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鑫鑫,程楠,2,梁志宏,2,許文濤,賀曉云,2
1.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2.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食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3.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北京 100191)
當今世界正處于激烈的變革期,放眼于未來,人才培養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而教育更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在提高自身理論思維能力的同時,需要提升個人價值判斷水平,通過實行教學思政,各課程之間的有效對接,既為學生正確認識、分析中國與世界發展變化形勢提供方法論指導,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
“怎樣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最本質的規定要求,而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把立德樹人精神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是高等學校和廣大教育者應有的擔當和責任,同時也是檢驗廣大教育者工作績效的關鍵指標。思想政治建設的提出正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通過課程中綜合引入食品安全相關思政元素的優質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豐富考核過程和考核形式,提升教師思政教學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均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4]。由此,如何根據課程所屬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將其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塑造品格,是理工科專業課程建設的重點方向。
堅持“立德樹人”的思政原則,不斷對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對食品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性、動物實驗方法等課程思政建設進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為研究對象,對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實施舉措等進行闡述,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思政改革提供借鑒。
食品是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食品安全關乎到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實施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以食品安全為核心,重點在于發現和探究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中的食品安全風險因素,探究其控制方法和管理手段。主要介紹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影響食品安全的生物污染、理化污染、食源性污染及其預防,各類食品的安全與衛生,食品安全監管和保障體系,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等內容。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結合身邊或新聞中的食品安全案例,分析了食品安全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國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對提高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結合該課程實際,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網絡教學在線平臺和優質教學資源創建“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案例庫,通過翻轉課堂、實際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手段,雙向提升教師與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從價值觀層面、知識體系層面、能力培養層面提高教師“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如何將思政元素合理適當地傳達給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敗的關鍵。根據“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的教學目標和專業知識內容,主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樹立職業道德理念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與融合,在授課過程中得到高契合度的隱形嵌入式教學[2]。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也有屬于食品安全的文化底蘊[5]。如《禮記·內則》中記載“狼去腸,狗去腎,貍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丑”,指出牲口的哪些部位是不能安全食用的。《禮記·喪大記》中“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篹者盥”,則警示人們在接觸食品要注意清潔與衛生。《論語·鄉黨》中“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意思是食量陳舊變味、魚肉腐爛、食品的色香味改變以及烹飪不當和不新鮮的東西都不能吃。
到了唐朝便產生食品安全的具體法律《唐律》;宋代為加強管理成立“行會”,尤其對食品質量進行把關,同時也繼承《唐律》的規定;清朝是我國歷史上食品安全監管最發達、最科學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檢驗抽查制度嚴格,清朝法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由處罰商販轉向問題食品,充分體現了清朝食品安全執法的科學化與人性化。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中或許并沒有“食品安全”這個概念,但是卻在行動中有所體現。通過傳輸我國食品安全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了解食品安全歷史文化的發展規律,增強民族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6]。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激發強大創新動力,必須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7]。如在生物性污染教學中,講述戴芳瀾教授對我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使學生在食品生物性污染的研究中學習戴芳瀾教授不斷前行、不懼艱辛、不怕苦難、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向學生介紹陳君石院士在國際食品法典活動中堅決捍衛中國利益,通過充分的數據支撐,挫敗了歐洲國家對于醬油中氯丙醇限量標準的協議,并且創造中國牽頭草擬國際食品標準的里程碑,為中國應對食品進出口的壁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學習科學家精神,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堅守誠信底線,在學習過程中不敷衍、不作弊,有效抑制投機取巧等學術不端現象的發生。
“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教學中涉及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深入接觸并思考大量的食品安全現實問題,能夠充分了解到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因此,思政案例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價值觀。在食品安全問題案例教學中,將影響極大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蘇丹紅事件導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此外,生物性污染如2020年南京“喜茶”微生物污染、2019年鵪鶉蛋污染、2015—2016美國黃瓜和金槍魚污染等事件仍層出不窮,眾所周知,微生物在食品檢測中存在最高檢出限,因此,更加需要嚴格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以明辨的思維分析問題,不能盲目推崇或一味排斥,呼吁學生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堅守法律準則。
我國食品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是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化、標準化,食品安全領域陸續出臺監管措施和政策標準,食品行業也向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的發展軌道前行。“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涉及食品包裝材料,塑料制品以成本低、延展性強、性質穩定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而塑料的生產以及降解等都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這也是食品工廠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在第四章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危害因子及其預防控制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重要性,同時,也更加清楚地意識到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8]。在“減塑”行動上,康師傅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積極行動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康師傅飲品將飲料行業常見的塑料包裝——PET瓶作為可持續發展探索中的關鍵部分,并在“致力于減少使用PET(Reduce)、宣導教育消費者參與回收(Recycle)、關注替代PET包材(Replace)”的3R期許指導下,持續探索對PET包材的減少或優化使用[9]。作為包裝飲用水行業的領軍企業,康師傅飲品在運營方式上向綠色轉變、開發多元化產品、創新對PET塑料包材的循環利用等方面,切實踐行“永續經營,回饋社會”的企業發展宗旨,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此外,通過痛痛病、二噁英、水俁病等食源性污染案例的引入,讓學生更加堅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大學生擔當意識[10]。
部分教師對于思政改革本身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認為只有與國家大的政策法規相關的“硬核思政”才是思政教育,部分思政元素的引入過于突兀。因此,后續建設過程將加強家國情懷、文化素養、勞動教育、道德修養、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軟思政”元素的融入[11]。
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不足。由于大量思政元素涌入課堂,學生如果處于一個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勢必對于思政教學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后續改革過程中將探討如何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學生對于思政學習的內驅力,主動獲取正能量。
在專業課的考核過程中,往往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核,對于課堂上引入的思政內容反而沒有涉及。因此,需重點解決如何在考核環節中增加思想政治元素的考核,將思政元素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真正實現有機結合。
該課程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4,12]。通過教學團隊的集體研討和邀請專家點評,進行優質教學資源的挖掘和改進,力爭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到各章節的知識點中,“于無聲處聽驚雷”。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分享優質的思政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展現給學生一個有學有思、知識飽滿、內涵豐富的課堂學習課件,通過線上線下思政內容的豐富和完善,建立一個優質的課堂教學案例庫。
結合長江雨課堂、網絡教學平臺等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課前資料分享,課堂上開展案例深入解讀和探討,并加入小組討論和分享等形式,豐富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通過翻轉課堂,促使學生主動查找與知識點有關的思政元素,達到主動吸收、相互分享的思政學習氛圍。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樹立作為食品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設置階段性的線上作業、平時測試、小組討論等多形式的考核,在出題時將思政元素與知識和能力相結合,促使學生在各種考核考試環節中主動融入思政元素,改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偏重基礎知識及技能學習而忽略思政元素的攝取。通過設置小組案例討論,小組思政元素分享、學生互相出題答題等考核環節,豐富教學考核形式,促使學生在主動搜集資料和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主動攝取正能量。通過豐富多樣的考核方式使老師和學生對課程總體的掌握情況形成更加直觀、詳細和整體性的評定,增強思政教學的吸引力。
通過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深入探究課程中涵蓋的思政教學資源,通過提高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激發學生的思政學習主動性,著力打造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解決思政教學中的難點和痛點——教師不會教的問題。有些專業課程教師本身對于思政教學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局限性,認為只有與國家大的政治認同、政策法規相關的“硬核思政”才是思政教學,部分思政元素的引入過于突兀,學生“咽不下去”,影響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加強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軟思政”元素的優質案例挖掘與教學資源建設,幫助教師提升了思政教學能力。
大量思政教育融入課堂,但是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認為老師是“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與所學知識有機串聯起來。重點探討如何改變思政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割裂的狀態,通過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主動接收思政教育,促使學生主動挖掘與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有關的思政元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學生對于思政學習的內驅力,主動獲取正能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過于偏重基礎知識及技能學習而忽略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課堂上講了很多思政內容但是考試時體現不出來。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設置階段性的線上作業、平時測試、小組討論等多形式的考核,在出題時將思政元素與知識和能力相結合,促使學生在各種考核考試環節中主動融入思政元素。
“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課程在思政方面的改革與探索,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思政學習主動性,打造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對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以及為理工科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