。開發互動式學習應用,結合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隨時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學習。這些應用可以包括知識問答、民族文化測驗、線上互動等功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建設數字圖書館,收錄有關民族團結進步的優質書籍、文章、視頻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傳播。通過互聯網,學生和教師可以隨時獲取這些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學習材料。
3.5?不斷適應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完善法治監管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信息和平臺不斷涌現。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需要密切關注新興平臺和社交媒體,將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內容及時傳達到這些新領域,以覆蓋更廣泛的受眾。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工具,如在線課程、應用程序和社交平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通過開發多樣化的教育工具,適應不同年齡、背景和學習風格的人群,以實現更精準的教育效果。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千差萬別,可能包含虛假信息、仇恨言論等。建立嚴格的信息審核機制,確保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避免誤導和誤解。在利用互聯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時,需要確保個人數據的隱私不受侵犯。建立健全的數據隱私保護措施,加密個人敏感信息,防止泄露和濫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些法律法規可以明確教育內容的要求和標準,規范教育平臺的運營行為。互聯網的監管需要跨部門合作,政府、教育機構、互聯網平臺等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3.6?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建立專門的在線教育平臺,匯集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包括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內容,以及互動式的學習活動。這樣的平臺可以覆蓋廣大受眾,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使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利用VR和增強AR技術,創造出虛擬的民族文化場景,讓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情感認同,拉近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民族團結進步的理念,通過有趣的、富有互動性的內容引導人們參與討論、分享經驗。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性質能夠迅速傳達信息,引起關注,形成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建立數字化的民族文化展示平臺,展示各個民族的傳統藝術、習俗、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讓人們在網上深入了解多元的文化特點,加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開設在線討論和互動平臺,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觀點、經驗和感受。
3.7?注重使用各民族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
通過互聯網提供多元內容,以故事、影像、音樂等方式吸引不同民族受眾,增強他們對民族團結的認知。利用跨媒體傳播特點,將民族團結進步的教育內容融入短視頻、博客、社交媒體等平臺。設計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如在線互動游戲、問答互動等,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感。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個性化推薦系統,提高受眾的學習積極性和認知深度。通過真實故事營造情感共鳴,講述不同民族間的友好合作和互助經歷。構建跨文化交流的線上平臺,鼓勵各民族年輕人分享文化和生活經驗,增進友誼和認同感。結合互聯網的技術特點,創造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引導人們積極參與踐行和傳承民族團結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李銀慧.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研究回顧與展望——基于2004年至2015年CNKI期刊數據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李敏,薛二勇,皮家勝,等.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涵、功能及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3]張原.央視融媒體“兩會”報道框架建構和行動策略[J].電視研究,2018,(10).
[4]徐柏才.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施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