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利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信息科學系,四川眉山 620010)
動商即運動的商數,是一個人身體活動能力的綜合體現,具體指人類對自己運動知識、運動能力、運動水平、運動素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身體素質、運動天賦、運動興趣、運動潛能、身體健康狀態、身體反應速度、動作協調能力的程度[1]。個體動商水平的高低與人體的身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它是衡量個體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例如,一個善于長跑的人,他的動商水平就比較高,因為在長跑的過程中,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動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智商和情商有交叉重疊之處。動商高的人在運動中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減少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運動商數理論指出,個體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與先天遺傳、后天環境有緊密聯系,年齡越小,受動商因素的影響就會越明顯[2]。雖然動商水平的測試不能完全代替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但我們可以通過動商測試來發現個體在運動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動商的高低可以體現出個人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反映個人的身體素質高低。因此,根據動商理論,對幼兒體育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至關重要。
動商的發展程度可以從幼兒在運動中的表現反映出來,也可以在運動的行為上反映出來。例如,籃球和足球等項目對人體的影響較大,而體操等活動對人體的影響較小。因此,動商在不同種類的運動中體現也不相同。隨著幼兒不斷生長發育,自身先天遺傳和外部因素的作用逐漸明顯,通過科學合理的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動作、體操練習以及體育游戲等體育行為有益于激發幼兒后天的運動商數,有利于幼兒的運動、神經、循環等系統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身體系統的完善。有腦科學研究表明,由于幼兒腦部發育緩慢,他們越運動越能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因此年齡越小動商發展越明顯,也越具有可塑性。因此,教師應抓住幼兒運動發展的敏感期,積極引導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為幼兒運動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以動商理論為引導,結合相關調查分析,從“健康第一,預防為主”教育理念出發,以運動技能形成為線索,本研究擬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資源開發、原則等方面構建幼兒體育課程體系,有利于提高幼兒身體運動能力。
在課程理念方面,由于受傳統五大領域課程教育的影響,沒有充分意識到幼兒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大多數幼兒園非常重視五大領域課程建設和主題課程建設,往往比較輕視體育課程的建構。幼兒體育教學存在理念滯后,導致幼兒體育課程在幼兒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體育課程的教學規范性亟待進一步提升。幼兒園體育課程目標定位不明確:第一,大多數幼兒園只重視身體的發展,忽視了幼兒動作技能、情感態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第二,只關注目標中所提出來的要求,忽視了幼兒個體間存在著差異。第三,在目標制定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只是從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缺乏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研究,在目標制定過程中,沒有將幼兒作為主體進行考慮。第四,在目標制定過程中,教師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外在的評價手段,而缺乏對幼兒自身發展的關注。因此,幼兒體育課程目標定位應該進一步明確化,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導向,以動商理念為指導,進行課程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整體設計。
根據調查顯示,幼兒體育課程的內容主要以運動技能和體能類為主,比較偏向游戲化和隨意化,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國家教育政策要求。幼兒園體育課程的時間安排缺乏彈性,教師組織的體育活動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組織體育活動沒有循序漸進地安排。具體表現如下:一是教學內容結構不合理,體育課程內容組織形式單一。當前幼兒園體育課程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來確定的,缺乏系統的組織形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發展水平選擇一些簡單的運動技能進行教學,并沒有從幼兒發展需要和興趣出發進行設計。二是教學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脫節。部分教師由于對幼兒的生活缺乏了解,無法將教學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趣味性,導致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三是教材中沒有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在幼兒園體育課程內容設計中,教師通常將教材設計為活動方案,該方式往往將成人的想法強加給幼兒,忽視了幼兒學習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沒有充分體現出兒童學習體育活動的主體性。
在課程組織方式方面,體育活動課程方式單一。在幼兒園體育課程教學方式中,大多數是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對幼兒采取同一教學內容、同一種教學方法,缺乏系統化、遞進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應該在今后的體育活動組織實施過程中,增加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針對性的研討活動,提高體育課程活動的反思和改進措施。
幼兒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直接導致幼兒體育課程評價缺乏科學的、系統性的標準,也不利于教師準確地掌握教學過程中的動態信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起不到有效的督促作用。根據調查顯示,幼兒園體育課程評價半數以上是教師評價,表明幼兒體育課程評價相對單一,只注重結果評價,不注重過程評價。傳統的幼兒體育課程評價方法主要是教師評價,教師缺乏對幼兒進行合理評價的能力,一般是在統一指標體系下對不同體育活動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評價,沒有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給予不同評價。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所獲得的評價結果很難反映出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真實水平。在評價內容上,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缺乏全面性、客觀性和科學性,也沒有體現出幼兒的主體地位。
北師大教授楊雪梅曾指出,由于我國對幼兒體育教育重視不夠、幼兒體育課程缺乏專業性指導以及幼兒園教師職業素養不夠,導致幼兒園體育課程指導教材匱乏。在體育課程指導教材方面,根據調查顯示,有65%的調查者認為幼兒園中缺乏具有科學性和專業性的幼兒體育課程相關指導教材,特別是缺乏相關具有園本特色本土的校本體育教材,也沒有開發相應的體育課程資源,導致體育課程不夠系統、不夠完善。在幼兒體育課程指導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缺乏對幼兒個體的考慮和對幼兒能力的綜合評價。科學的體育指導教材能更準確地理解體育課程,尤其是根據不同活動形式制定一套完整的體育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直接影響著幼兒學習效果,幼兒教師體育專業素養缺乏是影響幼兒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如下:幼兒園體育設施設備不足,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我國一些幼兒園場地條件和師資力量都不能滿足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一些幼兒園正常的室外體育活動也難以保證。根據調查顯示,只有35%的幼兒園教師接受過體育課程的系統學習或參加專業體育課程的學術研討活動,表明幼兒園教師缺乏科學有效的體育專業素養。因此,想要在體育活動中真正做到以幼兒為本,需要對幼兒園教師進行系統的體育專業性培訓,讓幼兒園教師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還能夠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如果幼兒園教師不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就很難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來設計和組織幼兒園體育課程。教師體育專業素養的缺乏,需要得到國家政策和幼兒園的支持,幼兒園教師應積極參與各種培訓研討,不斷提高自身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等職業素養。
幼兒園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缺乏科學性是指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不能按照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意愿進行,最終導致幼兒的體育課程目標無法得到很好的實現??茖W有效地開展幼兒園體育課程活動,要求教師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時間安排。然而,在現實的幼兒園體育課程中,教師并沒有完全按照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而是將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時間安排都交給了教師。這樣的課程實施過程缺乏科學性,最終導致幼兒的體育課程目標難以實現。例如,教師在進行活動準備時不能根據幼兒的體能情況來決定活動強度和運動量,也不能讓幼兒進行重復練習和過度練習,而應讓幼兒在運動中得到有效鍛煉。
幼兒體育課程目標的制定應以運動商數理論為指導,突出用體育育人的重要作用。以動商理論為指導,結合《綱要》《指南》精神,將體育課程目標進行融合,凸顯體質理論和技能理論的雙向融合。體育活動對幼兒來說,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使他們增強體質,提高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建立身體—心理—社會三維的幼兒體育課程目標:首先,身體維度,體育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基本動作和體操等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初步形成動作節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其次,心理維度,要通過各種體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運動的快樂和樂趣,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達到身心愉悅的狀態;最后,社會維度,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為形成積極向上、身心健康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3]。由此建立身體—心理—社會三維的幼兒體育課程目標,促進幼兒身心真正融合和諧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幼兒園體育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從最初單一的戶外體育活動,逐漸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等特點。
1.課程內容開發主體:家庭—幼兒園—社區三方協同開發設計。根據動商理念理論建構幼兒體育課程,需要多個教育主體共同參與建構幼兒體育課程,主體有幼兒園、家庭和社區這三類,三個教育主體協同研討、開發、設計幼兒體育活動課程,使幼兒體育活動形式更加具有豐富性、多元性和層次性。首先,在幼兒園方面,體育教師可以按照幼兒的不同需求,全面開發幼兒動商發展的體育活動。例如,組織體育活動時,體育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景故事,每個幼兒按照情景中的角色自發產生體育行為。其次,在家庭方面,幼兒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玩一些形式簡單、內容有趣的體育小游戲,或者引導幼兒進行自主體育活動。例如,由走、跳等單一基本動作組合形成的一些體育小游戲。最后,在社區方面,組織社區具有教育背景的志愿者結合社區幼兒的興趣來設計體育活動方案,激發幼兒活動興趣,讓幼兒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
2.課程內容開發內容:構建“三基礎一拓展”的幼兒體育課程內容。根據動商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自身先天遺傳功能逐漸顯現,科學合理的基本動作和體操、體育游戲等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各系統的發展。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根據幼兒興趣和愛好對體育課程內容進行融合,針對幼兒身體運動能力發展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的特點,優化幼兒體育課程內容,初步構建“三基礎一拓展”的幼兒體育課程內容。具體如下:
第一,基本動作類型的體育活動:一方面,以促進幼兒大肌肉能力為目標,內容主要包括體能、平衡、協調、力量等。另一方面,以促進幼兒小肌肉運動能力為目標,具體內容主要有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動作和技能。
第二,基本體操類型的體育活動:例如,幼兒體操、徒手操、模仿操、輕器械操等。在教學常規幼兒基本體操時,可融入一些特色體操,如弟子規武術操。弟子規武術操不僅能提升幼兒自身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培養幼兒堅強、勇敢、自信的精神。
第三,基本體育游戲類型的體育活動:幼兒體育游戲形式多種多樣,不應該“拿來主義”——直接將成人的體育游戲納入幼兒體育課程中,而應該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不同階段年齡特征積極開發幼兒體操、幼兒籃球等體育項目。以發展幼兒跳動作的《袋鼠媽媽》體育游戲為例:把幼兒分為四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的第一名幼兒綁一個口袋在身上扮演袋鼠媽媽,每個小朋友依次有序地慢慢走過平衡木,接著跳到呼啦圈里,再跳回來把口袋交給下一名幼兒。體育游戲規則是當袋鼠媽媽必須要跳著完成游戲,沒跳的幼兒要重新開始。
第四,拓展性體育活動:相對于前面三種基礎性體育活動而言,拓展性體育活動更加注重針對性地促進幼兒身心素質。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積極開發一些個性化、創新化的體育活動,推動體育課程體系的優化升級。
融合幼兒體育課程教育資源,科學開發幼兒的體育活動形式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培養自身的動商水平[4]。幼兒體育課程建構主體應是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三方教育主體一起協同開發和設計幼兒體育活動,推進幼兒體育活動的形式多元化、豐富化、層次化,有效促進幼兒動商水平發展。其中幼兒園中的教師(體育教師和主班老師)是引領者,指導幼兒進行體育活動,需要積極開發可行的體育活動形式,積極實施與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相適宜的體育活動設計方案;家庭是支持者,配合和支持在幼兒園中的成果;社區是輔助者,可以輔助制定體育課程,監督是否與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相符合,并向幼兒園反饋、改進。
傳統的幼兒體育課程評價方法主要是采用統一指標體系對不同體育活動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很難反映出幼兒的真實水平。幼兒體育課程的評價應根據不同課程目標,采用與幼兒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運動負荷指標,讓評價最終能針對性促進幼兒運動成長。建議幼兒體育課程評價可以從身體形態和素質兩維度進行量性評價,與此同時,在幼兒量性評價的同時要結合觀察評價等質性評價的評價方法。質性評價可以更深入認識已有課程實踐細節,有助于解釋體育教育的深層意義和價值。
一方面,家園社三主體協同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構建多維度、融合式幼兒體育課程資源庫。在幼兒園層面,幼兒園教師是體育課程開發的核心,應攜手高校課程專家,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主動挖掘相關體育課程資源,建立立體式和數字化幼兒體育課程資源。在家庭層面,幼兒的家長可以配合幼兒園體育活動進行體育活動延伸的拓展與深化。在社區層面,社區資源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有價值、有意義的,可供利用的自然環境、社區人文環境資源等。對于幼兒體育活動課程來說,社區資源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資源,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巨大的教育價值。例如,社區教育服務工作者積極配合幼兒園和家庭提供兒童體育活動的體育器材等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實虛結合,建立多樣化、立體化幼兒體育課程資源。著力開發幼兒體育相關的自然物質、體育器材儀器等實物資源,以及體育動畫、短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化資源,搭建虛實結合、多樣化、立體化幼兒體育課程資源庫。
目標性原則具有導向性,體育課程設置應該滿足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應著重思考該目標達成所需要體育關鍵學習經驗。適應性原則是基本原則,選擇的幼兒園體育課程要遵循幼兒“最近發展區”,既要符合幼兒現有的動商發展水平,同時又要適當高于幼兒的現有水平。興趣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安排體育活動,這會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組織幼兒參加體育游戲和體育表演時,幼兒興趣盎然,積極踴躍。我們要從幼兒感興趣的體育運動中尋找富含體育教育價值的內容。生活性原則是幼兒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大自然、社會都是幼兒的“活教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選擇課程內容能通過幼兒的無意學習進行學習、獲得體育相關經驗。幼兒體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必須立足于幼兒生活經驗基礎,盡可能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綜上,通過對幼兒體育教育課程現狀調查,發現存在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內容隨意化、組織方式單一化、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以動商理念為理論引導,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構建幼兒體育課程體系,有利于提高幼兒身體運動能力,提升幼兒園體育教育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