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接受的教育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很多農村幼兒園的師資力量、教育設施和教學資源都相對較弱,這導致農村幼兒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教育質量不高、教學方法不科學等問題。與此同時,農村鄉土教育資源的豐富為農村幼兒提供了生動活潑、實踐創新、游戲參與的學習空間。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認知周圍的世界,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特別是在語言教育方面,農村鄉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善用鄉土資源,有助于幼兒的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本文以甘肅天水周邊鄉土教育資源為基礎,著重探究鄉土教育資源在農村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提升幼兒語言教學水平提供一定幫助。
1 相關理論概述
1.1 鄉土資源概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的重要性,這對于農村幼兒教育尤為重要。鄉土教育資源包含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料,如社會發展、地域特色、歷史變遷、民俗文化等,以及自然地理資料。同時,它還涵蓋園所環境、師資狀況、家庭環境等更具體的因素。這些資源可有效提升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甘肅天水地區的鄉土資源豐富,擁有彩陶文化、著名的歷史遺跡,如麥積山石窟、伏羲廟等,天水民間藝術和傳統習俗也頗具盛名,如天水木版年畫、天水剪紙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極大地提升農村幼兒教育水平。比如,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觀察、探索、實踐的場地,幫助他們了解生態平衡、資源循環等自然規律;民間文化和傳統手工藝能夠讓幼兒了解本土的歷史與文化,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鄉土資源在幼兒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幼兒教育整合鄉土資源,可大大擴充現有幼兒教育內容,一定程度上實現不同地區教育資源的平衡,促成本土化幼兒教育事業再發展。此外,本土化幼兒教育方式貼合幼兒日常生活,既有寓教于樂效果,也能使教育更深入。幼兒在接觸和學習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資源時,可以更好地認識家鄉的歷史和文化,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通過參與互動式的學習活動,幼兒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鄉土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開闊眼界。
1.2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概述
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語言是人類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工具,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語言教育,幼兒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增強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并為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堅實基礎。
幼兒教師在幼兒語言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領幼兒進行語言相關方面的學習。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游戲和活動,幫助幼兒學習詞匯、語法和語音等語言要素。同時,他們還應該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讓幼兒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他人的意思。語言和學科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通過語言教育,幼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數學時,幼兒需要理解和運用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才能正確地描述和解決問題。因此,幼兒語言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語言能力,也是為了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幼兒教師需要進行專業訓練以提高語言能力。他們需要深入了解語言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幼兒教師才能有效地指導幼兒的語言學習和發展。此外,教師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語言教育是實現幼兒教育本土化的關鍵一環。具體來看,廣義上的鄉土資源涵蓋地區文化、歷史、風俗等。基于鄉土資源展開的幼兒語言教學,幼兒教師可以增加幼兒的語言輸入路徑,豐富他們的語言經驗,并通過多樣化語言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2 農村幼兒園語言教學現狀
2.1 幼兒語言學習興趣不高
幼兒在3至6歲階段正處于生活中的關鍵成長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們特點明顯:好奇心旺盛、精力充沛,但由于年齡原因,他們的注意力往往無法集中較長時間,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引導。在這個階段,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密切關注幼兒的成長需求,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和關愛。然而,現行的語言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傳統的課堂講解和書面練習,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傳統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幼兒難以產生興趣。對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采用趣味性教學方式,并拓展教學內容,是擺在其面前亟須思考并解決的重要問題。
2.2 幼兒處于被動學習地位
幼兒語言教學難點不少,且對幼兒成長有重要意義,它將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溝通能力和思維發展。然而,在當前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中,語言教學普遍存在著認知偏差和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語言學習和成長。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幼兒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適應幼兒特點的教學方式。教師應深入了解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注重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3 教學方式單一
長期以來,幼兒語言教學模式是困擾幼兒語言教學發展的關鍵問題。現階段幼兒語言教學存在教學目標單一化的問題,教師重德育輕語言教育的情況時有發生,易導致幼兒在語言表現上出現偏差,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把德育與智育結合起來,重視對幼兒語言能力、德育的綜合培養。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容易陷入傳統教學困境,未能結合時代背景展開教學,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陳舊,無法有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4 對語言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幼兒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啟蒙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孩子們未來的溝通能力和認知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缺乏科學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導致幼兒的語言教育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實際上幼兒的語言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還應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創設豐富多樣的語言環境,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自然地學習和運用語言。但由于實際教學與目標的偏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往往未達到預期的水平。
2.5 教學重點產生偏差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學中,教學方式往往過于依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導致教學內容死板、單一。這種局限于教材的教學方式,很難充分滿足幼兒階段的學習需求和特點,因此為幼兒的語言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除此之外,大多數幼兒園在日常教學中忽視了語言學習環境的建設。學校應注重為幼兒創設豐富多樣的語言氛圍,鼓勵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溝通技巧。然而,目前許多幼兒園在這方面投入不足,未能充分關注和利用環境優勢,導致語言教育效果受限。此外,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營造課堂氣氛而過度關注課堂表現和娛樂性,忽視了語言教育的核心重點。這種做法雖然能暫時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甚至容易導致目的和手段的混淆。
3 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滲透現狀
3.1 教師對鄉土資源理解片面
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滲透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教師對鄉土資源的理解不夠深入。很多幼兒教師對鄉土資源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未能充分認識到鄉土資源在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情感發展和促進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性。鄉土資源包括當地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是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許多教師對于鄉土資源的了解僅限于表面知識,未能深入挖掘和利用。他們可能只是簡單地使用一些當地的物品或圖片來教授幼兒語言,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創新。整體來看,教師對鄉土資源的認知還局限在初級階段,未充分認識到其在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情感發展、促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重要性。鄉土資源不僅可以作為教學材料來豐富幼兒的詞匯和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認同。通過深入了解鄉土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受和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增強幼兒的身份認同和自豪感。要改善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滲透效果,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3.2 對鄉土資源挖掘不充分
教師在利用鄉土資源方面有一定意識,但行動力不足。還有部分教師認識到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價值,但面臨的多種挑戰限制了他們的行動推進。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鄉土資源的認知和挖掘能力,將其應用于幼兒語言教育,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綜合來看,現階段幼兒教師對鄉村資源的挖掘并不充分。
3.3 滲透教育效果不佳
部分教師對鄉土資源有一定的了解,并進行了積極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幼兒教學中,對鄉土資源的挖掘過于簡單、粗糙,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師對本土資源的開發相對較少,很少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對鄉土資源的認識不夠深入,不清楚如何將鄉土資源與幼兒教學相結合。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材選擇也可能是影響鄉土資源開發的因素之一。
另外,鄉土資源的挖掘與滲透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有些幼兒園只是在教室里放置一些鄉土資源的實物,或者進行簡單的觀察和討論,而缺乏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和實踐。這種流于形式的教學活動無法真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深入思考,也無法充分發揮鄉土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為改善這種狀況,幼兒園需要加強對鄉土資源的研究和了解,提高教師對本土資源的認知和開發能力。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鄉土資源與幼兒教學的結合點,設計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教學活動。
4 基于鄉土教育資源推動農村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開展的策略
4.1 創新教學方法,合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
幼兒天生好奇,喜歡新奇的事物和活潑好動。他們很難長時間專注于同一事物,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些特點。單一的教學手段很難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可能導致抵觸情緒,從而影響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效果。作為幼兒教師,需要充分認識這些特點,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這意味著教師應該采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全身心投入語言教學活動中。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幼兒的參與感和自信心,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表達和交流,逐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如可依托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幼兒語言教育活動,可以有助于幼兒了解甘肅地區的革命歷史,學習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這些活動可以通過參觀紅色紀念館、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場所進行。
第一,組織幼兒參觀紅色紀念館。在導覽講解的引導下,幼兒可以了解到甘肅地區的革命歷史,如陜甘邊區的抗日斗爭、蘭州保衛戰等。導覽員或工作人員可以用簡單而生動的語言解釋展品的含義和歷史背景,幫助幼兒理解相關概念和事件。同時,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并描述展品的特點和意義,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第二,安排幼兒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在這樣的場所,幼兒可以近距離接觸到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實物和文獻資料,比如革命家的照片、手寫信件、革命宣傳品等。導覽員可以向幼兒講解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可以組織幼兒參與一些互動環節,如模擬革命時期的場景,讓幼兒親身體驗歷史。此外,可以利用展覽解讀的方式,讓幼兒通過觀看展覽學習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導覽員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用簡單而生動的語言解讀展覽內容,幫助幼兒理解展覽的主題和信息。同時,可以設置一些互動環節,如問題回答、圖片描述等,讓幼兒參與進來,積極運用他們學到的詞匯和句子。
4.2 從鄉土教育資源中取材,選擇合適的語言教學內容
教師需關注幼兒語言教育中教材和教學方式的選擇,應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方法,除了利用一些傳統的繪本、動畫片等進行教學外,還可合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興趣是開展語言訓練的前提,因為只有當幼兒對相關事物感興趣時,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在進行幼兒語言教學時,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程活動,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尊重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階段。過于簡單的內容會使幼兒感到乏味,而過于復雜的內容則可能讓他們望而卻步。通過挑選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探索和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關注每個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基于以上,在選擇幼兒語言教學內容時,可引入甘肅地區的彩陶文化,將彩陶文化相關的內容作為幼兒語言教學的新載體,傳承歷史文化,并結合手工制作彩陶的課程滲透語言教學,內容新穎、教學過程新奇有趣,幼兒學習熱情高漲,語言教學過程自然效率和質量雙優。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觀陶藝工坊,通過親手制作陶藝品來體驗陶藝文化的魅力。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首先,可以帶領幼兒參觀陶藝工坊。在工坊中,幼兒可以近距離觀察陶藝師傅的操作過程,了解陶藝制作的步驟和技巧。陶藝師傅可以向幼兒簡單介紹陶藝的基本知識,如土瓷的制作材料、釉料的顏色等等。同時,陶藝師傅還可以展示一些已經制作好的陶藝品,讓幼兒欣賞和觸摸,感受陶藝的質感和美感。接著,幼兒可以親自動手制作陶藝品。陶藝師傅會給每個幼兒一塊陶泥,然后向他們演示陶藝的制作過程。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塑造出自己喜歡的形狀,如花瓶、動物、杯子等。在制作的過程中,陶藝師傅會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掌握基本的陶藝技巧。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自己的制作過程和感受。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幼兒,在捏泥的時候感受到泥土的觸感如何,幼兒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如軟、濕、冷等。幼兒還可以用動詞來描述動作,如揉、捏、塑等。通過這樣的提問和引導,幼兒不僅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加深對陶藝制作過程的理解。在等待燒制的期間,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回顧制作的過程,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自己對陶藝的喜愛和期待。
4.3 創新語言教學活動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興趣,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條件允許,教師可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探索,觀察和描述甘肅地區的自然景觀,如黃河、祁連山、河西走廊等。在這些地方,幼兒可以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放眼于壯麗的山川和廣袤的平原之間。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周圍的景物,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細節把握能力。教師引導幼兒用詞語和句子來描述所觀察到的景觀。例如,幼兒可以描述黃河的寬廣、翻滾的水流,感受到水的清涼和氣勢;他們可以描述祁連山的高聳、峻峭的山峰,感受到山的雄偉和靜謐;他們還可以描述河西走廊的遼闊、土地的肥沃,感受大地的豐盈和包容。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詞匯和句子的范例,如形容詞、動詞、名詞等,幫助幼兒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若受條件限制,無法前往這些標志性的景點,教師可就近設計一些戶外互動和探索活動,如搜集野花、拾取小石子等。幼兒可以通過觀察并用語言描述他們所搜集到的物品,如花朵的顏色、形狀、氣味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細節把握能力,還可以提供更多的語言練習機會。在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語言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積極引導,激發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讓每個小朋友都能開口表達,可靈活選擇小組討論、集體分享等方式。
4.4 將語言教學融入生活
語言是溝通的基礎,學習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有限,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尤為關鍵。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應該從日常交流入手,從生活中汲取教學素材,結合鄉土教育資源,將教學融入生活,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和了解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發現他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語言問題和困難。然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實際問題作為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課程活動,引導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此外,結合鄉土教育資源也是提高幼兒語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風俗、歷史等元素,舉辦各類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感受鄉土文化魅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幼兒園教育應重視教學與生活的融合,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自然地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如模擬商店購物、家庭聚餐等,讓幼兒在真實的場景中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教師應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個幼兒的個性和能力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幼兒,教師需要多加耐心啟發,設計適合其能力的活動,讓其在游戲中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同時,也要關注學習能力比較突出的幼兒,通過提供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不斷取得新進步。
5 結語
鄉土資源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因為它們豐富了教學內容,創造了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挖掘和滲透鄉土資源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對于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地域文化認同具有積極意義。幼兒教師需要充分認識鄉土資源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它們。例如,教師可以從當地的民間故事、傳統節慶、民間藝術等方面汲取教學素材,將這些元素融入語言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鄉土教育資源在農村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270。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