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不僅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動能,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而且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造福子孫后代,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綠色發展是加快培育
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選擇
以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創新升級的要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和過度消耗,不僅嚴重依賴要素投入,而且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在工業文明時代,環境保護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成本,經濟增長必然破壞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西方國家大多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路徑。馬克思指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會相應減少,要重視森林、礦藏等資源的枯竭;要“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他主張人與自然是彼此影響的良性互動關系,強調重視生態平衡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闡釋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強調通過綠色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擺脫要素驅動的數量型擴張模式,對生產力的理解從“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強調走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增長路徑,具備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條件。以綠色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助于迸發環境友好且可持續的生產力即綠色生產力,有利于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如能源危機、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環境污染、人口紅利拐點、地區發展不均衡等現實問題。
以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使然,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資源環境條件約束較大,要求我們必須采取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一體的綠色發展途徑。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質量、生態價值轉化效率,直接影響共同富裕的底色和成色,綠色生產力能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如果以傳統發展方式邁入現代化,生態危機可能相伴而生,經濟發展也不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以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
以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順應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趨勢。當前,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海洋污染等成為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大國爭取經濟戰略制高點的核心方向,可以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占據領先地位的國家有機會制定新的國際規則,并擁有國際話語權。以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能為全球生產力創新性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有助于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合作基礎。
綠色生產力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備技術密集、綠色化、可持續等特征,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新時代以來,在綠色低碳理念和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下,以綠色環保、新能源等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綠色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綠色發展領域有望成為我國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的新賽道。
能源體系綠色轉型步伐加快,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能源既是經濟發展動力源,也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能源綠色轉型是培育綠色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在政策和技術推動下,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風電、太陽能、水能等新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短時間內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轉變。截至2023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可再生能源發電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一方面,從傳統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轉型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新路徑,在大部分條件下,風光的長期度電成本已比燃煤發電更低,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廉價、穩定、清潔的能源支撐。另一方面,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涉及資源開發、制造和裝備、發電和輸配、儲能和利用等環節,產業鏈條長、帶動力強、覆蓋面廣,有助于吸納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新能源相關綠色制造產業外貿潛力持續釋放,成為出口增長新引擎。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被譽為出口市場的“新三樣”,以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為主要特征,成為外貿新增長點。從服裝、家電、家具“老三樣”到“新三樣”崛起,反映了我國制造業以技術創新為引導,通過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正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并將綠色低碳技術、產品與理念帶向國際舞臺。2023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新能源汽車產業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諸多新興科技,在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以及整車智能化等方面全球領先,改變了傳統汽車產業由國外汽車巨頭主導的競爭格局。隨著全球綠色能源和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鋰電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我國在鋰電池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方面實力日益增強,鋰電池及上下游產業鏈涉及產業、產品和資本“出海”三方面,不僅出口訂單持續增加,海外生產、研發基地規模也加速、廣泛布局。光伏產品出口包括光伏組件、硅片、電池片等類別,已成為我國穩外貿、促經濟的重要抓手,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綠色消費逐步普及,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增長點。綠色消費是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消費行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理念升級,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綠色消費總量持續擴大,綠色食品、綠色衣著、綠色交通等領域綠色產品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自覺選擇,對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激發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人們對閑置交易的接受度及綠色消費的意識越來越強,循環經濟體系逐步構建,二手物品交易逐漸成為時尚、潮流的綠色生活方式,閑置交易的綠色潛力持續釋放。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倒逼企業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以增強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國家層面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605家、綠色產品近3.5萬個。
釋放全社會各領域綠色發展潛能
以綠色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將綠色產業化和產業綠色化相結合,促進數字化和綠色化“雙輪驅動”,協同提升發展“含綠量”和增長“含金量”,鞏固綠色發展新優勢,釋放全社會各領域綠色發展潛能。
加快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節能、碳捕獲、碳封存等低碳技術發展,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統、生產系統、消費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多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具有技術密集度高、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等特點,為應對芯片短缺、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要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塑造綠色科技競爭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依托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培養產業鏈關鍵技術人才,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紅利”。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專利產業化,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打通實驗室到市場化的中間環節,促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重塑競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數字化、綠色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相關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顯著促進了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數字經濟不僅具有清潔高效的特點,還通過與其他經濟形態的融合提升其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制造業企業要順應產業數字化趨勢,依托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善管理與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經營效率,提高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促進傳統制造業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
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助力實體經濟釋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動能。隨著我國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綠色低碳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綠色投資和綠色貿易將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要發揮綠色金融資源配置作用,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引導資金流向形成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相關活動與領域,大力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為綠色與高新技術行業提供新型融資支持。著眼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強化全鏈條全流程風險防控,助力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隨著全球綠色產品貿易的發展,綠色貿易融資需求不斷上升,要緊跟全球綠色貿易發展新趨勢,借助銀行保理、信用證、承兌匯票等綠色融資方式開展綠色貿易業務,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資金和可行性強的融資方案,應用金融科技等綠色貿易融資工具,推動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綠色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