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通過比較分析,就對國內不同學者對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進行比較分析,在內涵的界定范圍、維度的劃分方式、框架建構的理論依據三大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分析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教師核心素養概念界定的幾點建議。
1 問題的提出
在當今“核心素養”理念影響之下,各國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為先進而全面的、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和框架。教師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和當代公民核心素養的養成兩者之間的重要紐帶和橋梁,伴隨學生培養要求發生改變,必然要求與教師素養的變化進行對接?;趯W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如果要培育出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公民,教師自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
2 研究背景及意義
“核心素養”源于“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聯盟”等國際組織對于核心素養重要性之影響的倡導,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2005年“歐洲聯盟”以個體的成功生活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素養的界定與選擇”(DeSeCo)課題研究。由于“核心素養”在國內屬于“新生事物”,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庇纱?,“核心素養”進入人們視野,經過兩年的深入研究,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在北京師范大學公布,國內教育領域對核心素養體系有了一個明確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準確定義。目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框架和目的已相當明確,接下來則是如何養成及如何評價的問題。其中,在學校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涉及教什么(課程),誰來教(教師),怎么教(教學)的問題,明確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師的問題至關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教師核心素養的界定和研究是基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提出的需要教育領域深入研究的重要分支,對教師的教育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具有極高研究價值。鑒于此,文章希望通過國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相關理論框架的梳理和分析,能夠更加清晰地定位教師核心素養。
3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相比于國內更加全面且深入,部分國際組織(歐盟,經合組織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和十幾個國家地區經過多年研究,都依據本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提出了具有國家或地區特色的教師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和標準,對于“教師核心素養”,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且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特點。比如,美國對于教師的核心素養內涵與框架的界定是技能取向,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教師教育學院協會與21世紀技能合作伙伴合作研究并制定的《職前教師的21世紀知識與技能》,其中明確提出美國職前教師的素養框架,共包含終身學習等9大項組成要素,將教師在具體情境中的實踐理性與智慧放在首位,充分體現了美國教師標準的技能取向。新加坡價值核心教師核心素養框架——“21世紀教師教育模型”(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即V3SK模型(New Values3(V) Skills(S) and Knowledge(K) Model),以及澳大利亞的以教師關鍵技能為取向的《教師素養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等。
在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發布后,國內教育領域的學者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熱度在不斷猛增,中國對于教師專業素養和標準也有明確的框架和具體內容,而對基于核心素養理念而提出的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卻遠遠不夠。目前國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組成要素的相關研究及其構建還處于探索階段。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教育領域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關注度將持續上升。對于各學科教師的核心素養研究也才剛剛開始,有很大的研究空缺。
4 國內教師核心素養概念界定研究
4.1 教師核心素養概念界定的全面性
目前國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兩類界定視閾:一部分學者認為教師核心素養應聚焦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對于教師核心素養概念的界定視閾應該是更加全面的,即教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前提首先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其次也須具備專業性和社會性。
(1)聚焦于教師專業領域
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志成博士將教師發展核心素養定義為“教師發展核心素養是教師在入職前學習和入職后實踐與培訓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滿足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教育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技能的綜合表現”。與此同時,他給教師發展核心素養做出全面定位,即教師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共同構成了教育學原理的基礎要素。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是內容保障,教師發展核心素養既是前者養成的條件保障,又是后者落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其研究貫徹關于教師發展的相關要求(“四好教師”和“四個引路人”)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以教育學原理為支撐,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中國各學段教師專業標準,運用演繹分析和比較分析提出了中國教師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此框架為四層結構體,2個大維度下設4個領域,4個領域共包含8個信念素養,每個核心素養又各含3個要點。其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對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將中國教師核心素養劃分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文章對“學生為本、師德為先、教書能力、育人為本”4個領域詳細闡述了“了解學生的素養、遵循規律的素養、奉獻祖國的素養、道德情操的素養、扎實學識的素養、精益教學的素養、立德樹人的素養、創新發展的素養”8個核心素養的24個要點(見表1)。他承認并提到教師也是社會公民,需要參與社會活動,但他把教師作為教師和社會公民所應具有的所有的素養分別界定為專業核心素養和自身的非專業核心素養及專業外素養。教師核心素養就是在教師專業領域內所涉及的素養,但他提出專業外的素養發展也同樣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必備條件。
(2)教師核心素養的界定立足于教師專業素養和公民核心素養
《21世紀教師的核心素養》從更寬闊的視域對教師的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本書的作者從“師德與理念素養、知識與能力素養、綜合素養”三大維度來進一步提出教師應具備“師德素養、教育理念素養、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素養、人文素養、信息素養、研究素養、自主發展素養”8個核心素養,且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其認為教師是公民和教師職業的結合體,與前面楊志成提出的教師核心素養是指聚焦于教師專業的專業核心素養,教師作為公民和教師總的素養包含教師核心素養和專業外素養的理論視域存在差異(見表2)。
4.2 教師核心素養概念建構的維度劃分
目前國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框架的建構維度劃分主要有三類: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結構;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二維結構;師德理念、知識能力、綜合素養三維結構。
(1) 知識、能力、情感三維建構
《聚焦教師核心素養勾勒“未來教師”新形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綜述》一文中也通過對在會議上發言的各中小學校長與美國、英國和芬蘭代表發言的綜述和分析,從知識素養、情感素養和創新能力素養三個角度總結出教師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由于是多人觀點的綜合,框架銜接有很大間隙,也有不同角度內容的交叉,如表中的“知識素養”中涉及了“課程設計能力”等(見表3)。
賈冰將教師核心素養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大維度下設出19個領域對其進行更加具體的探索和建構,下設領域較為寬泛,涉及教師專業領域的同時也包含了專業素養外的公民素養,但其下設領域中也出現了多領域內容的交叉,給教師核心素養的測量與評價研究帶來了挑戰,不符合核心素養所強調的統合整體性特征。
(2) 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二維建構
楊志成教授提出,“教師發展核心素養是教師在入職前學習和入職后實踐與培訓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滿足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苯Y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建構維度,將教師發展核心素養分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兩大維度,下設具體至24個基本要點,將知識、能力、情感三大維度進行整合,避免了三者之間的割裂,對今后教師核心素養的研究測評具有參考意義。
(3) 師德理念、知識能力、綜合素養三維建構
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不應只局限于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理念與師德的某一方面,它要突破以往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維度的教師標準,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聯系起來,有機整合上升為一種統整的存在。為了充分體現教師核心素養的綜合性表現特征,同時也考慮到教師身份的多重性,《21世紀教師的核心素養》一書將教師核心素養劃分成三大維度的同時也將知識、能力與情感結合在一起,將知識和能力劃分到同一維度,避免了兩者的割裂,同時還將教師作為社會公民應具備的素養也納入教師的核心素養中。
4.3 教師核心素養概念建構的理論依據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將成為教師核心素養研究的重要參考,除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基礎支撐外,教師的職業特殊性、社會發展的時代性以及當前國情等一系列因素也對教師核心素養的構成產生影響。中國教師文化的遵循與發展、中國教師專業標準、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代特點,“四好教師”和“四個引路人要求”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核心素養體系也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更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體系。
王牧云基于新時代對教師提出新的使命,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結合當前的大數據背景提出的具有時代和本土特色的框架理論提出的教師核心素養中“堅定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立足國家層面,結合道德層面以及教育事業層面對當代教師提出的要求,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情況;同時其提出的“信息和數據素養”也符合當今信息時代大數據背景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見表4)。
楊志成教授的研究貫徹了關于教師發展的相關要求(“四好教師”和“四個引路人”)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以教育學原理為支撐,結合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中國各學段教師專業標準,也充分體現了其本土性和時代性。
5 結語
國內對于教師核心素養的界定還處于探索之中,人們對于這個概念的了解也會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明晰,本文通過對以上學者的提法運用比較分析法進行分析和梳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5.1 教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前提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
教師的自我定位的前提首先是應該具備一名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的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素養,其次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即對于教師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的界定應該跳出教師專業領域的局限,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視域對其核心素養的概念進行建構。
5.2 教師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情感表現的統整,不可割裂
在對教師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中知識和能力劃分成不同的維度時,細化過程中下設的次維度通常都出現知識維度里涉及能力維度的內容,能力維度又涉及知識維度的內容,結合核心素養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征分析得出:知識和能力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促進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別的角度來進行劃分。
5.3 教師核心素養體系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和鮮明的職業特點
我們在對教師的核心素養框架進行界定之前應該對教師的核心素養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明確其絕不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簡單的復刻或翻版,更不只是讓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和自身的核心素養,而應該是立足于對核心素養的研究推動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形成新時代的合格公民和優秀教師,且教師核心素養體系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新的要素,適當摒棄一些不再適應時代要求的部分,不斷進行豐富和完善。
對于教師核心素養框架的探索還在進行,教師核心素養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和角度也在不斷完善,既需要專業專家學者研究,也需要一線教師的參與,建立起針對教師核心素養理論體系的學術專業共同體,以團隊的力量共同建構一個全面而具體的教師核心素養框架。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