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彥



摘要:隨著人們對于養老需求的不斷增加,機構養老產業發展顯現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分析,整理了機構養老產業的研究現狀,并發現近20年,機構養老產業研究主要集中在機構養老的參與意愿,選擇機構養老的影響因素,機構養老的需求,以及機構養老服務質量,在研究上缺乏研究成果轉化。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從宏觀政策,中觀產業和新興技術的應用,以及微觀消費者需求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養老產業;機構養老;養老模式
引言
老齡化人口的加劇使我國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多這個問題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傳統的養老模式也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無法滿足今后人們的養老需求。因此,發展機構養老成為應對這一困境的有效渠道之一。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于2020年10月29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1]。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居家養老或社區養老等養老模式難以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2]。因此,機構養老成為一種人們選擇養老方式的新模式,并以其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具規模化、更專業化的服務和照顧等優勢正迅速發展中。
正由于人們對于機構養老的需求不斷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關注機構養老,對于機構養老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了從2005—2024年我國機構養老相關研究文獻,分析近20年中國機構養老產業研究的基本情況,為今后機構養老產業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參考。
為了使文獻分析質量得到保障,剔除與主題無關的文獻,在知網期刊數據庫中檢索了題目中含有“機構養老”關鍵詞的文獻。在所得的文獻中,僅選擇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和CSSCI的文獻,從而獲得了161篇期刊論文為研究樣本,對機構養老產業研究現狀及趨勢進行歸納和梳理。
二、機構養老產業研究現狀
(一)發文量情況
從文獻搜索結果可以看出,對于機構養老的研究是從2005年才逐步開始,2005—2008年雖然有學者開始關注這個產業,但是所呈現的研究還較少。從2009—2015年,機構養老這個研究主題才慢慢開始活躍起來,總體情況呈上升趨勢。到2016—2018年,機構養老研究達到了高峰期,年平均發文量有17篇。2021年開始,相關研究有所回落。到2023年,僅有8篇機構養老產業核心文獻。但從2024年的研究趨勢看,并結合社會需求現狀,機構養老產業的研究熱度還會持續,見圖1。
(二)機構養老產業文獻發表源和作者分布情況
機構養老相關的文章發表源雖然較多,但是相對比較集中。161篇核心文獻分別分布在88個期刊,其中有24篇發表在《中國老年學雜志》期刊上,占總數的14.0%。其次是《護理研究》期刊上發表了6篇,《調研世界》《建筑學報》《人口與經濟》和《中國衛生統計》各4篇。《南方人口》《人口與發展》《人民論壇》《社會保障研究》和《西北人口》各3篇。可見,在我國的核心期刊中,既有研究專門機構養老領域的核心期刊,也有其他大量的核心期刊涉及這個領域。
從作者合作網絡分布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研究機構養老的作者較為分散,除了個別小范圍的作者有合作外,其他的大多是獨自研究。其中以趙娜為第一作者發表3篇文章為最多發文量,其次陳景亮和陳雷作者分別各發表了2篇。總體而言,機構養老產業的核心作者并不突出,見圖2。
(三)機構養老產業論文基金分布情況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2005—2024年期間,共有43篇機構養老主題的核心論文獲得了國家級的基金資助。其中30篇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13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也有5篇,還有5篇獲得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各省科等其他項目資助也有65篇。可見,研究的期刊論文有70%以上受基金資助,見表1。
三、機構養老產業主要研究評述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得出,機構養老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主題分別有:研究人們對于機構養老的參與意愿,選擇機構養老的影響因素,機構養老的需求,以及機構養老服務質量。
(一)機構養老參與意愿
相較于傳統的居家養老而言,機構養老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相對陌生人。由于傳統的居家養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而機構養老產業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因此,機構養老正在成為主流的養老模式。陽義南通過調查得出有41.69%的老年人有機構養老需要,但有參與意愿的僅占6.13%,因此他提出縮小機構養老需要與機構養老意愿之間的差距[3]。馬躍如等通過Logistic回歸與R語言中介分析程序,探討子女代際支持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消費選擇的影響,研究表明,以“錢多愛少”為代際關系特征的老年人是養老機構的目標消費者,需以孤獨感作為營銷切入點和突破口[4]。
(二)參與機構養老影響因素
不少學者從各個角度研究了影響人們參與機構養老的因素,何倩倩通過田野調查發現:一些養老機構通過“在地化”經營策略降低了養老服務成本,讓當地農民能夠負擔機構養老的需求,有效化解了養老機構進入農村時面臨的供需錯位困境[5]。韓燁通過研究得出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偏好受便攜性、信息、健康狀況、收入狀況、現行養老方式、分享和性別因子的正向影響且具有顯著性[6]。張良文研究得出老年人自理情況越差越傾向于入住“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7]。
(三)機構養老服務需求
傳統的機構養老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不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機構養老產業要想發展,就必須深入了解并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李娟等經過三級編碼分析,識別出影響醫養結合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125個初始概念、27個范疇、7個主范疇以及3個維度,通過分析各范疇間的關系建立理論模型[8]。胡丹等研究得出機構養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損率較高,健康狀況較差,應加快構建醫養融合體系,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9]。可以看出現在人們對于機構養老的需求不僅是日常照護,同時需要醫養結合。
(四)機構養老服務質量
楊倩文等提出科學的績效評價有助于提升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的效率與質量。因此,對于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的研究分為服務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服務質量的現狀調查。姜春等作者提出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的研究可重點從養老服務機構概念情境化研究、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的數據開發與測量工具創新、不平等與友好型環境研究、以人為中心目標的伙伴關系重構研究等四條路徑展開。江燕娟等分析各類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的條件特征分布,歸納各類養老機構提供的照護服務及價格水平差異特征,揭示各類機構存在資源配置狀況高低不平的原因。
四、啟示與展望
我國的機構養老產業已經在逐步發展,也逐漸成為人們選擇的主要養老模式,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起到了重要支撐性作用,相關的研究也為企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參考價值。但從整體來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整體研究水平和質量有待提升
從2005—2024年期間,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與機構養老有關的主題有6900多篇文獻,但被核心期刊收錄的,且專門研究機構養老的文獻只有161篇。由此可見,機構養老產業研究還沒充分地引起相關業界的重視,且研究的水平和質量還需要促進。
(二)研究成果缺少轉化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處于理論研究的層面,使得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落地。對于應用型研究,雖然得出了研究結論,發現了機構養老的問題,但提出的解決方案太廣泛化,不能對解決機構養老現存的問題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因此,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具有實踐意義,切實幫助機構養老產業發展,提供人們更好的養老服務。
機構養老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現狀具有戰略層面的價值,直接關系到我國老齡化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和諧發展。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從幾方面展開:首先,可以從宏觀政策上進行研究,了解國家政策才能更好地發展機構養老產業。其次,可以從社會需求和高新科技的發展上進行研究。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更好的為機構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好服務。最后,可以從消費者需求層面上研究。通過深度挖掘消費者的需求,更好的為人們提供養老服務。
結語
機構養老產業的研究對于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不僅可以解決我國大基數的人口養老問題,改善人們的養老生活質量,提高國民養老幸福感,同時也能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好地帶動國內經濟內循環。
參考文獻:
[1]魏蒙.中國智慧養老的定位、不足與發展對策[J].理論學刊,2021(03):143-149.
[2]龔志文,李丹.從模式到服務:城市社區養老認知的重構——超越養老模式,從養老服務的角度深化養老服務體系[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11):115-124.
[3]陽義南.全國有多少老年人愿意去機構養老?——潛類別與混合回歸模型的經驗證據[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06):78-87.
[4]馬躍如,王清,黃堯.代際支持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消費選擇的影響[J].消費經濟,2021,37(02):47-56.
[5]何倩倩.農村機構養老的落地困境、經營策略與發展路徑——基于河南省平橋區的田野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22(05):153-167.
[6]韓燁.社區居家或入住機構——養老服務PPP模式的差異化構建與優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60(02):179-188+223-224.
[7]張良文,曾雁冰,王麗霞等.基于Andersen模型的“醫養結合“型機構養老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9,36(03):339-343.
[8]李娟,孫啟,傅利平.基于扎根理論的唐山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服務影響因素質性研究[J].醫學與社會,2022,35(09):37-42.
[9]胡丹,陸慧,姜海婷等.基于日常生活能力評估的機構養老老年人服務需求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19,36(10):55-57.
(作者單位:貴州商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