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偉 王媚
摘 要:試論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運用,需了解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含義、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價值、林業病蟲害現狀等,其后再從營林防治技術、水肥管理技術、農業防治技術等多個方面提出有效的無公害防治策略,應用于林業病蟲害處理中,起到較好的預防、整治效果,為林業健康、穩定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并在此進程中積累經驗,搭建完整的、可持續優化的林業病蟲害防治體系,為林業種植創造更大的經濟、環境效益。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無公害防治技術;運用
進入新時期以后,層出不窮的病蟲害問題威脅著林業的健康發展,考慮到傳統化學處理技術的劣勢與隱患,很多地區在林業病蟲害處理中嘗試性地引入無公害防治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為新時代的林業病蟲害管理開辟了創新的途徑并拓寬了應對策略的范圍,推動林業在新時期的發展邁上新的高度。
1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含義
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是指以生態學、植物學等學科知識為基礎,基于現代化儀器技術、生物基因技術、信息化技術等針對林業培育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加以預防、處置,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來自病蟲害對林木生長的負面影響,發揮對林區環境的保護作用。對比常規林業病蟲害處理與防治技術來說,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化學藥劑的應用與依賴,可滿足綠色化防治的根本要求,對于響應國家環保發展戰略來說有促進意義。
2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價值
分析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林間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各種病蟲害的滋生與發展對于林區樹木生長產生了較大的威脅,雖然常規化學藥劑的應用能抑制病蟲害數量增長,但化學藥劑中的不良成分卻會影響到森林生態系統平衡,不利于林業未來發展[1]。林業無公害技術的引入,有效改變了這種情況,通過相對環保的方式來實施病蟲害處理,減少生態環境循環中沉積于水源、土壤中的殘留藥劑,保護林區內部生物多樣性,且能避免病蟲害防治時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其二是整體化提升林業經濟發展效益,基于社會層面需求,很多林區大規模種植各類林業經濟作物,在這部分林木植株受到病蟲害、化學藥劑影響時,也會降低其經濟效益,阻礙林區內部環境改善,造成很多潛在的隱患,而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蟲害威脅,控制污染在可接受范圍內,提升林業產品質量、產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3林業病蟲害現狀分析
很多地區的林業種植都面臨著嚴峻的病蟲害問題,該現象具有覆蓋面積廣泛、危害程度嚴重及頻繁發生等特點。在相關調查中顯示,2020年、2021年兩年中所受病蟲害侵擾的林業面積超過1200萬hm2,雖然在多方舉措共同努力下,受災范圍有所減少,但由此產生的損失對許多地區來說仍然沉重[2]。比如西北地區備受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等外來病蟲的危害,林業產業、生態受到致命打擊,而華中、華北、華南、小隴山、秦巴等地區則是備受紅脂大小蠹、松褐天牛的害蟲侵擾。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針對楊樹葉害蟲、落葉松毛蟲、楊樹蛀干害蟲等本地害蟲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4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運用策略
4.1營林防治技術
營林防治,是從根源上防治林區出現各類病蟲害,貫徹落實健康育林理念,并注意以下幾點:①林木品種選擇:篩選、培育抗病能力強的樹種開展大面積推廣種植,按照因地制宜的法則,優先選擇本地樹種加以培育;著重選擇種間相互協調適應性好、抗逆性好的樹種,結合本地林區地理環境、土壤要素、氣候特征、樹種生物學、歷史栽植狀況等,選擇適宜樹種;在樹種播種前,進行全面檢查、消毒,篩選未被病種侵害的高質量植株[3]。②發展混交林:對整個育林進程進行科學規劃,除了短周期的速生林、工業原料林,為景觀營造、科學研究的特殊林種,常規林區應盡量豐富林木栽植種類,避免單一純林;在混交林規劃時,保持兩種或以上的樹種,每類樹種的數量占比不低于10%,保持林木林分結構冠層厚、層次多,充分利用生存空間,吸收水分、光照等,提升林區穩定性、林木防護效能,增強對松材線蟲、松毛蟲等病害蟲的整體承載能力,改善林區生態環境。③建設病蟲害防控體系:針對森林管理人員,應落實常態化培訓機制,提升病害蟲防治意識,了解病害蟲危害性、理解其可控性,并在相關條例、規范指導下落實相關舉措;日常病蟲害防控進程中,應以相關的激勵機制開發管理人員創新動力,使其能基于自身的病害蟲防治知識、技術、經驗等,因地制宜的制定、推進病蟲害防治方案,提升病蟲害防治的合理化、有效化;當地政府管理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這樣做將有助于推動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常態化,并建立起一個完整而封閉的防治體系。
4.2水肥管理技術
引入水肥管理技術,補充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以及營養物質,以此來保證林木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開展,增強林木長勢,提升防御病蟲害能力。并關注以下要點:①精準施肥技術:結合林木生長需求,實現營養物質含量與種類的精準供應,主要舉措包括:冬季施肥技術,即在秋末林木休眠前,補充施加炭質有機肥、有機質、腐熟農家肥、腐熟豆粕等,保證林木安全過冬,減少冬季被凍傷概率;初春施肥技術,通過土壤速測儀、氣相液相色譜質聯儀、火焰光度計、pH計等專業設備檢測土壤基本結構,在規劃施肥時針對性的補充磷、氮、K緩釋肥、控釋肥等,提供林木物質營養,提升土壤松軟度,為林木根系呼吸創造良好環境;結合林木生長實際情況,及時補充鋅、鎂、銅、鐵、鈣等微量元素,確保林木營養全面[4]。②科學灌溉技術:結合林木栽培區地形特征,優選地勢平坦區域搭建儲水罐,雨水儲水、旱季灌溉;靈活應用微噴、滴灌等現代化灌溉管道,或者MP旋轉射線噴嘴、MP800SR旋轉射線噴嘴、MP STAKE噴嘴安裝套件等新式設備,以涌泉噴頭與噴嘴來說,可發揮其壓力補償功能,無論進口壓力如何,都能保持恒定的水流,加裝的PCN、MSBN 涌泉噴嘴等,保證精準灌溉,在樹根區成熟和長大后換用更大射程的噴嘴,憑借其易于安裝和極高的可靠性,每株植物、灌木和樹木都能獲得所需的準確水量,而不會造成過多的徑流或浪費。
4.3農業防治技術
引入林業防治技術,創造利于林木生長但不利于病蟲害擴散的生長環境。關注以下要點:①合理密植:結合所建造生態林包括:農田防護林、經濟速生林、旅游觀光林等根本的屬性,規劃各類林木的栽植種類、密度等,增加林木種植區的食物鏈數量,不斷豐富食物網,提升生態林穩定性,降低生態林隱蔽性、空間濕度等,抑制病原菌在樹木間的擴散。此外還需考慮樹種生長習性,根系發育情況、樹冠大小、樹形、樹木株行數、行距等、樹木生態功能等,對其進行定期修剪、疏伐[5]。②控制有害生物基數:要求林區管理人員能定期采摘、銷毀林木病葉、病枝等,減少病原孢子數量;選擇靶標害蟲關鍵繁殖期,通過捕蟲網對其集中處理,壓低蟲口基數;在生態林系統周邊布置若干防蟲網,抵御害蟲侵襲。
4.4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指的是以噴灑生物農藥或者引入病蟲害天敵的方式來解決病蟲害問題,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①植物誘抗劑技術:選擇初春時節進行,準備 0.01%蕓苔素內酯乳油 2000~2500倍液、5%氨基寡糖素水劑1000~1500倍液、29%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可濕性粉劑 1000~1500倍液等,以提升林木抵御各類病害蟲病原體入侵能力,減少來自病害蟲的侵害。在應用該項技術時,需注意:在林木萌發初期,可按照多次、連續噴灑的方法增加林木長勢,激活林木內部抗病基因;還可在晴朗天氣下陽光照射不劇烈時噴灑,以此來避免成分分解而降低藥效[6]。②活體微生物農藥技術:主要用于病蟲害發生初期,通過噴施16000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80億孢子g-1金龜子綠僵菌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00億PIB/g球孢白僵菌粉劑1000~ 1500倍液、20億PIBmL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1500~2000倍液等來進行相關靶標病蟲害的針對性處理,對比常規防治技術來說,該類防治技術的優勢主要在于其持續控制害蟲能力,活體細菌、真菌、病毒等對天牛、金龜子、蠐螬等病蟲害具備持續性的侵染能力,故而能達到長期預防的目的,還表現在毒性低、利于林木生長等方面,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但仍應關注一些注意事項:紫外線、高溫等對活體微生物具備較強的殺傷力,可選擇細雨天氣或者陰天噴射藥物;嚴禁與殺菌劑等化學藥物混用;該類藥劑適用于病蟲害出現初期,若是已經有大面積爆發的傾向,很難依靠這種藥劑發揮作用。③其他:在引入生物防治技術時,還需提升其針對性,即結合病害蟲種類來進行針對性處理,比如針對異色瓢蟲、蛀干天牛、美國白蛾等,可在林區內引入老鷹、麻雀、啄木鳥等天敵來加以處理。
4.5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指的是結合病蟲害特性,對其加以誘捕,降低其交配、產卵概率,減少來自其的危害。主要措施包括:①捕殺法:即應用簡單的器械輔助病蟲害捕殺過程,適用于以下情況:針對集群性、假死性害蟲,如金龜甲、象甲、天幕毛蟲、油松毛蟲、國槐尺蠖等,可搖晃樹木,采取震樹方法捕殺;針對在樹杈、樹疤、樹皮縫下化蛹、越冬的病蟲害,如方翅網蝽、榆藍葉甲老熟幼蟲等,可選擇在害蟲化蛹、越冬時集中捕殺;針對天牛等危害林木蛀干的害蟲,用鐵絲鉤捕殺;針對在樹干、樹葉上產卵、結蟲繭的害蟲,如樟巢螟、卷葉蛾等,可通過人工摘除蟲繭、卵塊、蟲巢等方式處理;針對蚧殼蟲等長期粘附在枝干的害蟲,定期用刷子刷樹干來清除[7]。②阻隔法:即設置障礙來阻止害蟲的蔓延與危害,按照以下方法展開:設障礙物,一些害蟲冬季在樹基下土壤中、地上枯枝爛葉中越冬,第二年春天上樹危害,如草履蚧,可在害蟲上樹前用塑料布捆綁樹基部,亦可在距離林木1.5m左右布置阻隔帶、殺蟲環等,集中滅殺害蟲;挖障礙溝,部分害蟲不能飛行,只能爬行來擴散,可在受蟲害比較嚴重的區域挖出障礙溝阻止害蟲蔓延,在害蟲進入溝內時集中捕殺;紗網阻隔:針對梨樹、蘋果樹等經濟林業,布置40-60目紗網覆蓋林地,阻斷來自薊馬、粉虱、葉蟬、蚜蟲等的危害。③誘殺法:利用蟲害趨性誘殺:燈光誘殺,布置黑光燈來誘殺螟蛾類害蟲;色板誘殺,利用害蟲對藍色、黃色等的趨性,在溫室、露地等處布置色板加以誘殺,誘殺對象包括葉蟬、粉虱、蚜蟲等。
4.6病蟲害精準識別與監測技術
通過信息化技術對病蟲加以監測、識別,以此來提升對其的針對性處理能力,靈活利用各類信息化技術與設施,如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搭建平臺,賦予平臺以下功能項:①檢疫性病蟲監測系統:針對松材線蟲病、云杉八齒小蠹蟲、落葉松鞘蛾等檢疫性病蟲,監測其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②蟲情監測預警系統:將系統關聯物聯網設備,根據林木種植情況,進行相關蟲體的捕殺,并具備拍照、識別、收集、排水等系統功能。然后利用無線傳輸技術、物聯網技術并實時將蟲害情況上傳到智慧物聯網云平臺,對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分析和預測。③固定式孢子捕捉系統:依托于專業設備24h不間斷捕捉林業生長區域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傳輸到數據分析模塊,明確其擴散動態,為后續的針對性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④氣象分析:通過部署小型氣象站可實時采集監測區域性氣候數據,并及時上傳至平臺,幫助用戶遠程查看測報點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數據。⑤遠程觀測:通過安裝在測報點的工業級高清攝像機,幫助用戶遠程監測,清晰直觀的實時查看區域內樹葉蠶食率、顏色變化等病蟲害情況。⑥遠程診斷:通過平臺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專家資源,幫助用戶在云平臺上通過發送圖片、文字等病蟲害信息咨詢,即可獲取專家的遠程診斷分析及技術指導。⑦蟲害預警:通過平臺預先設置的預警閾值,當采集或計算出的相關數值超過該閾值,用戶可及時收到平臺自動發出的預警信息。⑧其他:除了上述核心功能外,還包括:土壤墑情監測系統、中央處理系統等,各類系統整合利用,為病蟲害監測、處理提供更好的平臺。
5結語
綜上,文章就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運用展開了綜合論述與分析,并給予其足夠的重視,明確以上所提出各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與不足,發揚優勢、彌補不足,不斷引入新理念、新技術、新設備等,優化病蟲害防治體系,提升防治效果,這對于林業整體行業的高效發展來說具備一定的促進作用,且能給后續相關研究以數據參考、經驗積累。
參考文獻:
[1]張曉麗.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重要意義和防治方法[J].新農業,2023(6):38-39.
[2]孫飛.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2):22-24.
[3]付志超.淺析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自然科學,2023(4):153-156.
[4]范冬冬.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應用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4):38-40.
[5]蒙裕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技術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4):83-85.
[6]李殿國.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應用[J].南方農業,2023(4):98-100.
[7]楊茂娟,王武文,郝麗蘭.探究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無公害防治技術[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