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
摘要:新時期,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定文化沖突,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發展及思想價值變化。在這種宏觀背景下,高校應全面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并以“以文育人”“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導方針、以文化自信為思政教育主旨、以大學生思想行為發展規律為基礎教學依據開展相關思政教育活動,以實現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出其教育合力,從而切實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學習深度,幫助其抵御多元文化的沖擊,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及良好道德品格,促使其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民族信仰,培養其成長為國家發展建設所需的高水平、高素質優秀人才。基于此,本文便圍繞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的路徑展開如下探究。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探究分析
引言
從本質上看,文化自信不僅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命的核心所在,也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擔當新時代青少年的有效載體與主要內容。新時期,文化自信已成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作為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戰略力量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應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并在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教育合力下不斷學習成長,從而為祖國的輝煌發展添磚加瓦[1]。因此,各大高校應做到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并通過多元方式將文化自信全方位、多維度地有效滲透到思政教育過程中,以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及文化修養,堅定其理想信念,在助力其全面、多元、健康成長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有力助推國家高質量發展[2]。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與價值
(一)文化自信的定義與科學內涵
從專業角度上講,所謂的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民族信仰,是對本國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與積極踐行,它不僅僅是表層的對國家歷史、民族語言、國家藝術以及國家傳統的一種認同,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和自我認識。而從本質上看,文化自信中的“自信”源于廣大民眾對本國文化獨特性的高度理解和深度尊重,在于人民群眾對本國歷史傳統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現代文化發展的積極參與。事實經驗表明,文化自信對于國家發展建設、民族及文化傳承有著重要作用與深遠影響。它強調在理解和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加以批判與吸收,長此以往形成一種牢固且清晰的文化立場。現階段,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其根本目的不僅在于幫助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也在于引發其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感,培養其成長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和開闊全球視野的現代優秀青少年[3]。
(二)文化自信與國家發展的關系
實踐經驗表明,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的力量對國家發展建設和民族進步有著重要促進和引導作用。追根溯源,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成分與核心要素,是保障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文化支撐,也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精神支柱,是國家基礎——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可與認同,而這種文化認同感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全球化宏觀背景下,文化自信不僅能夠促進本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弘揚與創新,也能夠提升民眾的整體精神素質與品質,在為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提供強有力精神支撐的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4]。
二、文化自信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
具體而言,大學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對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現狀及其發展規律進行透徹剖析,然后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并促使大學生走入正途、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及良好道德品格。傳統模式下,大學思政教學只是依靠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活動,這導致育人內容有限、育人效果有限。而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中,則能夠豐富并拓展思政教學內容(如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提高大學思政教育質量及成效,能夠以多元豐富的文化自信教育元素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這對于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目標有著重要促進作用[5]。
(二)新時代“三全育人”的基本需求
從本質上講,“三全育人”主要是指全員、全過程、全方面育人。它強調大學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實“教書育人”教學目標的有效載體,是推進“立德樹人”理念的必然途徑。而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中,則能夠以其豐富多元的教學元素為“三全育人”提供強有力的內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覺感與文化自信感。由此可見,“三全育人”與文化自信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兩者皆是進行大學思政教育的載體、同樣也是強化思政教育質量的主要渠道[6]。
(三)建設文化強國、助力學生成才的途徑
新時期,將我國發展并建設成文化強國已成為現階段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戰略之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具體職能與基本職責,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則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及成效,在促使大學生堅定民族信仰、堅持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能夠充分挖掘并發揮出高校的文化傳承功能,從而為建設文化強國這一重要戰略的貫徹落實提供有效渠道;除此之外,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也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有助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樹立遠大理想,并激勵其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以實現自我價值、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從而使其成長為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由此可見,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是建設文化強國、助力學生成才的有效渠道與載體[7]。
三、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與挑戰
(一)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調查研究表明,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其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涉及多個層面:
1.教育體系方面。截至目前,雖然各個高校都已將文化自信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并已建設我國歷史及文化的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往往忽略文化內涵的講解與情感的培養,這種“重理論、輕情感”的方式導致當代大學生極度缺失文化自信;
2.社會環境方面。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外來文化的傳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我國民眾的文化視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對我國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3.網絡環境方面。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與獲取更加快速便捷、信息的質量也更為良莠不齊。由于大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導致其在接收到多種文化信息的同時,極易因不良言論引導而歪曲誤解本國文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不良現象[8]。
(二)文化自信缺失對大學生的影響
個人層面,文化自信缺失會導致大學生極易受歪風邪氣影響而誤入歧途,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身份認同感,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誘使其生成一些不利于自身發展與成長的行為、心理,致使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道路被嚴重阻礙。
社會層面,作為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戰略力量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及文化修養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發展走向。如若大學生缺失文化自信,那么就會在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同時,拉低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及國際形象,致使國家與社會失去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創新動力[9]。
四、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為從根本上充分發揮出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的協同教育合力及教育價值,高校應加快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具體而言,高校應該突破傳統大學思政教育的桎梏與弊端,將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并透徹全面地研究與剖析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發展規律,依據這些數據信息制定出科學合理且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以切實有效培養并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感,促使其成長為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在課程內容上,高校可適當增設關于我國歷史、哲學、藝術、傳統文化的課程,并在其中適當融入國際文化教育元素;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適當采取探究式、任務驅動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突破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思政教育方式的弊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與思考;在教學資源上,高校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可適當安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教育活動與思政課程,如舉辦傳統文化節、開設與我國傳統文化及現代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與講座等,帶領大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及歷史博物館,并在相關課程中引導當代大學生結合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進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學生切身實地地感受、感知文化的魅力與奧妙,強化其民族自信感和文化認同感,使其在文化的熏陶下、多元的文化實踐下透徹認知并理解文化、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力量,以提升其文化修養、綜合素養,為其后續學習及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0]。
(二)將文化學習融入第二課堂
新時期,高校進行大學思政教育的總要求在于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而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思政教育的根本要義在于將我國文化教育元素、高校立德樹人要求全方位、多維度地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及社會實踐教育等現代教育教學主要模塊中。同理,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補充,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同樣也要全面滲透到第二課堂中,并以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感為基本教學目標。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科學合理地構建并利用專業實踐基地來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及大學思政教育、思政實踐教育,可適當地組織大學生到周邊社會區域進行實踐活動,如“關愛空巢老人、社區送溫暖、社會公益志愿者”等,也可結合當地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校園文化等文化教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而通過這種方式切實有效滿足大學生的不同學習成長需求,提升其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感的同時,培養其形成正確價值觀念、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
(三)構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實踐經驗及調查研究表明,科學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思政教育、構建健全完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是充分發揮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教學合力的有效載體與重要途徑。因此,立足于網絡大數據時代,高校應透徹全面地研究現代信息輔助教學手段的優勢特征(如微博、微信、校園網站、論壇、貼吧、線上線下一體化學習平臺、人機交互模式、多媒體等),并利用其優勢特征打造健全完善的協同教育網絡平臺,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校園文化納入其中并分門別類,構建功能鮮明的模塊,并開通線上交流渠道,借助在線學習資源、互動討論和虛擬體驗等方式有效引發大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興趣及思政活動參與積極性,從而通過這種方式確保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思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感,培養其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及良好道德品格,助力其身心健康的茁壯成長,發展成長為國家發展建設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全面強化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必然趨勢與必然選擇。高校應明確認知文化自信的內涵與價值、與大學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透徹分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與挑戰,從而根據這些數據信息制定出科學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文化自信與大學思政協同教育的教學方案,以充分發揮出其教育合力,在幫助大學生透徹全面地了解與認知我國文化的同時,強化其文化自信及民族自信,培養其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及良好道德品格,使其成長為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進而為我國的發展建設及文化傳承供給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參考文獻:
[1]沈晨光.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思政教育改革——以《北京發展歷史》課程為例[J].工會博覽,2023(09):52-53.
[2]張慧中.文化自信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01):37-39.
[3]薛強.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新聞與寫作,2020(11):114.
[4]孔德生,馮愛敏.思政教育對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03):103-104.
[5]張少恒.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邏輯及路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2):7-8.
[6]鄧永祿.文化自信視角下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5):101.
[7]王虹.文化自信引領下的思政教育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3):110.
[8]朱俊.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0):155-157.
[9]陳明明.論文化自信視閾下輔導員在思政教育中的工作創新[J].智庫時代,2019(20):41+43.
[10]陳振益,陳亮.“僑鄉特色文化設計”課程思政團隊教學設計探索[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1):81-86+94.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