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育中的重難點,要有效解決學生興趣不高與教學效率之間的問題,就要關注到教育中人的本質,從人的視野看教育及文言文教學,創新教學策略。從傳統文化知識、文化價值、道德情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文言文教學中看到學生角色下人的底色。
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識以及深刻的內含才算是打開了傳統文化的大門。所以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的認知成長以及道德情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文言文的教學需要在教育本質上下功夫,只有從人學的觀點看待文言文的教學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1 文言文教學中缺失的“人味”
杜威說:“任何時候我們要想討論教育上的一個新的運動,就必須特別具有比較寬闊的社會的觀點。”現在要掀起的運動就是人學。而提到人的學說就繞不開馬克思主義中的人學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區別于唯心主義以及直觀的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本質與發展理論運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闡釋。人學對人的本質的揭示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價值觀,可以說是對“為什么教育”“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正確的價值觀可以促進人的思想解放和個性發展,如果在實際生活中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會對人生的生命價值以及理想信念的堅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馬克思主義中的人學思想中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從人出發和人的回歸。從人出發是說一切心理、行為和實踐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中心,是為了人更好地發展而設計的,而人的回歸則代表著所有的活動在完成或結束后,人的變化后還是人。任何教育都是對人的教育,但是否完全是對“人”的教育猶未可知,這也是仍需要努力的地方。人是社會上的人,是在社會實踐中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只是語文文言文的教育,整個教育都必須圍繞人來研究。但“人”的探索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口號式地對人的研究,而是全面地對學生“人”的本質、“人”的教育目的和價值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實踐中實施。要在實際中尋找到教育的本質內涵和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至善至美至全。教育中談“人”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要與實際的社會生活深入融合,不同時代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是不一樣的,同理換算,人們教育的目的也是有差異的。人的認知、道德、情感、思維等的產生與發展基于人的社會現實活動,要做到人學視野中的教育就要遵循當下時代社會的客觀規律、滿足需求,教育不僅要走在時代前方,更重要的前提是要融入時代,扎根于現實,在社會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當現實生存得到滿足后往更深層次進行精神追求,這是規律也是順序。
教育是為了要立人,而現在忘了初衷,主次顛倒了。“人”的顛倒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由異化一詞闡釋,即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對象變成異己的東西,形成主體的轉化,從而反過來操控人的一種社會現象。一開始這樣的現象是出現在私有制的勞動中,而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異化現象也出現在其他社會領域。教育活動是離不開人的社會現象,自然也會出現異化。教育的異化現象是指教育現實背離了人本性的價值追求,背離了教育的客觀發展規律,教育目的與教育手段的錯位和不匹配,從而導致教育的本質被扭曲。
文言文教學中“樹人”觀念的培養不容忽視。“人味”在文言文教學中逐漸丟失了,文言文教學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從人的視角來看文言文教學的問題主要來源是高考大背景的壓力。高中文言文教學其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都發生了異化,而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本應受到更多的重視,但初衷已經發生了變化。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只剩下了工具性和實用性,語文的人文性被拋諸腦后。培養人才的目的變成了為考試服務,混淆了考試與教育的關系。把考試當作目的就是“人味”缺少的一大證據。文言文教學方式也出現了偏差,試卷上的固定題型導致師生只在字詞解釋以及文學常識上下功夫,針對文本的傳統文化價值和人物性格背后的解析幾乎沒有。在文言文教學中習慣了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聽現成的字詞解釋,甚至是重復的文言文知識講解和結構歸納,很少有機會自己去探索和總結規律,更別說學生自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學和道德情感價值。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高,重復低級的方式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低下,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看不見“人味”。高考帶來的負面引導和人們在教育上的認識偏差使語文文言文教學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發展。不可否認在文言文教學中需要知識的傳授,因為要讀懂文言文必須有足夠的文言知識基礎。教師花費大量的課時在知識的傳授上,教學方式過度放大了傳授知識的重要性,只看到了一個個字詞解釋和語法上的知識點。忽略學生接受度和吸收能力的知識教學,沒有考慮到學生作為“人”對能力以及人格情感的發展成長的需求。
2 從人的視野建議文言文教學方法
2.1 以知識為基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知識是一切的基礎和前提,是把文言文中深藏的價值點轉化為能力和文化情感的養料與催化劑。學生作為人,首先要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吸收。當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時,學生就會有抵觸,認為看不懂不如不學。一切空談文化價值和道德情感的文言文教學方式都是假大空,需要有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作為前提。認知、能力、情感也從來都是把認知放在第一位,可見認知的重要性。學生在面對文言文時表現出的積極性不高和厭倦心理有一部分原因是缺少足夠的文言文知識,面對文言材料時束手無策,缺乏成就感,久而久之對文言文就失去了興趣。
學習文言文要通過的第一關就是詞匯。前提是學生能夠理解與漢語體系不一樣的字詞含義,才能讀懂每一句的意義,從字面含義理解思想情感。文言文材料中文言知識詞匯系統性的傳授不單指課本上現有的注釋,還應對文言文材料有更多辯證的看法。例如,關于教材上對某個字詞的解釋可以在課堂上系統性地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再遇到這個字詞的時候就能根據上下文分辨出真正的意義。傳授知識不是傳授死知識,同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排列出幾個不同的釋義,由學生自己進行選擇,這樣可以給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文言文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秀場。將知識的科學性與教學的趣味性結合,利用相關資源打開學生思維,不局限于課本知識,開闊學生視野。
其次,語法知識也要通過系統地教學使學生掌握。語法是語言體系中的重要成分,名詞活用、形容詞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賓語前置等文言文語法基礎知識是學生讀懂文言文的工具也是必備的知識,同時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也就是說師生在文言文課堂上要把材料中隱藏的語法知識提出來,形成語法的系統框架,這樣不至于學生學了就忘,每次打開新的文言課文就像是新學一樣。若是學生能夠形成語法體系和一定量的詞匯積累,那么就能自如地學習文言文,至少讀懂是沒問題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進行任何的活動和教學設計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高中學生為例,很多學生剛上高一時,其實腦子里對語法知識并沒有多少儲備,一次性輸送太多的語法知識可能會弄巧成拙,學生沒有興趣也無法全部接受和吸收,如果把語法教學全部放到高三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高三的學習任務本就多,再加上語法的學習,不僅為時過晚而且會占據大量時間,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所以應該在日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把握時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累經驗,除了課文中的文言文,教師還需要利用初中學過的例句或者搜索新的句子供學生練習。
文言文知識對學生來說相對陌生,古代漢語與學生熟悉的現代漢語既有相同點又有不一樣的地方。教師在教學文言文語法時要融合現代漢語的知識,有區別地融會貫通,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特征學生比較熟悉,如果從現代漢語的語法出發,找到句子成分之間的規律,則對理解古漢語的語法知識事半功倍。不盲目教學,從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去接觸未知領域。要選擇重難點和常用點,選擇性地將語法知識給學生講明白,學生學明白、用明白,并且能夠在現代漢語和古漢語中自如轉換。
2.2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文言文中找到個性情感與價值
教育以人為主,是為人服務的。學生樂學,有足夠的內驅力去尋找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遠比用分數來刺激學生來得有效。高考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能夠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另一方面則是把學生變得像機器一樣。最好的學習辦法就是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受興趣驅使的學習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大助力。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一塊難啃的骨頭,如何讓學生不厭惡文言文課堂甚至是對文言文學習產生興趣是關鍵。充實學生的文言文知識是前提,但這個前提的基礎是學生有興趣去接受進而吸納。在詞匯教學中,用訓詁學的方法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帶給學生新知識,學會詞的釋義。教學中使用訓詁學,不僅能夠從新的角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在詞匯教學中以一種新穎的方式打破枯燥的氛圍,給乏味的文言文課堂增加趣味性。在高中的課文中,可以利用訓詁學方法的形訓,既能在課堂上展示與課本釋義的不同面,還能以加深印象的形式使學生掌握。從文字的形和音入手,吸引學生關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局限于課本展示出來的釋義。以豐富的課外資源引導學生在字詞基礎上進行詞形、詞源的分析,學生自己探究得來的知識遠比直接在課本上看到的記得久。
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來說確實是比其他敘事抒情類課文更枯燥,畢竟與習慣的語言體系不一樣,所以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收獲好的教學效果,生搬硬套與強制記憶是行不通的,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反感。要站在人的視角看待文言文教育,學生不是考試的機器這是早就該有的共識,要用知識武裝學生的頭腦也是大家認可的觀點,但是以怎樣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知識以及知識到底包括什么,這些是在現實文言文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地方。
人是有意識的存在,人不但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且能夠反觀人自身的存在。人這種反觀自身的能力使人形成了獨特的自我意識,而人的獨特自我意識的存在,則使人擁有了各種感受與情感。文言文教學中要觀察到人的存在,當擁有一定知識基礎后,就該去挖掘和展現出文言文背后的文學或者情感價值所在。
文言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關聯,所以不光要做知識點的梳理,還需要展現文中文化價值,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把學生的情感融入教學中去,使學生在文言文課堂上也能受到情感的浸染和熏陶。隨著人的觀念的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育人的集中體現。為了追求學生作為人的主體地位,關注到情境和實踐活動,并把兩者與語文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尤為重要,知識教學是建立在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中學會語言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從人的角度看文言文教學的必要性不只體現在語言能力上,還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大有幫助。以學生的現實情況來考慮文言文文本的歷史性和時代性,通過對文言文的字詞解讀增強文化自覺和道德素養,如在《論語》的選篇目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不追求物質,樂在其中的人生境界可以帶給學生心靈上的啟迪。體會民族精神,尋根民族文化,把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剖析在學生面前,特別是通過誦讀之法,體會文本的活力和生命。如在讀《蘭亭集序》時,要細細品味文字中的和風習習,感受傳統文人曲水流觴的雅興。正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誦讀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理解的過程,通過反復地誦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在研讀、品讀中探尋到文言文中蘊含的情感、文化價值及生活情趣。當學生的審美和情感得到滿足時,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世界產生探尋的興趣,從而推動文言文的教學,形成“三贏”的局面:一是促進了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二是弘揚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三是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最佳效果。
2.3 激發學生閱讀期待,享受文言文情趣
社會推崇的文言熱與卷面上的成績有強烈的沖突,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不把學生當作教學成績的工具。學生作為人,有屬于人在學習上的期待。目前的文言文教學,教師教得辛苦,學生也學得困難,只有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期待,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學生在閱讀一篇新的文言文之前,都會對文本的大概內容進行猜測,往往在心理上先有一個認知,從而對該文言文篇目產生閱讀興趣,以自己的認知推動對新知識的認知。所以,學生在面對文言文篇目時的閱讀期待至關重要。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既需要學生的興趣,還需要教師教學方法的加持。文言文教學之所以會讓學生望而卻步,一部分原因是晦澀難懂的字詞和語法與熟悉的現代漢語的不同,解決好了知識的問題之后,就是跨越歷史、文本、角色、作者之間的距離。要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先在導入上下功夫,使學生有一種閱讀的沖動。那么創設怎樣的情境教學模式的導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期待呢?
好奇心是一種神奇的內驅力,它能夠將智力、堅持以及對新事物的渴望融為一體。從好奇到探究其中需要教師的巧妙運用。首先是以題目入手,用題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木蘭詩》為例,木蘭的傳說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學生經過耳濡目染對大概的情節都比較熟悉,在教學導入部分以學生平時接觸到的木蘭故事為主,先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所了解到的不同的木蘭故事版本以及一些影視歌作品,先激發起學生的討論欲望,活躍課堂氣氛,告知學生本篇課文要學的就是木蘭故事的源頭。《木蘭詩》面對的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對文言文的興趣幾乎沒有,以替父從軍的英雄故事引出樂府民歌,能夠在學生進入課文前就充滿期待并希望了解到真正的“木蘭”。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期待進入文本,還能夠從簡單的字詞句中加入學生本身的經驗認知,便于對情節進行合理擴充。而這樣的環節可以在教學前就告知學生,這樣能深入挖掘出文本隱含的人物價值和情感。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好奇心,是學生尋找文言文魅力的第一步。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促進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期待的產生。語文學習任務群中高度重視任務、情境和活動的重要性,將學生的期待視野融入情境中去,針對《木蘭詩》的教學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問題為:若你是木蘭,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其一是在“卷卷有爺名”的場景下,你會替父出征嗎?其二為平安凱旋后面對高官厚祿,你也會選擇回到家鄉嗎?最后共同探討:為什么木蘭會有這樣的選擇,思考木蘭的個性及深層價值觀,使學生在探究文本故事的同時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促進理解。文言文的敘述大多簡潔,探究文言文文本的空白點對學生的情趣增長也大有益處。留給學生大量的想象空間,能夠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填充進去,使“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因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豐富。
在語文教學中文言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價值觀,立足于“人”的教育才能夠培養出善于思考的、擁有充足知識的、情感充沛的學生。學生角色的底色是人,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時代社會的現實性,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主觀需求,不把文言文教學當高考的任務,而是把它當作培養學生作為人的一項。通過人學視野中的教育,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吸收;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興趣中發展自己的情感,從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發展道德品質,生成獨特的個性;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去,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探索文言文留白中的情趣。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