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進 朱曉穎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很多教師在課堂實踐中積極嘗試信息技術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下是對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幾點思考。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教學呈現方式更加新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在執教《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時,為講解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在介紹杭州亞運會會徽內涵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內容以動畫、圖文等形式呈現出來,形象化地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亞運會會徽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新穎的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幫助教師突破重點和難點問題,增加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教師可運用互聯網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促進多樣性教學資源的建設,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課外知識,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例如,在《關愛他人》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需要讓學生理解關愛他人的意義。于是,筆者找到了微信公眾號“昆山志愿”,上面有大量的社會志愿者服務的圖片、視頻和案例。這些素材充分詮釋了人與人之間關愛互助的社會正能量,從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到關愛他人的意義。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通過作業、測試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這些方式往往存在反饋不及時的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課堂反饋更加及時,教師也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九年級復習課中,筆者展示??季碚骖}讓學生當堂書寫作答,在巡視學生答題過程中,選出較為優秀的答案,放到投影儀上展示,并要求其他同學對此進行“評卷打分”,筆者再同步進行批注和講解。這個教學環節直觀而具體,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學生的典型錯誤讓人印象深刻,審題解題方法也講解得比較到位。教師還可以運用課堂在線測試的方式,在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及時生成反饋報告,從一定程度上科學有效地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信息傳遞往往是單向的,離開課堂后,師生和生生互動機會較少。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學習交流從課堂內延伸向課堂外。
例如,在講授《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課時,為了檢驗學生掌握情況,筆者布置學生課后調查家庭成員所在單位屬于什么經濟所有制形式,并以微信或QQ 交流形式向筆者匯報,筆者會對學生的回答及時回應。又如,在教學《合理利用網絡》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筆者布置學生分小組合作,制作正能量短視頻,在課堂上交流展示。教師依托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構建“互聯網+”課堂,有助于延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究課外知識,拓展學習視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質量。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期在知識傳遞、資源利用、課堂反饋、課堂延展等方面取得更大實效。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總體把握“三個轉變”,即從運用專用資源向運用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疊加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提升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教師還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的合理性,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反客為主,以信息技術取代學生的思維,影響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只能是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是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