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琛
摘要:養老公共服務的供需失調問題日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往的研究過于注重供給側的研究,對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情況研究不充分。在此,基于有效供給理論,采用2017—2021年的宏觀數據,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將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和利用相結合,探索我國各個省份的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研究發現:一是我國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總體水平偏低;二是各個省份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在空間上呈現出東高西低的趨勢;三是各個省份的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投入的序參量均大于有效供給利用,且兩個系統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
關鍵詞: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耦合協調度
引言
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高度重視養老公共服務體系的優化。然而,關于各省養老服務有效供給能力的深入分析較少,限制了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基于有效供給理論和耦合協調度模型,評估中國各省份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分析服務供需匹配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旨在為養老服務體系的改進提供依據,促進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指出: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科學有效,各項涉老制度會更加成熟完善。養老服務的持續穩步發展離不開政府完備的政策引導和大力財政投入。然而,近些年來,我國老年人對于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率和知曉率都存在普遍偏低的狀況。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情況發展緩慢與快速進步的服務投入造成了供給和有效需求的不平衡。那么,我國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情況是怎么樣的?和養老公共服務的投入是否協調發展?我國各個省市的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是怎樣的?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現有的研究還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國各省市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并基于有效供給理論構建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的評價指標,以期為養老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二、理論回顧與文獻綜述
我國近些年來的養老公共服務得到了十足的發展,但是仍存在嚴重的供需失衡問題。不僅存在養老服務需求程度高,同時存在對已有服務利用率低下的問題[1]。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2024年后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會更快,這對于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產生了新的要求。根據有效供給理論,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是指既要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要,同時也要構成有效需求。如果服務供給情況并不能導致老年人的有效需求,那么這樣就屬于無效供給,或者有效供給不足[2]。為此,本研究將對構成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兩個方面(投入和利用)分別進行討論。
(一)養老公共服務的投入
學術界對于養老公共服務資源投入的相關研究展開了較為細致且深入的討論。從宏觀的層面來看,政府應該完善政策體系,加強養老公共設施的投入,以合理的收費和專業化的服務來促進養老事業的發展[3]。而事實上,養老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如養老設施和機構投入不足,社區養老服務人員以及志愿者數量不足等等)往往是制約老年人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主要原因之一[4]。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人均的養老服務投入在2013年為40元左右,遠遠低于美國2008年人均養老服務投入54美元[5]。可見我國養老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力度不夠,雖然出臺了多項政策,但含金量有待商榷,亟需在“供給側”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二)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
以往關于養老公共服務利用方面的研究較少。據“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的數據顯示,具體的養老公共服務(如上門服務、精神慰藉服務、陪同看病,法律援助等)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很多老年人都沒有使用過這類養老服務,造成服務項目供給過剩情況嚴重[6]。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也顯示,老年人對于養老公共服務的利用率和知曉率總體偏低,但是女性在服務的知曉和利用情況要高于男性。以上研究成果的共性基本上都是采用微觀的調查數據對具體養老服務項目的使用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從中國整體的視角,亦或從個別省份出發,缺少各個省份的橫向比較。
基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本研究首先以有效供給理論為研究視角,旨在探討各個省份的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彌補多數研究過分關注供給側的投入因素,輕視利用因素。其次,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這里將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劃分為兩個系統,即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投入與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利用。由于兩個系統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可運用耦合理論構建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指標評價體系。最后,引入耦合評價模型,將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投入和產出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作為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的評價結果,以此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推進養老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三、研究方法
(一)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1.耦合協調度模型的功效函數的建立
假設變量pi(i=1,2,3,...,n)是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系統耦合的第i個子系統的綜合序參量;pij表示第i個序參量的第j個指標值,是變量Xij(也是pij的值)對系統的貢獻情況,且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即pij屬于0,1)。Max(Xij)和min(Xij)分別表示系統臨界點序參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研究選取2017—2021年我國31個省市的相關數據為實證研究的樣本。數據均來源于《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區市民政統計資料等,部分數據缺失經推算獲得。
3.熵權法權重的確定
構建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和利用的綜合評價水平以及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都需要對兩個系統的各項指標賦予權重。本研究采用熵值法來確定養老公共服務中的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體系中各個一級和二級指標的權重。一級指標包括:生活照料(0.076)醫療與社會保障(0.132);精神慰藉(0.513);法律咨詢(0.278);床位、補貼及服務利用(0.058);法律維權(0.188);社會活動參與(0.752)。二級指標包括:社區服務站(0.091);社區年末從業人員(0.013);社區志愿組織數(0.500);便民利民網點(0.230);床位數(0.166);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險(0.756);老年臨終關懷醫院(0.246);老年活動中心(0.085);老年學校(0.085);其他老年社團組織(0.830);維權協調組織數(0.921);老年人協會(0.080);志愿者服務時間(0.380);享受高齡補貼的人數(0.417);床位利用率(0.032);老年臨終醫院床位利用率(0.170);老齡系統接待來信來訪次數(0.072);老案件數(0.928);老年活動室老年人參與次數(0.076);年協會參加人數(0.176);老年社團參加人數(0.065 );老年學校在校人數(0.012);社區服務站活動老年人參與人數(0.339);社區服務中心活動老年人參與人數(0.332)。
(二)各個省份的耦合協調度分析
1.比較2017和2021年各省市養老公共服務的投入與利用耦合協調度,可以發現2021年全國31個省份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耦合協調度平均值為0.32,較2017年的平均值0.26略有提升,各省市養老公共服務的投入與利用耦合協調度整體平均水平處于輕微失調階段。
2.鑒于各地區養老公共服務的發展速度不同,各區域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耦合協調度存在明顯差異,將全國31個省市2017—2021年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的5年平均耦合協調度整體的演變分為五類:第一類耦合協調度在0.501~0.600的勉強協調,以北京(0.540)和上海(0.521)最為顯著。說明北京和上海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與利用系統處于正向的耦合發展初始階段,養老公共服務的投入和利用兩個系統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了協同發展,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微高;第二類耦合協調度在0.401~0.500的瀕臨失協階段。這個階段主要包括天津(0.472)、江蘇(0.475)、浙江(0.479)、山東(0.435)、廣東(0.484)這五個省份,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第三類是在0.301~0.400的輕微失協階段,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略低。這個階段的耦合協調度主要分布部分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以及大部分中部地區,包括河北(0.356)、山西(0.349)、內蒙古(0.303)、遼寧(0.328)、吉林(0.338)、黑龍江(0.317)、安徽(0.314)、福建(0.335)、江西(0.307)、河南(0.366)、湖北(0.337)、湖南(0.343),是包含省份最多的一個階段。這些區域的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和利用的發展情況都相對緩慢,兩個體系并沒有形成正向的耦合發展模式;第四類是在0.201~0.300的中度失協階段,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較低。這個階段包括的省份有廣西(0.29)、海南(0.26)、重慶(0.239)、四川(0.260)、貴州(0.274)、云南(0.240)。第五類是在0.100~0.201的重度失協階段,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低,包括西藏(0.163)、陜西(0.159)、甘肅(0.157)、青海(0.168)、寧夏(0.156)、新疆(0.155)。一些欠發達省份處于中度或重度失協階段不僅與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匱乏有關,還與服務的低知曉度有很大的關聯。
從2017到2021年這5年的平均耦合協調度來看,我國31個省市大部分處在失調階段,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弱。由于不存在0.601~1.00或0.00~0.101階段的耦合協調度,所以本研究不對此區間做分析。
2017年,全國31個省市中的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投入序參量皆大于有效供給利用的投入序參量,屬于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利用發展滯后型。有效供給投入系統序參量平均值為0.263,有效供給利用系統綜合序參量平均值為0.167,說明養老公共服務有效利用發展情況還跟不上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導致投入過剩。2021年全國31個省市同樣呈現出有效供給投入序參量高于有效利用序參量,屬于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利用滯后型。但是從兩個系統的均值來看,其中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投入序參量均值為0.592,有效供給利用序參量均值為0.427,與2017年相比,兩個系統的綜合序參量均值都有顯著的上升趨勢,說明兩者都相應地得到了發展。但是發展差距卻進一步拉大了,差值由0.096增加到0.165,兩者沒有逐漸趨于同步發展。
四、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的討論,提出以下提升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的幾方面建議:
(一)從宏觀層面上,首先,我國各省市總體上處于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利用發展滯后于有效供給投入發展的狀態,這就要求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和利用兩者協調發展,使得無效供給轉化為有效供給。其次,完善政府的補貼制度,適當地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適當地放寬補助的標準,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養老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利用的穩步發展。
(二)從微觀層面上,從期望反哺到獨立,轉變養老的觀念。老年人主觀養老意愿的改變是可以提升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利用的發展。當然養老觀念的轉變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這與老年人的個人因素與家庭因素也息息相關。
結語
本研究通過分析中國各省份2017—2021年養老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揭示了服務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及區域差異性。研究結果強調了加強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的必要性。在未來,政策制定應更加關注老年人的具體需求,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服務供需的有效匹配。此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將有助于構建更加完善、可持續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增進老年人的福祉。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銀色浪潮下江蘇智慧養老服務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201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杜鵬,王永梅.中國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2017,41(03):26-37.
[2]胡培兆.論有效供給[J].經濟學家,1999(03):3-9.
[3]丁建定.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7(02):20-26.
[4]章曉懿,劉幫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1(03):83-92+112.
[5]甄小燕,劉立峰.我國養老政策體系的問題與重構[J].宏觀經濟研究,2016(05):23-27+72.
[6]丁志宏,王莉莉.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研究[J].人口學刊,2011(05):83-88.
(作者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