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麗,鄭玉艷,劉子美
臨沂市中醫醫院兒科,山東臨沂 276000
驚風屬于小兒時期常見病,嬰幼兒人群多發。其具體機制為患兒大腦神經細胞群表現出一過性功能紊亂現象,導致大腦異常放電,骨骼肌群發生收縮運動,并且表現出短暫性不隨意性的特點。驚風通常由諸多病因導致,臨床主要將其作為一種綜合征或者一種癥狀看待[1-3]。中醫學角度分析,驚風分為急驚風以及慢驚風,也被稱為抽搐、中惡以及抽風等。臨床對此類患兒展開針對性治療效果顯著[4-6]?;诖耍狙芯窟x取2020年2月—2022年5月臨沂市中醫醫院收治的56例小兒慢驚風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對小兒慢驚風患兒采取運脾顆粒+推拿手法治療后獲得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56例小兒慢驚風患兒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28例。參照組中男20例,女8例;年齡3~14歲,平均(8.25±1.26)歲。研究組中男22例,女6例;年齡3~13歲,平均(8.17±1.1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2023-LYZY011-47),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檢查、腦脊液檢查、腦電圖檢查、微量元素檢查、血液生化檢查以及患兒臨床表現確診為小兒慢驚風;②病程較長,并且發病緩慢;③患兒存在長期泄瀉、反復嘔吐等病史。
排除標準:①同時進行其他治療者;②對使用藥物過敏者;③重要資料不完整者;④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堅持完成整個療程者。
1.3.1 參照組 施以運脾顆粒治療。中藥處方為:炒白術、黨參、仙鶴草及炒枳殼各30 g;佛手以及茯苓各10 g;炒麥芽以及石菖蒲各15 g;甘草6 g。用藥劑量為1劑/d,分3次服用。共服用6劑藥物,治療時間6 d。
1.3.2 研究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推拿手法治療。①推三關。具體穴位及方法:于前臂橈側緣,保證陽池至曲池成為一線。利用拇指橈側面,于患兒的腕橫紋至肘橫紋進行推拿,100下/次。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確保沿直線推拿,并且控制均勻力量,防止呈現出歪斜情況。②捏脊法。協助患兒采取俯臥位。用食指中節橈頂住患兒皮膚,食指與拇指同時用力,捏3下提拿1下。保持雙手交替捻動,直至患兒大椎,5遍/次。連續治療6 d。
1.4.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療效標準:痊愈:患兒驚厥癥狀等均消失,隨訪2個月未表現出復發的情況;顯效:患兒驚厥癥狀發生次數獲得減少;無效:患兒臨床驚厥癥狀未獲得緩解。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2 兩組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包括谷氨酸(Glutamate, 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1.4.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值為0~20分,分數越高越嚴重。
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血清因子水平、中醫證候積分)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總有效率)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GLU、GABA、BDNF水平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清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血清因子水平比較(±s)
注:Glu: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28)參照組(n=28)t值P值GLU(μg/mL)治療前14.81±5.15 15.09±4.75 0.2114 0.833治療后(9.03±1.29)*(12.19±4.09)*3.8989<0.001 GABA(μg/mL)治療前1.32±0.66 1.34±0.59 0.1195 0.905治療后(2.49±0.79)*(1.86±0.29)*3.9613<0.001 BDNF(ng/mL)治療前2.22±0.91 2.24±0.29 0.1108 0.912治療后(3.41±0.89)*(2.69±0.54)*3.6597<0.001
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為(5.05±1.79)分低于參照組的(7.95±1.2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28)參照組(n=28)t值P值治療后(5.05±1.79)*(7.95±1.25)*7.0286<0.001治療前14.63±3.39 14.59±4.11 0.0397 0.969
小兒慢驚風主要為患病后誤治、失治以及久病體虛導致。脾胃屬于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的來源,在患病后,會呈現出體虛生風的情況,首先表現出脾虛現象,后表現出生風現象。慢驚風在實施診治期間,首先需要進行脾胃調理,脾氣健運后,才能夠做到驚風病邪易除,如脾氣升清,則可以做到氣血生化有源。對于此類患兒,在用藥治療期間,需要避免選擇寒涼重鎮解痙藥物治療[7-9]。小兒臟腑嬌嫩,無法耐受此種藥物,導致脾胃呈現出寒涼受損現象,造成脾氣受阻,患兒易出現經常性抽搐的情況,從而表現為慢驚風發作。此類患兒在治療期間,需要做到補脾運脾兼顧,調節氣機升降,確保脾胃功能正常運化,調和氣機,從而促進生理功能恢復[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同郭家燕等[12]在傳統藥物治療與小兒推拿聯合耳穴貼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療效對比觀察一文中結論一致,其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觀察組的57.58%(P<0.05);分析其原因為:運脾顆粒的有效應用,獲得效果明顯。其中仙鶴草成分、黨參成分以及白術成分的合理運用,可確保補脾益氣助運作用獲得充分發揮;枳殼成分、茯苓成分以及佛手成分的有效應用,能夠做到健脾調氣。炒麥芽,可以達到健脾下氣通便的效果。所有藥物聯合應用,可以做到運脾、補脾以及健脾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小兒推拿,可以充分避免藥物不良反應,提高總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臨床對小兒慢驚風患兒采用運脾顆粒+推拿手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血清因子水平,降低中醫證候積分,促進小兒慢驚風患兒的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