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俊剛 曾欣 劉咸超
目前,中國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將在能源結構上持續優化轉型,清潔能源產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人才需求較為旺盛。學院與合作企業深度聯合,共同成立清潔能源制造裝配鉗工技術技能傳承創新平臺,針對清潔能源裝備制造行業制造、調裝、操作、運維四大關鍵環節,傳承裝配鉗工加工工藝與實操技能,協同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開發實習實訓資源,加強實踐教學,著力提升教師團隊技藝技能傳承創新能力,培養德技雙修、善于創新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高質量發展,傳承裝配鉗工傳統技藝,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為區域制造業轉型及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概述
(一)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綜述
目前,中國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將在能源結構上持續優化轉型,清潔能源產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規模達到了9.3萬億千瓦時,占總裝機比重達到了42.4%。四川省長期致力于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為高端裝備研發應用提供了場景條件,持續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據統計,四川省提供了全國60%的核電產品、50%的大型電站鑄鍛件、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16%的風電裝備、7.8%的晶硅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裝備,四川能源裝備產品和服務已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發電機缸體等關鍵零部件制造及發電機組整裝產線信息化建設、自動化急需升級改造。(2)區域內配套能力弱,需要加大區域配套能力,降低物流成本。(3)清潔能源研發設計、集成服務等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領域較弱,需要推動企業由單一產品制造者向整體方案解決者轉變,塑造清潔能源裝備全產業鏈整體優勢,培育企業提供“研發+制造+運營”的集成解決方案。(4)裝備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和總裝能力較弱,要推動企業由訂單式生產向工程總承包轉變,加快向“系統集成供應商”和“成套設備服務供應商”轉型等問題。
(三)產業發展急需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2022年上半年數據統計顯示,見圖1。受減碳政策、環保理念等多重因素影響,新能源產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高達64.4%,高出全行業54.4個百分點,在學歷要求上,新能源企業中高職類人才招聘崗位數約占42.2%,新能源行業內人才需求較為旺盛。
到2030年,我國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部裝機比重的50%左右,清潔能源發電的運營人員缺口巨大,據清華大學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到2050年,清潔能源發電行業就業崗位不低于3630萬個。新能源行業已成為公認的“風口行業”,現有從業者對行業有較高的認同感,見圖2。
二、清潔能源制造裝配鉗工技術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設
學院與華中數控、普什集團和力源電機等深度合作企業聯合,共同成立清潔能源制造裝配鉗工技術技能傳承創新平臺(以下簡稱創新平臺),針對裝備制造行業制造、調裝、操作、運維四大關鍵環節,傳承裝配鉗工加工工藝與實操技能,協同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開發實習實訓資源,加強實踐教學,著力提升教師團隊技藝技能傳承創新能力,培養德技雙修、善于創新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一批長期合作、常態研修、善于協同研究的技術技能研修團隊,為四川省裝備制造產業提供技能支撐和技術保障。
(一)建設思路
創新平臺圍繞川渝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致力于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依托已有的3個省市級和6個院級科技創新平臺與團隊,延請國家數控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普什集團“四川工匠”、工信部“小巨人”企業總工程師等大行家領銜,以提升省級“雙高計劃”高水平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能力為工作重點,以裝配鉗工實操技能傳承為平臺,以企業新產品研發、技術技能的創新與應用;學生實習實訓資源開發、創新創業教育及教師協同研修創新、“雙師”素質提升等建設為核心,通過師徒傳承和合作研發,為四川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見圖3。
(二)建設內容
1.立志匠心善工,傳承鉗工實操技藝技能
創新平臺圍繞裝配鉗工加工工藝與實操技能傳承創新,聘請普什集團“四川工匠”彭成民和力源電機總工程師向仕友等行業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平臺領軍人,定期開展教學、研究、實操、交流等活動,吸引師生積極參與裝配鉗工技藝技能傳承與創新,結合國家數控系統工程研究中心陳吉紅教授指導,推動傳統機械加工技能與現代數控高精加工有機融合,堅持守正創新,實現代際傳承。獲鉗工大賽省/市獎2項。
2.服務區域產業,致力技術技能創新應用
依托創新平臺產教融合資源,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服務。(1)對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的智能化、數字化需要,校企共組研發團隊,圍繞清潔能源裝備設計、制造、控制、生產等環節存在的技術難題和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特別是圍繞關鍵零部件的設計及加工工藝技術、傳統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數字化智慧工廠關鍵技術研究等進行協同攻關與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的技術改進和產線升級,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2)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促進校企合作將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新產品及工藝;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項目及資源,實現以研促教,以研促學。
3.強化動手技能,開發實習實訓教學資源
發揮創新平臺產業技術優勢,提升專業實習實訓水平。(1)按照“基礎實訓-仿真實訓-生產性實訓-綜合項目實訓-頂崗實習”的能力遞進,基于“四融合”開發實踐教學項目。崗課融合,基于主要就業崗位生產任務開發課程教學項目和標準,增強學生的就業實踐能力;賽課融合,引入“制造單元智能化改造與集成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控制技術”等世賽/國賽項目和標準,開發核心課程實踐教學項目及教學資源,實現競賽項目與教學項目、競賽集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課證融合,將X認證項目及標準引入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專業群課程實踐教學項目,實現X認證培訓與教學的融合;課創融合,將創新創業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項目和作為課外拓展項目,選擇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電子產品設計大賽、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等知名大賽項目作為課程實訓項目和課外拓展項目,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開發智能制造特色實習實訓教學資源庫1個,編寫新形態教材4本,教師團隊獲四川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獎1項。(2)依托國家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子項目--智能制造虛擬工廠建設,開發專業課程虛擬項目等數字化實訓資源,推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生技能培養質量,學生獲省級及以上職業技能大賽獎30余項。
4.工程創新驅動,開展技術創新創業教育
依托創新平臺,圍繞智能制造技藝技能創新、應用、傳承,將企業制造產線改造、技術應用、產品開發的成果和案例轉化為學生雙創活動的資源庫,帶領學生開展以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為主的雙創項目,并孵化雙創大賽成果,通過開展創新創業實戰,提升師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制定創新創業成果學分轉化制度,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將創新研究項目案例等融入教學項目,開發硬核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孵化優質項目,引導學生創立小微企業。學生獲省級創新創業類大賽獎8項。
5.服務教師成長,開展團隊研修協同創新
依托創新平臺,組織中、高職銜接機電相關專業的教師開展團隊研修和協同創新,不定期以駐依托單位研修、短期培訓、網絡授課、合作探研等形式廣泛開展專業教師研修和機電技術技能傳授活動,生成一批優質研修資源,示范引領校本研修模式,打造一批常態研修、長期合作的中高職研修團隊,以提升教師“雙師”素質,提高教師實踐教學、團隊協作能力,促進教師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協同提升。每年開展2次中高職教師裝備制造類技術技能培訓研討會,校級以上合作研發課題2項,申報省級以上高職院校師資培訓項目1項。
(三)管理運行
(1)在學院統籌指揮下,堅持黨對平臺建設的全面領導,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和制度保障,基于“三教改革”、雙師實踐、科技創新等能力培養為基礎,制定平臺建設規劃和教師發展規劃,建立平臺教師成長機制、分工協作機制、培訓交流機制等。(2)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和校際協作共同體工作機制,校企協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總體設計模塊化教學,指導教學資源建設等。(3)結合建設情況,動態調整平臺建設計劃,及時總結平臺建設的舉措,凝練形成建設經驗,推動形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建設成果,輻射帶動區域10所職業院校參與裝配鉗工技藝傳承創新平臺建設,助力相關職業院校提升師生技藝傳承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建設成效
(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促進“雙師型”教師建設
依托創新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常態研修、長期合作、善于協同研究的研修團隊,優化創新創業團隊,開發創新創業項目,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建成一支素質優良、德技藝雙修、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建設與開發專業實習實訓教學資源,有力促進專業教學改革
依托創新平臺建設,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基于數字化技術,開發一批不同類型實習實訓資源和教材,形成“線上+線下”教學組織模式改革成果,提高團隊教學改革能力。
(三)推動鉗工技藝傳承,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依托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機電專業高質量發展,完成省級“雙高”專業建設,傳承裝配鉗工傳統技藝,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為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宜賓市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結語
創新平臺圍繞分布式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制造、調裝、操作、運維四大環節,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開發實訓實習資源,提升教師“雙師”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建成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技藝傳承領地
開發智能制造特色實習實訓教學資源庫1個,編寫新形態教材4本;獲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獎1項;轉化創新創業教育案例不少于10個,并孵化雙創大賽成果,獲雙創類大賽省獎6項;學生技能大賽獲國/省獎20項,鉗工賽項獲得省/市獎2項;建設期內每年開展不少于20個工作日線上線下混合研修,培養省(或市)職教名師1人。
(二)建成智能制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
建成省級產教融合示范項目1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個;建設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1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培養院級技能大師3—5人,教師提升職業技能等級水平3—5名;立項省/市級課題5項;獲得專利授權20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完成社會培訓10000人次。
(三)成為川南重要的留學生技術技能傳承基地
建成中德雙元制AHK機電一體化工川南認證基地;依托海外酒都工坊培訓留學生30余人;5名教師獲AHK認證師資格證;招收國外留學生20人,開展裝配鉗工技藝傳承培訓。
本文系1.中國電子勞動學會2023年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發展課題《“校企合作”建設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平臺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項目編號:Ceal2023191);2.四川省教育廳2022-2024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匠心精工”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設背景下的“三教改革”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GZJG2022-711);3.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創新團隊《智能終端產品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團隊》(項目編號:ybzy20cxtd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