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陽
(洛陽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2017 年教育部黨組下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把“心理育人”納入高校“十大育人體系”[1],進一步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思想。融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給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帶來了基礎的硬件支持以及發展保障,使得心理育人的方式、內容都將發生巨大改變。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群體中不斷出現的心理危機問題和心理障礙與疾病,要求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升針對性與實效性。如何運用融媒體新技術重視并保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與融媒體技術相融合,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時代文化,不斷創新心理育人路徑和模式,使之富有時代感、更具吸引力,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美國紐約州于2000 年通過修法,把各類藝術治療正式命名為“表達性藝術治療”[2];娜塔莉·羅杰斯結合其父親羅杰斯提出的“以人為中心”,將其與表達性藝術療法相融合,指出人的情緒和感知能通過藝術得到釋放和轉變,進而得到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許多人際關系都能來源于此環境,例如,來訪者與咨詢師的關系、學生與教師的關系[3]。表達性藝術療法是通過沙盤、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文學、心理劇、游戲、角色扮演以及即興創作等各種藝術形式獲得自我認知的過程,進而治愈心理、完善人格,所以,可以把表達性藝術療法當作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理論基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室、沙盤室、音樂治療室或團體輔導室等專業的工作環境,使得大學生能夠舒適安心地在此環境中進行表達。當前的大學生以“00 后”群體為主,性格非常鮮明、獨立,運用傳統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方式已經很難對他們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咨詢效果不佳。因此,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中,可以開展表達性藝術治療實踐活動,拓展表達性藝術治療活動的硬件設施。例如,增加繪畫治療室、舞蹈治療室、戲劇治療室等,也可以通過綠色植被、場景布置等方法打造藝術治愈環境,給大學生提供療愈身心、凈化心靈的場地。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表達性藝術療法,是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用藝術的體驗感引導學生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導入課”中引入曼陀羅繪畫、“房—樹—人”測試,使學生認識心理投射的含義和心理測試的多元化;在“自我認知”章節通過學生自畫像的創作深化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探索。表達性藝術療法在當前高校心理課程中應用覆蓋面窄,學生在表達性藝術體驗和課程學習之間不好平衡,宣傳力不強。因此,高校應加強專業團隊配備和培訓,形成具有各個高校特點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品牌[4],以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心理育人的專業性。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應用表達性藝術療法,已在大學生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創作處理好人際關系、學業規劃、自我成長等問題,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提供支持和平臺,但仍可以繼續拓展其表達方式、傳播媒介、傳播渠道和服務對象。例如,利用融媒體技術優勢將校園文化活動成果在“兩微一端”平臺上宣傳推廣,拓展到更廣泛的學生群體中,打造具有豐富視聽元素的心理育人文化[5];針對輔導員、班主任、新進教師等舉辦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體驗活動,實現心理育人工作的全員育人效果。
本文在運用表達性藝術療法于心理育人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即一個平臺、一個目標、四個階段、三種渠道、三類方法。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廳于2021 年9 月14 日下發了《關于啟動全省高校“融媒體+育人”工作試點單位建設的通知》(豫高發〔2021〕112 號)文件中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育人的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積極探索高校‘融媒體+育人’的機制和路徑,實現‘融媒體+育人’的工作格局[6]。”依托融媒體技術,目的是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把網絡育人與心理育人相結合,處理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實問題。
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以心理劇、詩詞、游戲為載體,挖掘其中包含的心理元素,依托課堂教學與課下實踐活動等多種渠道,加深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培養品德優良、身心健康、能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應用于大一到大四每一階段,實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如表1 所示,大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運用表達性藝術療法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心理情景劇的創作與表演中主動認知、悅納自我,學會人際溝通的方法,適應大學生活;大二到大四主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舉辦團體游戲活動,輔以心理咨詢座談等形式,使學生學會管理情緒、放松身心,增強團隊和整體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

表1 “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四個階段
“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以表達性藝術療法中的詩詞、心理情景劇、游戲互動為載體,根據課堂教學、心理咨詢座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三種渠道開展育人活動。課堂教學是進行心理育人的主陣地。詩詞療法心理咨詢和座談是通過讓學生感受詩詞的蘊意、意境,化解消極情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之團體游戲互動,利用融媒體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育人活動。
“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主要運用心理實踐課堂情景劇演播、詩詞療法心理電臺咨詢和座談、科創尋寶游戲直播互動三類方法。具體如下:
1.心理實踐課堂情景劇演播。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表達性藝術治療元素,教師引導每個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參演一次心理情景劇,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視頻號等融媒體平臺和騰訊會議、學習通等線上平臺展播心理情景劇作品,或采用微課、慕課和短視頻等多種錄播形式便于隨時觀看,如隨時打卡“情景劇中的心理健康”微課或心理情景劇實踐直播課堂,采用表達性藝術療法的課前互動或者游戲環節導入課程教學內容,用藝術創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關注和興趣,同時穿插講解教學知識點,向學生闡述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具體來說,例如,在第三章《學會學習為成才奠基》模塊中,運用心理情景劇舞臺展現的方式,創設心理情景、開展行為練習,引導幫助學生了解并學會健康學習心理養成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習動力;在第四章《人際關系讓友情親情更久遠》模塊中,通過心理情景劇演繹的形式,指導學生掌握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促進人際交往;依托融媒體平臺,建設微信視頻號、抖音、嗶哩嗶哩等“心理育人”獨立的宣傳推廣平臺,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性,提升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利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詩詞療法心理電臺咨詢和座談。詩詞療法以朗誦詩句和創作詩詞的方式為主,從而對詩人或者詩詞形成無限聯想,起到調節身心情緒、緩解壓力等作用。充分利用理工類高校工科優勢,推動高雅藝術、經典詩詞文化走進校園,結合融媒體傳播技術,將理工科發展特色與詩詞文化有機融合,彌補理工類高校文化藝術氛圍和文化特色品牌建設的不足,將詩詞文化創造性滲透在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中,不斷創新發展。例如,建立線上信息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學生群體喜愛的媒介方式,利用高校或二級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開通“十點讀詩”心靈電臺咨詢節目,通過師生咨詢互動或直播間做客訪談,帶領并引導學生吟誦詩句或者現場創作詩詞、飛花令對詩,促使大學生感悟詩詞中蘊含的意境,從而引起共情;探析經典詩句中蘊含的積極心理因素,引領大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努力向上,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借助融媒體平臺,發布詩詞心理推文,呼吁人文關懷的回歸,喚起學生對溫情的感知,營造溫暖有愛的心理育人氛圍;依托高校或二級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開展詩詞心理座談、詩詞讀書分享、詩詞心理沙龍等宣傳推廣活動,錄制宣傳小視頻,通過誦讀和演繹經典詩詞作品,使學生感受詩詞文化中的愛與溫暖,疏導情緒,凈化心靈。
3.科創尋寶游戲直播互動。結合理工類高校自身特色以及新時代理工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立足工科專業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引導學生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并悅納自我,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依托每年高校舉辦的“5·25”和“10·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采用“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的實踐育人方式,開展系列團體體驗活動,提升工科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依托融媒體平臺,結合理工類高校“科技創新”特色,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直播等方式,開展科創尋寶互動游戲直播活動,由班級學生組成不同的團隊進行尋寶比賽,每位隊長攜帶一臺直播設備,讓直播間的觀眾能身臨其境參與進來并給予指導。活動開始后,參賽人員尋找帶有“科創”特色的“智能書寫機器人”“電動汽車”“轟炸機等航模”“3D 打印”等拼圖或者實物,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尋找到寶物,在尋找過程中可以尋求他人或者直播間觀眾(連線)的幫助,獲勝的隊伍可獲得寶物一個。校園尋寶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吸引力,學生在尋寶活動中可以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進而產生思考、獲得感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增強團隊精神和整體意識,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素質,同時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愛校榮校的校園文化氛圍。
通過“課堂+實踐”“線下+線上”等形式,將心理育人工作貫穿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7]。在心理實踐課程中加入心理情景劇,指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參演一次心理情景劇,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視頻號等融媒體平臺或騰訊會議、學習通等線上平臺展播心理情景劇作品,或采用微課、慕課和短視頻等多種錄播形式便于學生隨時打卡觀看學習。舉辦網絡心理情景劇大賽,以學生宿舍為題材,講述宿舍的“人情冷暖”。最終通過決賽評比出3 部優秀心理情景劇作品《一個人——我融入了大學生活》《如醉方醒——我逃離了網絡世界》《分享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和解決方法》,并發布至學院官方視頻號、抖音平臺展播,其中作品《一個人》榮獲學校第十五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之網絡短視頻大賽三等獎;舉辦線上紅色情景劇大賽,采用單幕劇形式呈現表演,傳播先進文化,將心理的要素融入紅色文化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促使學生將獲得感和體驗感轉化為內在行動。下一步將在心理實踐課堂情景劇演播活動中,特別要調動心理特殊關注、重點關注學生群體參與、創作和表演的積極性及能動性,為重點學生群體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調研其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接收程度和受益情況,并注重其反饋,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通過“現實+網絡”“校內+校外”等方式,組織學生舉辦如團體科創尋寶活動、心理素質拓展游戲等心理育人活動,在學校、學院媒體平臺大力報道,廣泛宣傳,形成典范,實現活動品牌化。如在學校第十五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中舉辦“科創尋寶直播互動”團體活動,組織各年級、班級學生積極參加活動,調整理工科學生的情緒心理,緩解日常的學習壓力,提升心理素質和戶外適應能力。此次“科創尋寶直播互動”團體活動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不僅在活動中發揮了理工科學生的“科創”優勢,又結合心理育人特點,讓學生通過戶外團體活動放松身心,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下一步將結合理工類高校各學院特色,利用融媒體優勢,多渠道多角度開展校園尋寶活動,讓沒有參與的同學也能身臨其境,繼續發揮理工類高校的“科創”優勢,激發工科學生的參與熱情,將“科創精神”“科創文化”滲透在心理育人的方方面面,并在校園內廣泛、長期推廣。
通過開展詩詞心理咨詢、詩詞心理分享、心理座談輔導等方式,彌補理工類院校文化藝術氛圍建設的不足,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身的品格,實現心理輔導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學校每年開展新生心理普測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問卷測試并及時反饋,并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育人工作中運用詩詞電臺心理咨詢、詩詞心理座談直播、線上詩詞心理分享等方式,通過詩詞文化的陶冶,幫助理工科學生加強人文素養內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時解開學習、生活、交往以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心結。下一步將充分利用融媒體的技術優勢,在心理普測、咨詢等環節引入表達性藝術療法,將詩詞療法心靈電臺咨詢、詩詞心理座談直播活動在理工類高校各學院繼續廣泛推廣。同時,在線上心理咨詢中注意保護好學生的隱私,展現心理育人工作的特殊性。
隨著時代發展,心理育人工作必須考慮到新時代與新技術語境之下,如何突破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壁壘。融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新時期的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徑,創造更為多元創新的心理育人模式。鑒于藝術活動的心理作用,繪畫、音樂、沙盤、文學、游戲扮演、心理情景劇等表達性藝術療法逐漸成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型方式。“11433”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育人模式,以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充分依托融媒體的多重技術優點,結合豐富的藝術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心理育人工作方法與路徑,在當今育人環境下,可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實踐的新模式,引導大學生潤化心靈、完善品格,實現心理育人全員全過程、內容豐富化、形式現代化,打造寬領域、多渠道、多樣性的心理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