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榮
(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新課標不僅強調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關注他們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在此背景下,生物教學不僅傳授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更是一個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重要性的過程,該課程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儲備,更要培養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本質的敬畏。因此,新課標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應著重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鼓勵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當扮演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指導學生在系統掌握生物學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能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形成全面、成熟的生命觀念,為他們未來的專業學習和社會參與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改要求生物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維度。其中,生命觀念是對生命現象的深層理解和解釋,它不僅僅是基于生物學事實的一種認識,更是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充分認識到生命的獨特性、復雜性以及生物間相互依存的關系[1]。在高中生物的教學框架中,生命觀念包括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作用、生物進化與適應性、生物系統的穩態與平衡以及生命過程中的物質與能量轉換等幾個關鍵方面,這些觀念共同構成了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全面理解。例如,通過學習生物學,學生可以理解生物結構如何與其功能相適應,也可理解物種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和適應環境變化,還能理解生物體內的穩態和能量流動對于生命活動至關重要等。因此,生命觀念的培養不只是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形成一種深刻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的同時能夠理解生物多樣性、統一性和獨特性,且能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例如,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環境問題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生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
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念的培養是實現新課標目標的關鍵環節,它不僅提高了生物課程的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學生身心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學生能夠在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更廣泛的認知視野,形成對生命的全面理解和尊重,從而促進他們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個人素養的全面發展[3]。
一方面,生命觀念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滲透生命觀念的教育,緊密契合了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這個過程不僅是傳授生物學科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深層次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從而加深對復雜概念的理解。
另一方面,培養生命觀念對于緩解學生在學習生物學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具有重要價值。如果教學內容僅限于抽象理論時,學生往往難以全面掌握知識本質,學習效果將受到直接影響,學習動機也會逐漸減弱。但通過生命觀念的培養,教師即可將復雜的生物學知識進行形象化解讀,以更簡化的方式呈現,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學習焦慮,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4]。
另外,高中生物教學中的生命觀念培養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認知發展同樣重要。通過對生命現象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學生能夠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從而對生命持有敬畏之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面對挑戰時保持正確的心態,減少負面行為的發生,而且還促進他們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規范個人行為。在這一過程中,生物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更是在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其個人成長。
“主體性”主要是指在教育和學習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他們應當在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探究、實踐和思考的過程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應遵循“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整個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5]。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時,他們不僅能夠更主動地探索和理解生物學知識,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風格定制學習路徑。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學習生物學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學習。同時,當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時,他們更可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主權,這對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維持學習動力至關重要。為此,在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思考者和創造者,教學應設計成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式,鼓勵他們基于自身的能力、興趣和關注點參與學習。
趣味性不僅是讓教學內容變得有趣,更關鍵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和學習。生物學是一門生動且充滿奇妙的科學,它涉及生命的各個方面,從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生態系統,都蘊含著無盡的探索空間和神秘。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這種神秘和奇妙傳達給學生,激發他們對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通過互動式實驗、生物觀察日記、生物科技應用案例分析等教學手段,可以使生物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實際,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同時,趣味性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愿意思考、提問和解決問題,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基礎。例如,通過討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際問題,或者設計簡單的生物實驗,學生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另外,趣味性教學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在共同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知識[6]。綜上所述,趣味性原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夠促進他們在多個方面的發展,這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的生命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生命觀念還應遵循“啟發性”的原則,即通過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認知,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生物學是一門含有大量抽象概念和復雜內容的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不僅僅記憶事實,而是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學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學中的許多概念和原理都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單純的記憶和重復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而啟發性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答案和建立聯系等方式,幫助他們構建起對生物學原理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啟發性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生物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展示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或者利用互動式實驗,促使學生自主思考,探索生物學知識背后的原理和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啟發性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重構。通過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結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框架中整合新信息,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綜上所述,啟發性原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對學生掌握具體的生物學知識至關重要,且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深度學習和職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生物學包含了諸多基礎概念,教師需要清晰地介紹和解釋其內涵,比如細胞結構、基因、生態系統等,引導學生構建基本的認識框架。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概念與現象的聯系,使學生理解每一個生物結構如何與其功能相適應。例如,通過分析不同生物的解剖結構,學生可以理解這些結構如何適應其生存環境和生命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概念,而且能夠培養他們從結構功能角度分析生物現象的能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生物結構和功能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通過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的原理,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對生命的好奇心和熱情。為此,教師應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圖像、模型、實驗等,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生物學概念。總之,基礎概念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建立起對生物世界的初步認識,再通過深入探索生物學知識的過程形成一個相對系統的生物學知識體系,為理解更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生命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二上冊“激素與內分泌系統”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詳細介紹激素和內分泌系統的基本概念,如激素的化學本質、內分泌腺的種類及其分泌的激素等,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內分泌系統的初步認識。接著,教師可深入講解各種激素的具體功能,如胰島素在調節血糖中的作用、甲狀腺激素在調節新陳代謝中的角色等,使學生理解生物體內激素調節的重要性。隨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索激素和內分泌腺如何與整個生物體的功能相協調,如討論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時對人體代謝的影響,或者探討胰島素分泌異常時對血糖水平的影響。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理解激素的作用,也能夠理解生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在維持內環境穩定中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案例研究等方式,深入探索激素調節在生物體中的實際應用,如糖尿病的治療原理等。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的理論知識,還能夠理解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綜上所述,通過基礎概念的講解、功能的探索以及實際應用的分析,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生物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不僅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還激發他們對生物學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生命觀念的形成奠定基礎。
在新課標背景下,為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高中生物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過程中,還應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比如,在學習有關生命能量和新陳代謝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與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和理解的情境相結合,使生命能量和新陳代謝的概念不僅易于理解,而且能夠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為此,教師可通過情景模擬、互動討論和實驗演示等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理解生物體中能量的流動和轉換方式。例如,通過模擬生物體的能量轉換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和觀察能量在生物體內部如何被獲取、轉換和利用。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動畫、視頻和圖表,生動展示新陳代謝的過程,讓學生以更直觀的方式理解這一復雜的生物學概念。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理解生命能量和新陳代謝在生物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支撐生物體的生存和發展,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和能量動力,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一上冊“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時,為了使這一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和直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細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如通過動畫展現細胞內部的元素分布和化合物的轉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內化學元素如何參與生命過程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接著,教師可以引入與生命能量和新陳代謝相關的基本概念,如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的過程,指出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如何參與能量的產生和利用,介紹它們在維持細胞功能和生物體活力中的作用。例如,解釋細胞如何通過分解葡萄糖來產生能量,以及光合作用中如何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存儲在有機物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案例,如植物在不同環境中如何通過調整自身的新陳代謝適應環境變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通過這些實際例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細胞中元素和化合物在生命能量和新陳代謝中的重要性,從而建立對細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認識,使他們的認識能夠從基本知識點上升到生命的物質和能量層面,促進生命觀念的形成。
高中生物教學還應積極引入真實的生物學案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進化的本質和客觀性,在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中逐步建立科學的生命觀念。為此,教師首先應精選具有教育意義和科學價值的真實生物學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展示生物進化和適應的具體例證,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進化不僅是一種科學事實,也是生物多樣性和復雜性形成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介紹不同生物在特定環境中如何適應和演化的案例,如鳥類的喙形變化、昆蟲對環境的適應等,以此展現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的實際過程。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生物進化的原理和過程,以及生物如何通過進化適應環境變化。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鼓勵他們探索生物進化對當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例如,討論生物進化如何影響物種的分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等,在深入探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生物進化的意義,還能夠培養對生命和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總之,通過引入真實的生物學案例,教師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悟生物進化的本質和客觀性,不僅使生物學知識更加生動和有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增強他們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尊重與保護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一下冊“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真實的生物學案例,如蝴蝶與花卉之間的協同進化關系,幫助學生領悟生物進化的本質與客觀性。蝴蝶與特定花卉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展示生物間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的經典例子,這種關系表現為蝴蝶通過其特化的口器能有效地采集花蜜,而花卉則通過吸引蝴蝶進行傳粉來繁衍后代。通過這一案例,教師可以展示生物之間如何通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和適應而形成緊密的共生關系,這不僅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協同進化過程中生物體的適應和變異的直接證據。學生通過理解這一過程,可以領悟到生物進化不僅是種內變異的結果,而且還涉及種與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這種協同進化關系對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例如,蝴蝶與特定花卉之間的協同進化不僅有助于這些物種的存活和繁衍,也維護了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綜上所述,通過引入蝴蝶與花卉之間的協同進化案例,教師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進化的本質和客觀性,不僅使生物學知識更加生動和有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復雜性的深刻理解。
綜上所述,生命觀念的培養是生物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在科學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更是一種對生命現象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過培養正確的生命觀念,學生能夠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自然世界,形成對生命現象的全面、科學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指導他們的思考和行動。為此,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要有效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并將其融入生物教學的各個方面,通過概念教學、情境創設和真實案例等方式,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度探究的興趣,在深度思考和動手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領悟生命科學的深層次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理解生物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促進他們對生命現象的尊重和理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