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劉越山
“安徽之窗、省會之心、城市之肺”,是對目前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園——合肥駱崗公園的有力概括。駱崗公園打造的超大規模的公共空間,為社會活動搭建了一個多元化的舞臺,成為吸引人流匯聚的強大磁場,給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相比于傳統公園,駱崗公園采取的是開放式管理,不設實體圍墻柵欄,那么,如此之大的一片園區靠的是什么來進行管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萬碧玉博士告訴《經濟》雜志記者,駱崗公園的正常運轉、管理和服務,靠的就是一顆“智慧的大腦”。
借助“智慧大腦”許多科幻場景變現實
2024年3月16日,駱崗公園無人機索降點上空,一架無人機緩緩下降,通過索降的方式,將外賣送達游客手中。而不久前,合肥無人機醫療物資運輸航線也正式開通,在空中搭建起生命通道,大大提升了醫療物資配送效率。與傳統公園不同,駱崗公園實現對園區安全管理、智慧運營、游客服務等實時監測、瞬時響應。駱崗公園“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示范項目”建設了數據中心、管控中心兩個基礎平臺,利用無人機、無人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系統等3類無人系統,打造公園主干道路客貨無人運輸、基于eVTOL的城市立體交通演示、園區智慧治理、園區低空無人物流等4大場景應用。天然的空域、陸域條件和展示場景為駱崗公園“科技試驗場”帶來了盡情發揮的空間。以往的許多科幻場景在駱崗公園已經變為現實。比如,對于公園游客,搭建了公園門戶網站,開發了“in駱崗”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作為游客獲取公園相關信息的渠道,提供游玩指南、智慧停車、AI導航、線上購物、智能客服等豐富的游客服務。對于不能入園游玩的市民,還打造了數字游園、線上賞花服務,讓游客足不出戶也可暢游公園。
“智慧大腦”使分散式管理轉為高度統一
在駱崗公園智慧中心,萬碧玉博士領著記者來到一張電子大屏前,它悉數展示著園區的全貌,無論哪個區域、哪座建筑,隨著手中鍵盤的移動,都能來到眼前、一清二楚。萬碧玉博士告訴記者,這顆“智慧大腦”已經完全實現了對駱崗公園的數字孿生、整體把控、實時分析和協調調度,能夠將分散式的管理轉化為高度統一、有序運轉的集成式園區管理模式。園區“智慧大腦”接入幾十家單位、100多種超1.5萬余個感知設備數據,覆蓋安防、市政、交通、樓宇、供水、園林、應急、消防等多個類別,統籌駱崗公園管理、運營、安防等各個方面。
由于公園面積大、入口多,安防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智慧大腦”中的“電子圍欄系統”就較好地解決了難題,一旦有人穿越公園軟圍擋或者產生破壞,系統將會實時識別并預警,還能在數字孿生地圖中實時追蹤該人員,并能迅速“通知”安保人員進行現場處置。公園內水系較多,為防止人員涉水發生危險,“智慧大腦”通過周界攝像機結合人工智能算法設置了5米電子警戒線,當游客越過5米警戒線時,會通過攝像頭自帶廣播進行語音播報,通知游客離開警戒區域,降低現場巡檢的人力;當游客靠近水域時,就會觸發涉水事件預警,系統快速定位地點,工作人員快速現場處理,預防溺水,如出現溺水事故,可與120聯動實施救援。還可實現亂堆垃圾監測、車輛違停監測。而“智慧園林”應用場景,則能夠對公園內199種、約11.4萬株喬灌木的基本信息以及病蟲害防治、澆水、施肥、剪枝、防凍、除草等植物習性整理成檔,形成了集物聯網監測、智能分析、自動提醒、移動監管、智能聯動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園林管理系統。若這些工作以傳統的人工方式完成,其成本將是難以估量的。可以說,“智慧大腦”將園區內小到一片樹葉、大到樓宇建筑,都在大屏上復現出來,為園區管理提供了直觀的管理決策輔助支持,促進了公園管理工作的規范有效。據了解,通過智慧園區場景建設,公園管理的整體工作效率提升了40%左右、人力成本可節約30%。
將應用場景思維貫穿到更多領域
萬碧玉博士所在的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是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NSCJL)的發起單位,專注于智慧城市、城市科學領域的研究,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北京專精特新企業,獲得202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其核心團隊自2012年起一直從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行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相關工作,主導并參與了雄安、南京南部新城、廣州之窗等百余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規劃與設計。2019年至今,研究院及其合肥分院(智慧城市(合肥)標準化研究院)作為合肥駱崗公園智慧園區的設計單位,完成了智慧園區頂層設計和園區大腦、智慧運營中心、智慧安防等16個專項設計,創新引入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的指南,對園區所有表單數據和要素進行了標識。同時,作為全過程咨詢單位,協助科大訊飛、中通服建設、華為、海康威視、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建設參與單位與承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確保設計的實施與落地。現今的駱崗公園按照智慧園區頂層設計,打造了全國最大的公園級地上地下一體化全場景“數字孿生平臺”,承載園內1.5萬余個感知設備的實時監測數據,創建了安徽省最大的“植物基礎數據庫”,搭建了全空間無人管控體系,建成了白天晚上都有良好互動的30多項智慧體驗項目,聯通了合肥市公安、交通、消防、住建、醫護、應急6大部門,已安全、便捷地接待了超過1000.7萬人次(2023年9月26日至2024年4月23日)的游客,其中單日最高客流量達到了42萬人次。因在游客服務、安全管理及智慧化運營方面的表現獲得了游客的認可,公園在2023年國慶假期期間榮登“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20強”榜單。
“智慧大腦不僅能夠精密捕捉人員涉水、穿越圍擋、車輛違停、垃圾暴露、夜間人員滯留等狀況,還能實時監測園區內10余萬棵植株生長情況,預警監測消防火情,為日常管理減負增效。”萬碧玉博士告訴記者,作為科技創新的“試驗場”,駱崗公園目前已投放新技術、新產品超過100個,其中80%來源于合肥本土企業。“未來我們將把更多應用場景思維貫穿到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城市更新、游園互動、產業培育等領域,幫助更多領域應用更多的高新科技,是我們的追求目標。”不但是駱崗、合肥,而且還包括中國,以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