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花,徐曉俊
1.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無錫 214000;2.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蘇無錫 214000
肺癌惡性程度高,支氣管腺體、黏膜為初始病變位置,癌變細胞作用下會造成咳嗽、咯血、胸痛等問題。了解肺癌發生特點后可將其劃分為不同類型,其中肺腺癌有較高占比,該類癌癥屬于非小細胞肺癌,該病較隱匿,危害性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內即有遠處轉移的問題。當肺腺癌進展到晚期后會壓迫或浸潤附近組織,受損較為嚴重[1]。臨床對于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受到較大限制,此時附近組織受到的浸潤較為明顯,其中鉑類藥物對于多種癌癥有較好效果,作用于肺腺癌病灶后能維持對癌細胞殺傷機制,有效抑制腫瘤病灶的復刻,減輕肺部損傷。培美曲塞為當前常用化療藥物,是一種結構上含有核心為吡咯嘧啶基團的抗葉酸制劑,通過擾亂細胞內葉酸依賴性的正常代謝過程,來抑制細胞復制,進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培美曲塞加鉑類的方案使用頻率高,但化療僅能達到某個特定的療效,達到瓶頸期后無法殺滅腫瘤病灶,轉歸差。近年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方案被提出,此類藥物能對肺部腫瘤細胞發揮直接作用,可增強殺傷腫瘤強度,延長患者生存周期[2]。但臨床對靶向+化療的方案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6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擲骰子分為化療組、靶向組,均有31例。化療組:年齡42~69歲,平均(56.45±3.02)歲;女13例,男18例;病程2~16個月,平均(9.33±1.85)個月;體質量45~78 kg,平均(61.47±2.84)kg。靶向組:年齡44~68歲,平均(57.12±3.37)歲;女14例,男17例;病程3~17個月,平均(9.87±1.46)個月;體質量46~78 kg,平均(61.90±2.01)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監督下執行。
納入標準:①診斷為EGFR突變的肺腺癌者;②晚期患者;③同意本研究者;④對化療、靶向藥物均耐受。
排除標準:①腦轉移者;②有用藥禁忌證者;③對抗癌治療嚴重抵觸者。
化療組:化學藥物治療,培美曲塞(國藥準字H20203664;規格:200 mg),劑量為500 mg/m2,僅需為患者靜滴1次即可。順鉑(國藥準字H20213819;規格:30 mg),劑量為30 mg/(m2·次),連用3 d,或80~120 mg/(m2·次),靜滴1次,并需適當水化利尿。1個化療周期為21 d,共堅持3個周期。
靶向組:增加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涉及藥物為吉非替尼(國藥準字H20213070;規格:250 mg),口服時間為早上,劑量250 mg/次,1次/d,與化療組評估周期相同。
緩解率:①各項檢查未觀察到癌變病灶,四周內未復發,即完全緩解。②各項檢查后可觀察到病灶最大徑之和降低,降幅≥30%,4周內未加重,即部分緩解。③各項檢查后可觀察到病灶最大徑之和改變,降幅<30%,或增幅<20%,即穩定。④各項檢查后可觀察到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增幅≥20%,或觀察到新的肺癌病灶,即進展。緩解率即(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不良反應:最常見的為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傷、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統計其發生情況。
應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例數(n)和率(%)表示緩解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靶向組緩解率為64.52%,高于化療組的35.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緩解率比較
靶向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9.35%,化療組為9.6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
肺癌類型較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有較大占比,該類肺癌隱匿性強,早期階段基本無癥狀,偶爾會出現咳嗽、咯血等問題,和其他肺部病變的癥狀有相似性,誤診率高。當非小細胞肺癌達到晚期后,其癥狀逐漸明顯,有胸痛、大咯血及轉移部位的癥狀等,此時有較高檢出率,但該階段內癌變細胞已經從肺部轉移到其他位置,附近組織受到較為明顯的浸潤和侵襲,生存周期大幅縮短[3]。對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已經不適用根治術治療,為了消除腫瘤細胞,臨床會為此類患者實施化學治療,讓藥物與腫瘤接觸,增強殺傷腫瘤機制,對于基因正常的肺癌患者有較好價值。但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晚期階段存在基因突變的情況,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腫瘤細胞會脫離免疫系統監視,導致細胞增殖速度加快[4]。為提高腫瘤消除效果,臨床常輔以靶向治療,對于肺癌患者而言涉及靶點較多,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等,作用于各靶點后,可強化抗腫瘤效果。吉非替尼使用頻率高,此藥在三磷酸腺苷、EGFR結合中有阻礙機制,可降低酪氨酸激酶活性,縮短肺癌患者的細胞生長周期,抑制下游信號通路,阻礙腫瘤細胞增殖,延續肺癌患者生命[5]。綜合治療順鉑作為基礎,輔以培美曲塞治療,該藥能夠抑制胸苷酸合成酶活性,在癌細胞RNA、DNA合成中均有抑制作用,增加聚谷氨酸鹽生成量[6]。輔以吉非替尼治療后,該藥能降低EGFR活性,在腫瘤生長時有阻礙作用,可以抑制血管的合成,加快腫瘤細胞的凋亡,從而延長肺腺癌患者的生存周期[7]。
本研究中,靶向組緩解率為64.52%,高于化療組的35.48%(P<0.05)。王淑世[8]的研究中,觀察組疾病控制達到了9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即分子靶向藥物+化學治療的方案可維持更高疾病控制率。順鉑對于各種腫瘤均有較好效果,但單獨順鉑作用有限,臨床會輔以其他化療治療。培美曲塞在臨床使用頻繁,作為抗代謝藥物,能有效抑制肺腺癌的增殖和擴散。化療藥物可在前期階段殺傷腫瘤細胞,使其活性大幅降低,但其作用有限,存在局部藥物濃度低的情況,緩解率很難提高。此時輔以吉非替尼治療,可提高腫瘤細胞殺傷精準度,增強腫瘤消除效果,能夠抑制腫瘤繁殖,保護正常組織,維持健康狀態。吉非替尼在臨床使用率高,作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將其用在肺癌治療中,可以增強表皮生長因子調節機制,阻礙該因子磷酸化,抑制腫瘤侵襲,有效減輕機體損傷,在腫瘤細胞進一步發展時發揮阻礙作用,從而提升緩解率[9]。
本研究中,靶向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9.35%,化療組為9.6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聯合治療能夠避免肺癌患者出現更多不良反應。化療治療缺乏識別能力,腫瘤細胞在受到損傷的同時正常細胞也會受損,消化道、血液系統等均會受到影響,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輔以分子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可直接在腫瘤位置發揮作用,對正常細胞殺傷機制少,可以保護免疫系統,降低肺損傷程度,幫助患者調節凝血狀態,防控各種不良反應,保證非小細胞肺癌就診安全性[10-12]。
綜上所述,分子靶向藥物+培美曲塞加鉑類治療的效果好,可以防控不良反應,建議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