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厚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調研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以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軸線,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財政和金融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討如何有效地增強財政金融政策的協同性,更有效率地助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財政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十分關鍵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促進科技創新并利用創新成果賦能傳統產業和孕育新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由于科技創新活動具有外部性強、風險性大和前期投入成本高等特點,容易產生技術剽竊和模仿等行為,導致市場主體創新激勵不足。而政府的適度干預和調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從而使創新活動能夠接近,甚至達到比較合意的社會規模。政府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其中財政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十分關鍵。
近年來,我國不斷創新財政、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所占比重達四成以上。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投入與GDP的比值)2023年達到2.64%,在世界各經濟體中排第13位左右。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從相關數據來看,全國財政科技支出規模穩定增長,2023年達到10823億元,比2018年的8327億元增長了30%。2023年6月末,我國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2.5萬億元,同比增長41.5%,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較高增速??萍夹椭行∑髽I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較高增速;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為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4%,連續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此外,財政和金融還通過稅收優惠、政府采購、不斷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方式傾斜支持科技創新。例如,2018到2022年這五年,支持科技創新的稅費優惠政策減免金額年均增幅達到了28.8%。
不過,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來看,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和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善,而且要注重提高財政和金融的協同效率。
改善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方式和效率
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重點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對財政金融的差異化需求,創新協同方式,提高支持效率。
一般來說,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集中于公共領域的治理。財政收入的集中度過高,無疑會加重企業和居民的負擔,影響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居民的消費水平,不利于經濟的長期成長。單從激勵市場主體的科技創新來說,也需要采取結構性稅收優惠措施來激勵創新活動。近年來,我國為保持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連續采取的減稅降費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致使國家宏觀稅負不斷降低,進一步減稅降費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了。在財政收入水平有限的情況下,財政支出的重點主要是確?;久裆驼畽C關的運轉,也就是保障“三?!保ūU匣久裆?、保工資和保運轉)??梢姡斦軌蛴糜诳萍碱I域的支出近年來雖然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增長空間有限。因此,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重點就可能需要從財政科技支出的結構和方式優化著手,通過優化財政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財政支出效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這只是就其對經濟的重要性而言的。就其本質來看,金融是跨時序和跨空間的資金融通,是需要講究資金融通的風險和收益的匹配性,否則或遲或早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過猶不及。由于科技創新活動本身具有產出不確定性、外溢性、收益回報周期長等特征,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為高風險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的意愿不足。而且,我國以銀行信貸資金為主的金融機構相對來說更為強調金融的安全性,因此單純地通過降低支持科技創新的信貸利息不僅不利于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無法高效識別科技創新的風險,不利于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效率。這就需要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在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創新金融工具,合理分配風險,提高支持科技創新的精準性。
科技創新是創業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創新活動將相關參與主體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過程。科技創新需要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才能構成正反饋效應,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每一環節的目標不同,內容有別,所需資金的方式和強度也有差異。在科技創新的初始階段,資金的需求量往往相對較小,依靠自有資金或一定的財政資助就能夠滿足創新需求;而在技術的研發、調試階段,新技術需要在放大試驗生產的基礎上進行反復設計、試驗、評估,以消除技術的不確定性和財務不確定性。這是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步驟,需要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同時由于試驗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項目風險性較強,需要風險資本的介入或由財政資金引導風險資本的介入;在技術推廣和轉化階段,將新技術進行轉化生產,需要配置較為完善的機器設備和儲存大量原材料,此時生產的銷售收入和現金流極不穩定,資金需求量極大,可以利用常規資本市場獲得社會公眾的投資,政府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等方式幫助穩定市場和降低成本進行助力;在技術運用成熟期,風險相對較小,此時可依賴自身的積累擴大自身規模或者依靠較為穩定的經營業績獲得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多渠道的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在匹配科技創新鏈的過程中,隨著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不確定性和財務不確定性所面臨的風險度和資金需求特點,需要通過創新財政工具和金融工具形成有效的協同才能更有效率地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一般來說,由于財政資金的無償性取得因此能夠承擔較大的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但也存在著投入科技創新的財政資源有限的制約。金融資本往往是以利益交換為紐帶(例如利息或分紅)采取“資本集中”方式形成的有償性閉環,資源規模較為龐大,能夠彌補初創企業的資金短缺和克服財政支持的資源不足的問題,但需要按照風險分配次序形成適宜的金融產品。財政金融的協同,本質上是利用財政資金能夠承擔較大公共風險的優勢撬動更大規模的金融資源,克服金融資源風險承擔的有限性,有效滿足整個科技創新鏈的外部資金需求的過程。
協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著力點
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財政金融協同需要圍繞我國經濟發展和安全的產業鏈合理布局相關創新鏈財政金融的發力點,動態進行“補短板”和“鍛長板”。
一是要針對我國促進原始創新的戰略需求,在逐步增加財政科技支出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科技發展規劃,進一步提高財政支持基礎研究的比重?;A研究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源頭。英國、美國等科研強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其國內研發總投入12%-23%左右。我國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2023年我國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6.64%,比2018年的5.54%有所提高。以2022年為例,財政用于科學技術支出的規模達10032億元,占當年全社會研發支出30783億元的比重為32.59%,用于基礎研究的財政支出1332億元,占全社會基礎研究2212億元的比重為60.22%。相互對比說明,政府財政投入基礎研究的占比比較高,但依然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A研究的外溢性更強,更需要政府的投入支撐,尤其是中央政府需要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的比重,地方政府也要依據各地情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由此形成的財政基礎研究資源,也要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引導產學研政的多種組合方式。
二是要創新財政與金融工具,引導風險資本的加快集聚。在技術的研發、調試階段,因投入風險依然較大,初創企業面臨的資金缺口需要大量風險投資加以彌補??梢哉f,風險投資集聚的厚度和廣度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發達國家因社會資本厚積和金融市場發達,相對來說風險資本供給豐度較高,發展中國家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短板。我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民間資本的厚實度和金融市場的健全性依然存在提升空間,需要創新財政、金融工具,鼓勵成立由財政出資分擔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跟進擬合,形成帶有SPV特征的多樣化投資基金。我國各類投資基金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教訓深刻的“冷熱循環”,要汲取以往經驗,堅持戰略定力,不斷校正準星,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規范財政資金和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有機結合,優化財政資金引導“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績效考核,繼續傾力打造中國式創業投資基金。
三是以發展普惠金融為主軸,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叭谫Y難、融資貴”是中小企業面臨的世界性難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產是知識產權類輕資產企業,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從事高風險事業,其融資難度更大。近年來,我國通過加強信息溝通、減稅降費、政府性融資擔保和保險、政府采購、財政獎補等諸多財政措施提質增信中小科技企業,吸引和推動各類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取得明顯成效。未來,需要結合數字化發展和滲透,不斷優化財政金融組合,提升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支持的效率。
四是以重大科技項目為標的,加強財政金融的保障力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要加強對戰略性、關鍵性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金融保障,推動政府、市場與社會有機結合,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五是深化科創板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融資鏈和創新鏈的匹配銜接。與此同時,要優化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保險、各類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體制機制,豐富支持科技的長期資金來源。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