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
新質生產力是“新的”“高質量的”生產力,所謂“新的”就是對原有模式的升級和顛覆,所謂“高質量的”就是實現了技術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發展模式。可以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角度理解何為新質生產力。
首先,新質生產力要求有新質勞動者,即掌握了更高的技術水平、能夠以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進行管理、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的勞動者,科教興國是基礎支撐;其次,新質生產力要求有新質勞動資料,即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空間,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再次,新質生產力要求有新質勞動對象,要從以往的傳統經濟模式脫離出來,將產業重點轉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最后,新質生產力是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和新質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資源應該盡可能流向能實現其最大價值的地方,通過優化組合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出效率。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新質生產力就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最終路徑。根據索洛增長模型,勞動力、資本都只具有水平效應,不具有增長效應,只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具有長期增長效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依靠技術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其中技術進步是關鍵。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
“三期疊加”的必然選擇
從中長期邏輯來看,中國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向后工業化過渡和逆全球化博弈時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最終路徑,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
一是當前中國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我國支柱型產業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傳統制造業,到本世紀前二十年的房地產、基建,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下一階段主要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動能“青黃相接”。
二是當前中國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過渡的階段。根據錢納里工業化模型,基于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和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過渡的階段。后工業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商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經濟、職業專家和技師階級占多數、理論知識重要性、智能技術應用以及信息知識成為主要資源等。
三是逆全球化加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保護主義加強,大國博弈不可避免。1870年以來經歷了三輪逆全球化周期: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二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后加劇)。大國博弈加劇,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抗國際保護主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在大國博弈、逆全球化、地緣風險和經濟轉型四大趨勢演繹下,要求統籌高質量發展與國家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必由之路。
“高效能、高質量、高科技”下的行業篩選
為了觀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成果,有必要先甄別出哪些行業屬于新質生產力范疇。
當前關于新質生產力有三類解讀,是我們篩選新質生產力行業的關鍵抓手:一是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高效能、高質量、高科技”“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二是2024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短板、長板和新板”;三是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2024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延續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數字經濟”三大分類。據此可以相互印證找出“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大類行業。
首先,利用投入產出表的影響力系數作為“效能”的代理指標,可以初步篩選出“高效能”的行業。影響力系數的含義是1單位某行業增加值拉動經濟總需求的能力,大于1則代表該行業拉動經濟的能力強于社會平均水平。根據2020年投入產出表,將細分產品對應中信一級行業,可以計算出電子、家電、新能源、國防軍工、汽車等行業符合“高效能”的要求,而農林牧漁、食品飲料和煤炭等行業則不符合要求。
接著,根據“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從符合“高效能”要求的行業中剔除與傳統地產建筑鏈條緊密相關的建筑、建材、家電等行業。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行業中未必全部屬于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建材與光伏需求并不完全依賴商品房銷售增量,因而也能歸屬于新質生產力,故僅依據大類行業的分類是相對粗糙的,也是本文后續應改進的方向。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的“數字經濟”領域包含的電子、計算機、通信和傳媒等大類行業應也屬于新質生產力。根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分類(2021)》,可以發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對應的細分行業包含全部的電子、計算機、通信行業及部分的傳媒、機械。
最后,將上述篩選出的行業與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及的產業分類和細分產業及數字經濟對應的大類行業,可以得出汽車、新能源、軍工、醫藥、數字經濟(計算機、通信、電子和機械、傳媒中的部分細類行業)屬于“新質生產力”范疇。
三重視角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第一,從投入產出關系來看,新質生產力對需求的拉動和對生產的賦能效果如何?
新質生產力大多依賴有色、機械和基礎化工三大基礎工業行業和商貿零售業。計算新質生產力范疇內的各大類行業的完全消耗系數(單位增加值拉動的其他行業需求),新質生產力范疇內的行業多數依賴有色、機械和基礎化工三大基礎行業和商貿零售業。新能源行業對有色依賴極強,醫藥行業還依賴農林牧漁產品。這也說明,發展新質生產力仍然要依靠堅實強大的工業體系基礎和發達規范的商貿行業。
數字經濟大類對經濟生產呈現出賦能推動的作用。參考數字經濟產業分類,在投入產出表中構造“數字經濟”行業大類,計算數字經濟的投入產出關系。可以發現,數字經濟主要對經濟生產活動體現出賦能推動作用,感應度系數(單位增加值推動的經濟生產)僅次于基礎化工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業。
第二,從供給側視角,新質生產力的生產能力如何?
一是從增加值來看,直觀評估新質生產力在國民總收入的比重。以2020年投入產出表數據作為參考,2020年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增加值占比為10.2%,其中數字經濟大類占比7.0%,低于地產建筑相關鏈條增加值占比17.4%。參考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可以估算出2023年新質生產力行業增加值占比10.7%,其中數字經濟大類占比7.3%,傳統的地產建筑鏈條增加值占比15.4%。
二是結合增加值和影響力系數來看,評估對經濟實際總影響程度。利用增加值和影響力系數之積評估各行業實際拉動經濟總需求,可以發現雖然上文提出新質生產力拉動經濟能效較高,但由于地產建筑的增加值占比較高,當前地產建筑鏈條依舊是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板塊;但與此同時由于新質生產力體量不斷提升,對總需求的拉動量與地產鏈條之差正在不斷收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三是從投資增速來看,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力。以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作為代表,可以發現:2022-2023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中樞顯著抬升,并開始長期高于制造業投資增速,其主要的貢獻來源于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投資增速在2023年第四季度開始下臺階,可能代表著出現產能過剩;在補短板、鼓勵低空經濟和防止產能過剩的政策取向下,預計2024年高技術產業投資總量增速維持高位,結構上電子類和軍工類投資貢獻增加、新能源投資貢獻減少。
第三,從需求側視角,新質生產力的周期趨勢如何?
在生產能力以外,還需要從需求側評估行業的景氣程度,重要抓手是庫存周期。我們認為,需求的周期性波動首先反映到價格,隨后反映到庫存,所有行業的庫存周期之和為中國經濟3-4年的短周期。在此思路下,一方面可以將各大類行業合成新質生產力的價格-庫存周期;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對各行業的價格-庫存周期進行逐一分析,進而實現分析判斷新質生產力的周期趨勢。
從新質生產力整體來看,當前處于周期底部蓄力狀態。拆分來看,決定新質生產力整體景氣的行業為汽車(新能源車)、電氣機械(新能源)和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數字經濟),三者增加值占比近9成、庫存占比近8成,故此三類行業決定新質生產力短期內的景氣趨勢。由于新能源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數字經濟觸及周期底部、新能源車周期回升,短期內新質生產力周期走勢取決于新能源產能去化壓力、數字經濟能否底部回升和新能源車的周期回升動力,中長期看低空經濟、創新藥和未來產業有望貢獻更大邊際增量。
(本文第二作者為國泰君安證券宏觀研究助理劉姜楓)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