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謹玲,陳劍杰,南峰,劉靖宇,馮翠萍,朱迎春
1.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太谷 030801);2.山西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太谷 030801);3.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太谷 030801)
隨著我國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同時具備豐富專業理論知識和突出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需求進一步加大,需要大量從事食品安全檢驗、食品質控等方面的技術監督管理人才和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研發等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山西省食品行業的市場調查結果表明,“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人才緊缺,特別是缺乏既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1]。因此,迫切需要開設食品專業的高等學校培養和輸送一批具有愛國情懷、高尚品德、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在食品加工與安全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加工、設計、研發、檢驗等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食品行業越來越重視食品專業研究生。“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新產品開發研究、食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分析檢驗與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復合人才[2-3]。因此,“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多學科協同培養模式成為高校食品學科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高校需要根據新形勢人才需求,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提高“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協同培養方式,為食品行業提供具有多學科知識儲備、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科研人才[3]。
山西農業大學作為山西省地方教學研究型高校,由于其研究生培養體系具有實踐性強、多學科交叉等特點,結合學校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的目標定位,顯然區別于其他科研單位的人才培養目標。山西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研究生從2007年開始招生以來,結合國內外食品發展的動態,形成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學科方向,在學術、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有力推動山西省乃至全國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工業的發展。然而,產業發展亟需的高素質食品加工與安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研究生培養方式存在課程體系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能力培養片面、學科融合度低等問題,已無法滿足當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要想解決該類問題,必須進行“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多學科協同培養的教育改革,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著力培養并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研究生教育培養工作的重點。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基地,高等院校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源[4]。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和基礎,研究生培養既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有助于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融合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以其多方位、多角度、寬領域的知識體系培養并提升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形成交叉的模塊化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能夠融會貫通解決交叉前沿科學問題,更好適應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5-6]。
當前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科相關的專業課程為主,跨學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相關課程設置不足,且聯系也不夠緊密。課程設置大多滯后,授課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上課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與最新技術、行業前沿相關的課程不足,影響學生跨學科知識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等的培養[7]。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缺少獨立思考的環節。課程教學方法單一,照本宣科,不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研究生實踐教學機制不健全,受到教學和科研經費、實踐平臺等的限制,科研平臺相對薄弱,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學生實踐機會不多,難以有效鍛煉專業研究生的實踐動手能力[8]。一方面由于高校和實踐單位缺少溝通,導致專業研究生沒有穩定的實踐基地,另一方面現有的實踐基地實踐管理制度不完善,校企雙方的職責不明確,導致實踐基地的管理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此外,學校未能對專業研究生的實踐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導致專業實踐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雖然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大部分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重科研、輕實踐的問題,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探索熱情不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由于教學方法和知識結構單一,跨學科的融合和專業的互相滲透不足,培養出的學生知識面窄,學科融合度低,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創新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阻礙了現代學科的發展進步。
充分利用山西農業大學相關優勢學科資源,結合山西省的經濟發展需求,確定“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從頂層設計上構建“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目標,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和課程框架,增設跨學科課程,且課程設置要突出創新能力,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進行課程改革過程中,注重時代發展的需求,將專業課程設置與大數據、信息化等時代熱點相結合,適當增加適應時代信息所需的相關課程,如大數據分析及應用等,以更好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復合型人才。
根據交叉方向、交叉學科專業特點構建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交流平臺。一是搭建校內交叉學科交流平臺,建立多導師協同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不同學科成員的專業優勢和學科特色,促進多學科知識的全面掌握,拓寬學術視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9]。二是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加強師生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交流,優化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創新復合型人才,共同推進現代研究生培養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交流平臺,學生不僅能夠學習“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能夠了解并掌握交叉學科的前沿動態,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10]。
產學研創新培養模式是指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企業單位等進行合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11]。高等學校在積極推進產學研創新培養模式改革時,應主動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技研發,制定完善的產學研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研究生教育與社會系統更好融合。該培養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培養研究生的專業性,而且能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可滿足用人單位對創新復合型人才的需求[12-14]。
研究生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因此,加強跨學科交融、跨研究方向的導師隊伍建設是確保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舉措[15]。建立跨地域、跨學科的研究生導師遴選機制,在導師遴選機制上不僅考慮導師學術水平和指導能力,而且考慮導師的學術背景、知識結構和研究方向。同時,“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實踐性強,導師應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了解企業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研究團隊擁有教授、副教授、講師等各層級科研人員,研究梯隊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專業涵蓋食品科學、臨床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水生生物學等領域,形成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專業知識結合的導師隊伍,為研究生多學科交叉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激發研究生創新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措施。構建科學、合理的研究生科研創新激勵機制,需要在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創新內在需求狀況和特點的基礎上,構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研究生創新熱情,提升其創新能力,激發其創新動力,促進其產出創新成果[16]。制定科研項目申請激勵機制,鼓勵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單獨申請科研項目,或以導師為申請責任人申報科研項目,若申報成功,學院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研究生從事科研項目的積極性;設立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勵機制,鼓勵在校研究生積極參與申報導師的科研項目及發明專利,特別鼓勵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及開發食品新產品和新工藝,學院制定政策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激勵,從而激發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
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授課內容與特征,采用課堂沙龍、翻轉課堂、分組研討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圍繞某一特定的科研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和學術交流,這不僅有助于開展基礎的課堂理論教學,而且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17]。
結合新工科背景下國家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食品加工與安全”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通過分析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存在問題,提出研究生多學科交叉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重點從知識體系和課程架構、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交流平臺、導師隊伍建設、有效激勵機制和創新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拓展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激發其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具有多學科交叉創新能力的“食品加工與安全”類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