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莜 農漪 甘亮琴
摘要:本文以創新工匠精神傳承思路為突破口優化本科職業師范教育原有育人模式。以造價專業為優化案例,將工匠精神中“匠心、匠技、匠藝”內涵貫穿于育人全過程。通過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度來強化學生“匠心”;推進理論與實踐課程相耦合,實現“校政企”合力育人,以實踐項目提升學生的“匠技”;以“以賽促教”“以干促學”等作為手段激活學生的“匠心”,最終形成本科職業師范教育工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傳承;本科職業師范教育;工科基層人才;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引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實施,農村人才儲備情況成為鄉村是否得以長久振興的關鍵因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而以“鄉村振興協理員”“農業職業經理人”為代表的新型職業正是為貫徹落實關于推進鄉村振興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應運而生的。新型職業的出現對人才培養的改革提供了指導意義。
一、基層人才現狀分析
研究人員通過走訪廣西部分鄉鎮,收集實時的鄉村人才儲備和人才任用現狀材料。采用實地調研,村干部訪談,鄉民問卷等形式收集了可靠的數據,以此為基礎查閱與當地相關的文獻、新聞報道、農村工作報告等資料并進行匯整、比對和分析,總結出基層人才建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基層專業人員主觀能動性不足,弱化職責意識
基層專業型人才應作為鄉村文化和鄉村建設的鑄魂者和承擔者,應當推動著當代中國農村的發展。然而,經調研很多基層專業人員,尤其是新入職大學生,表現出多種不適應。第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以不熟悉鄉情為由,逃避本職工作,聽從村干部的指揮,選擇更容易完成的任務。第二,實操能力有待提升,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社會脫軌,主觀能動性較弱,暫時無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更難以幫助鄉村的振興。這也側面說明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一些弊端,若無法提高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即使將人才引入基層也無法在自身崗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做不到深入了解鄉情,集民智,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1]。
(二)基層工作者 “耐受性”不強,“不認可”情緒高漲
主要表現在對基層工作環境和基層工作者的認可度不高。缺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為農民服務”精神。實地走訪時第一印象是基層工作環境艱苦,生活質量不高,基礎設施較差,鄉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深入了解后認識到基層工作冗雜,除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參與多個鄉里工作。例如,農忙時期村干部要下地協助村民完成農耕工作,清潔鄉村時村干部要帶領鄉民灑掃鄉道和整潔鄉村風貌,此外,村干部每年要幫助幾戶貧困家庭實現脫貧。但即使基層工作較為艱辛,基層人員的待遇與福利保障水平仍然較低,且工作職級晉升空間有限,與縣市同類別的工作待遇差距較大。基層人員對基層工作的不適應,對工作內容的不認可,對待遇與晉升空間的落差感是基層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部分年輕工作者將基層工作視作跳板,刷資歷的手段,急于做出績效成果,在實際工作中未能深入基層,熟悉鄉村,未能從互幫互助的交流中捕捉民意,進而制定切合鄉村發展規劃和滿足民情的政策,這對鄉村振興的實施起到了負面的影響。基層人才待遇與職級設置等相關政策國家正逐步調控和完善,但這些現象也暴露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中關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不足。今后高校應當加強學生優秀精神方面的學習,讓學生具備“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思想意識,即使在基層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2]。
(三)基層儲備人才專業性“單一”,本土人才培養遲緩
基層人才儲備是為鄉村經濟發展轉型,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實現鄉村振興構建基礎,因此,基層工作需要多領域多專業人才。但現階段鄉村人才儲備不足,很多崗位無法發揮職能。在與村干部和鄉民進行座談時他們提及當前大部分基層人才都是通過“鄉村振興協理員”“三支一扶”和選調分配過來的,但最終在村里留任的多是本地人員或家住周邊的人員。且村上不少青壯年都有意愿留在鄉里工作,奈何就業機會太少。他們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培訓本土人員,使他們成長為適合鄉村發展的基層人才,這將能解決現階段鄉村發展的困境。然而,基層職教師資不足,培訓工作進展遲緩。與高校聯合培訓本土人才需要經費和時間,且人數有限。因此,要實現基層人才建設的“造血”能力,培養復合型、雙師型人才可能是當下緩解鄉村人才不足的一個突破口。復合型人才可同時在多個領域開展工作,雙師型人才可在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間靈活轉換,彌補多個崗位的人才缺口,推動總體工作布局的進度[3]。
二、基層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的思路
本文所提及的基層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是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補缺強化”為基本思路,基于本科職業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針對現狀分析中發現的基層人才缺乏“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實踐能力不足,“職業性”意識不強,專業性單一等問題對造價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同時對工科類專業基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鑒,為緩解基層隊伍建設的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一)本科職業師范教育的特色
1.三教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科職業師范教育既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也是培養教書匠和具有職業屬性的人才,真正實現專業性、師范性、職業性“三性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2.“雙師”型等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本科職業師范教育育人特色正是滿足基層發展對新型人才的要求。該體系以培養“雙師”型人才為目標,培養的學生既掌握專業技能,且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夠實現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角色的相互轉換,或能夠實現多領域同時發展。
3.理論型與專業型并存的師資隊伍
本科職業師范教育為支撐“雙師”培養模式的發展,拓展完善了師資隊伍,理論型教師與技術型教師并存,為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扎實的理論教育基礎和豐富的實踐學習方式。
(二)本科職業師范教育工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探索—以造價專業為例
本文擬通過引入工匠精神的傳承思路來優化本科職業教育工科基層人才育人模式。
工科專業工匠精神核心內容為對專業技能的追求和熱愛,對工作質量的追求和責任感,對專業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育人過程中可將這三個內涵歸納為“匠心、匠技、匠藝”,與本科職業師范教育的“專業性、職業性、師范性”相互呼應,共促發展。造價專業優化育人模式將“三匠”內涵滲透于專業教育全過程,以此凸顯本科職業師范教育的“三性”特色,形成“校政企”育人合力,提升造價專業基層人才培養成效。具體策略如下:
1.強化學生的“匠心”,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可
何為“匠心”?匠心是一種精神,是專注做一個技術,做到極致,謂之匠心。那么如何在育人中如何傳遞“匠心”,課程施政仍然是“主渠道”。要提高學生對“匠心”的認可,不僅要利用好課程思政,還要拓寬思政范圍,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形成多方參與的思政新模式。課堂上,教師以魯班、宋應星等古代巨匠精神為思想榜樣,以詹天佑、李四光等近代工匠的愛國精神為思想引領,以千千萬萬個無名的工匠在自己崗位上默默奉獻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技術發展迅猛為思想力量,提升“匠心”對學生思想的影響。課后,學校可聘請有影響力的工程師、教師、工匠來到為學生開設講座,或者觀看相關的視頻采訪,讓學生對“匠心”有更深入的認識。實踐學習可增設參觀一些有工匠精神氛圍的場所認識學習活動,如大師工作室、基層匠人工作室、傳統建筑等,以此熏陶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對“匠心”有實質性的感受,讓學生認識到,不是環境、工作和收入決定未來的成就,而是鉆研、奉獻和堅持決定自身能達到的高度[4]。
2.促成“校政企”育人合力,提升學生的“匠技”
本科職業師范教育下的育人方針是培養專業型和師范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實踐教育是本科職業師范教育育人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然而,由于實踐資源的限制和教學條件的不足,學生的實踐還只停留在實踐認知階段。例如,在造價專業中,學生只能通過簡單的實訓和模擬項目來積累實踐經驗,而缺乏真實的工程項目體驗。因此,需要通過與企業和政府部門合作,搭建技術實踐平臺,引入雙師制,開展教學實踐合作項目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1)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現理論實踐相耦合
造價專業課程應優化專業課教學模式,將以理論知識為核心,實訓課程為輔助的固有模式轉化為理論知識緊扣實踐活動的新形式,圍繞基層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理論+實踐”新教學模塊。課程實踐應以“繪制圖紙—手工建模—電腦建模—計量與計價”的順序循序漸進,并緊扣理論課程“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BIM建模—計量與計價”。例如,工程制圖課程的實訓環節可以安排學生下鄉,測繪傳統民房,并根據實際尺寸和布局繪制出平面圖、立面圖;房屋建筑學的實訓內容可安排學生沿用大一時測繪的民房圖紙,根據圖紙內容手動建立一個1:100的模式,模型包含房屋中所涉及的所有構件;BIM建模可以民房圖紙和模型為數據,在電腦上建立模型;最后,計量計價課程實踐內容是估算出該房屋的造價。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術能力,還鍛煉了他們二維到三維、平面到立體的思維方式和空間能力,使人、機、圖有機地交互。學生的實訓作業還能用到鄉村民居改造中,為民居改造提供了前期資料[5]。
(2)深化“校政企”合作,開展教學實踐合作項目
針對實踐資源有限和條件不足等問題,學校可與企業、政府合作,構建合力育人的新型模式。企業與政府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項目學習的機會,并依據項目情況分配他們一些任務,讓學生提前接觸到真實的工作環境,提高實踐能力,且讓他們有機會從實際角度來審視自己,正視自身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而企業和政府通過此模式不僅能夠加入人才培養第一線,且通過對學生表現的反饋意見進而調整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培養重心。例如,通過企業或政府牽線,學校可以安排部分學生去基層實習,參與基層的實際建設項目或者作為專業培訓實習教師下到基層參與支教。當前,鄉村風貌改造提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學生可在企業的安排下做一些基礎工作,如計算加固一個民居的現有結構造價成本應是多少。或者,協助基層技術培訓員準備課上使用的道具和課件等。過程中,基層專家和技術人員在開展工作的同時給予專業上的指導,基層培訓教師在上課的同時分享一些關于職教經驗和授課心得,學校派遣實習教師全程跟進學生的實習情況和進度,并記錄存檔。學生在此過程中熟悉了專業技能的運用,拓展了農業發展和農業建設的知識,初步接受了基層工作環境和運行模式。以實習環節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參與鄉村建設,打破他們對鄉村工作固有的偏見,提前適應鄉村工作環境,升華他們為國家貢獻、為人民服務的熱情,這些將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地適應基層工作,支援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3.培養學生的“匠藝”,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本科職業師范教育注重實踐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方針為學生塑造“匠藝”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僅以實踐教育推動學生的“匠藝”還遠遠不夠,需要“以賽促教”“以干促學”等手段進行輔助,激活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具體做法為:第一,以 “未來設計師—我為鄉村做設計”“BIM建模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等設計競賽為契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競賽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備賽階段學生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和軟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激發創新的思維和意識。一次競賽的經驗能夠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創新實踐的意識,是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第二,重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鄉村,了解鄉村現狀,以自己的見解提出發展思路。學校應當積極宣傳“三下鄉”意義,制定學生幫扶計劃,號召學生踴躍報名,使“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大學生與基層緊密聯系的樞紐。以造價專業學生為例,幫扶活動可以為幫助鄉民改造民居并出具預算報告,與鄉民一起提升生活環境等與專業相關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對基層的現狀和問題有了深入地了解,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實踐能力,有意識地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自主創新意識。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進加大了國家對基層人才的需求。如何為國家培養適合的基層人才成為多數高校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工匠精神傳承作為育人模式的優化思路,對本科職業師范教育工科專業基層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一些革新策略,以期為工科類專業基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鑒,為緩解基層隊伍建設的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廣西本科職業師范教育造價專業工匠精神傳承研究》(批文號:桂教科學【2023】1號,負責人:農漪,立項編號:2023B26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津霆,張賀.職業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實踐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0,(03):52.
[2]劉幼瓊.高校培養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1,(07):100-102.
[3]魏曉光,張璽.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融入工程造價專業教學的對策分析[J].房地產世界,2023,(15):72-74.
[4]周振威,陳文.立德樹人背景下以工程藍圖為載體的建筑類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安徽建筑,2023,30(09):133-134+165.
[5]逯長春,梁少伶.高水平大學舉辦職業師范教育的價值意蘊、實踐遮蔽與推進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08):97-102.
(作者單位:廣西職業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