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一,張丁,羅國旭,戴嘉慶
貴州省骨科醫院骨科,貴州貴陽 550002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e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主要是女性絕經后機體內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所引起,雌激素可以通過強烈抑制骨松質的重新形成,進而調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平衡。PMOP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慢性疼痛、生活質量下降及骨密度改變,這樣不僅增加了患者痛苦,嚴重者甚至限制活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阿侖膦酸鈉是治療該病的常用藥,可與羥基磷灰石結合以抑制破骨過程,抑制破骨細胞分化增殖而提升骨質強度,緩解骨質疏松帶來的慢性疼痛。但該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中老年患者接受度有限。中醫在治療骨質疏松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癥發病與女性絕經后氣血兩虛、肝腎不足、瘀血阻滯有關,應以調和肝腎、益氣養血為主。芍藥甘草合補陽還五湯由芍藥甘草湯與補陽還五湯化裁而來,是一味具有調和氣血、大補元氣、養肝益腎功效的中藥湯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貴州省骨科醫院住院治療的60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肝腎虧虛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運用芍藥甘草合補陽還五湯聯合阿侖膦酸鈉治療PMOP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PMOP(肝腎虧虛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抽簽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年齡45~62歲,平均(57.12±4.18)歲;病程0.5~4年,平均(2.87±0.76)年。觀察組年齡48~67歲,平均(58.22±4.26)歲;病程1~4.5年,平均(2.92±0.78)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嚴格審批本研究方案。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中相關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相關診斷標準[3],中醫辨證屬肝腎虧虛證。
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且絕經>1年,辨證屬肝腎虧虛證的患者;②年齡50~70歲的患者;③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④獲得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服用激素藥物者;②合并其他骨關節疾病者;③合并肝腎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者;④精神疾病者;⑤過敏體質者。
治療組采用聯合治療方案,芍藥甘草合補陽還五湯中藥組成:生白芍30 g、生黃芪50 g、當歸尾10 g、赤芍10 g、地龍9 g、川芎9 g、紅花9 g、桃仁9 g、炙甘草10 g,1劑/d,水煎2次,過濾取汁400 mL,由醫院藥劑科煎煮分袋包裝交患者早晚分服,配合阿倫磷酸鈉(國藥準字H20093091;規格:70 mg)服用治療,1次/d,10 mg/次。
對照組僅服用阿倫磷酸鈉(方法同治療組)。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臨床治療效果:根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評估患者的療效。顯效:患者骨質疏松的癥狀明顯改善,BMD升高幅度≥0.05 g/cm2;有效:患者骨質疏松的癥狀明顯緩解,但BMD升高幅度<0.05 g/cm2;無效:患者骨質疏松的癥狀未改善,BMD無變化或降低。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疼痛量表評分;采用量表評分法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①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將疼痛程度用0~10為表示,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評分,0分:無痛;<3分: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②現時疼痛狀況評分(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將疼狀況用0~5分表示,0分:無痛;1分:輕痛;2分:難受;3分:痛苦煩躁;4分:可怕;5分:極度疼痛。③整體疼痛評估量表(Global Pain Scale, GPS)評分:從疼痛、情緒感受、臨床表現、日常行為4個方面進行評分,用0~10分表示,得分越高表明整體疼痛程度越重。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疼痛量表評分、骨密度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描述,用t檢驗;計數資料(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以例數(n)和率(%)描述,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治療后患者PPI、VAS、GPS疼痛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BM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疼痛評分、BMD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各項疼痛評分、BMD比較(±s)
注:PPI:現時疼痛狀況評分,VAS:視覺模擬評分,GPS:整體疼痛評估量表。
組別治療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PPI(分)治療前3.60±0.91 3.57±0.87 0.131 0.897治療后-2.52±0.49-2.80±0.53 2.125 0.038治療后1.46±0.50 2.53±0.50 8.288<0.001 VAS(分)治療前6.53±1.50 6.92±1.24 1.098 0.277治療后2.82±0.77 3.24±0.75 2.140 0.037 GPS(分)治療前116.60±27.01 128.71±23.05 1.868 0.067治療后39.29±10.55 60.68±9.39 8.295<0.001 BMD(g/cm2)治療前-3.70±0.66-3.40±0.57 1.884 0.065
治療期間,治療組有2例頭暈頭痛,2例腹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4/30);對照組有2例腹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兩組患者癥狀均較輕,未經特殊治療即可自行緩解。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5,P>0.05)
PMOP主要因女性絕經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降低引起,患者骨量減少,骨微觀結構退化,導致骨強度下降,骨質脆性增加,不僅會引發慢性疼痛,還會顯著增加骨折的風險,或誘發脊柱畸形等病變[4]。研究數據顯示,PMOP發病趨勢與絕經年齡曲線明顯呈正相關[5-6]。慢性疼痛及生活質量的降低伴隨PMOP的整個過程,因此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的防治有著舉足輕重的臨床意義。中醫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歸屬“骨痿、骨痹”等范疇,“肝主筋、腎主骨”,其病位在腎,與肝腎關系密切。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明確指出“痛不移處”或“諸痹證疼痛”定有瘀血,可以認為骨質疏松癥疼痛原因可歸結為因虛致瘀,致氣血運行障礙,肝腎臟腑失養,以致骨質疏松癥的癥狀加重。
本研究結果表示,治療組加用芍藥甘草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治療有助于緩解癥狀,提升骨密度。芍藥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調和肝脾、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之功。方中芍藥藥性微寒,歸肝,具有柔肝止痛、斂血養陰的功效,而甘草藥性甘平,歸脾經,可補脾益氣,多用于肌肉骨骼慢性疼痛的治療中。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甘草湯的藥效成分主要為甘草酸和芍藥苷,可抑制神經系統疼痛中樞和脊髓反射弧興奮,減少引起疼痛的物質釋放,還具有緩解骨髓水腫的效果[7-8]。補陽還五湯是治療“因虛致瘀”的代表方劑,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而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9]。全方以“黃芪”為主藥,可大補元氣,使氣旺而增強固攝生血之效,黃芪的主要成分包括黃芪多糖、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較好的抗氧化功能,可調節心血管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白細胞介素,可強化骨最高負荷。當歸、紅花、赤芍、川芎、桃仁均是著名活血化瘀的中藥:當歸可雙向調節凝血功能;紅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赤芍具有較好的抗血栓、營養神經細胞效果;川芎自古被稱為“血氣中藥”,可通過抑制酶的合成阻斷炎癥信號,組織下游蛋白表達,從而降低血內皮素含量,改善血液循環;桃仁破血行瘀的機制在于其蛋白提取物可降低炎性介質含量,減少對血管通透性的影響,從而達到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增加組織供血。該方配以蟲類地龍通絡藥,可進一步改善血管功能,調節血液黏度,改善肝腎組織供血、供氧,從而減輕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疼痛癥狀。治療組患者VAS評分[(2.82±0.77)分]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結論相符。王和強等[10]將66例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治療組33例患者芍藥甘草湯治療后,該組VAS評分由(6.63±1.69)分下降至(0.95±0.34)分;王喜紅[11]將80例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觀察組的40例患者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VAS評分由治療前的(6.33±1.00)分下降至(1.24±0.06)分,并且研究結果可見股骨頸BMD從(0.43±0.05)g/cm2提升到(0.68±0.05)g/cm2,其結果與本研究結論一致。常用的治療骨質疏松藥物長期使用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臨床運用難以推廣,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較好,還可將不良反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陳慶賢等[12]運用補腎健脾壯骨方聯合唑來膦酸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代謝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不大(P>0.05),提示聯合治療安全性較好,與以上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合補陽還五湯聯合阿侖膦酸鈉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療效良好,可改善患者骨代謝,安全性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