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黎明,王亞軍
巨野縣人民醫院眼科,山東菏澤 274900
閉角型青光眼屬于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主要患病人群為中老年,在秋冬發作較頻繁,根據臨床過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個亞型[1]。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多表現為慢性發展過程,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則多表現為急性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視乳頭萎縮、視力模糊、眼部脹痛、瞳孔散大等癥狀,通常是由視神經損傷、前房角關閉或眼壓升高導致[2-3]。閉角型青光眼發病與遺傳、免疫、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患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的視覺功能和生活質量,增加意外風險發生[4]。因此在疾病發作時應該及時干預治療,防止視力功能喪失。臨床治療閉角型青光眼通過手術,其中超聲乳化術、 周邊虹膜切除術、房角分離術、小梁切除術等已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但其臨床療效存在一定爭議[5]。本研究通過對上述兩種術式應用效果,選取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巨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74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174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術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7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42例;年齡60~82歲,平均(70.54±2.41)歲;病程1~3年,平均(2.04±0.41)年。觀察組中男49例,女38例;年齡30~72歲,平均(48.57±5.47)歲;病程1~4年,平均(2.14±0.4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JY201808174)。
納入標準:①符合《眼科疾病診療指南》[6]中閉角型青光眼診斷標準;②家屬/患者知曉本研究;③無精神類疾病,可以正常溝通;④無眼部手術史。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不能配合研究者;②存在手術禁忌者或具有眼部外傷史者;③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④具有眼部先天性疾病者;⑤病案資料缺失者。
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相關眼部檢查,使用眼內降壓藥物保證眼壓處于正常水平,在術前使用散瞳藥物。
對照組行小梁切除術。局部麻醉起效后自11點~2點方向的患眼結膜上方做2 mm ×1.5 mm切口,在內側切口上垂直切開,形成大小約為4 mm ×3 mm的三角形鞏膜瓣,切除范圍約為1.5 mm×2.00 mm的小梁組織,并將上方虹膜切除,并將球結膜縫合。
觀察組采用小梁切除術聯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施以局部麻醉后并輕按眼球,以穹隆為基礎制結膜瓣,在鞏膜上作一隧道離角膜約1.5 mm切口,距角膜內側切口1.0 mm的位置行前房穿刺,給予切口黏彈劑,進行超聲乳化操作環形撕囊、水分離、乳化晶體、皮質吸出、拋光、人工晶體植入、切除小梁、清洗前房及虹膜,然后將其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的抗感染處理,均由經驗豐富的同一醫師操作。
①采用視力檢測表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視力,采用眼壓和散光測量儀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眼壓及散光變化情況。②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測量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的前房角寬度及深度。③采用眼部臨床活動度評分表(Clinical Activity Score, CAS)[7]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的眼部功能,該量表包括眼球脹痛、眼球運動受限及眼內異物感等,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眼部功能越低。④比較兩組脈絡膜脫離、眼內炎癥、纖維素樣滲出等并發癥發生率。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眼壓、視力及散光度、前房角寬度及深度、CAS評分)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用例數(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眼壓水平及散光度更低,視力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眼壓、視力及散光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眼壓、視力及散光度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87)對照組(n=87)t值P值眼壓(mmHg)術前32.43±4.40 32.52±4.32 0.120 0.258視力術后(0.72±0.31)*(0.82±0.22)*1.078<0.001術后(13.48±2.14)*(16.32±2.54)*3.254<0.001術前0.33±0.12 0.34±0.11 0.541<0.001術后(0.84±0.27)*(0.67±0.18)*5.003<0.001散光度(D)術前0.72±0.26 0.74±0.24 0.417<0.001
觀察組術后前房角寬度及深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前房角寬度及深度比較[(±s),mm]

表2 兩組患者前房角寬度及深度比較[(±s),mm]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87)對照組(n=87)t值P值前房角寬度術前0.23±0.12 0.28±0.15 0.046 0.458術后(0.35±0.14)*(0.30±0.54)*2.241<0.001前房深度術前1.64±0.62 1.67±0.59 0.541 0.498術后(3.74±0.82)*(3.45±0.76)*15.003<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1、3、6個月眼部C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眼部C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眼部CAS評分比較[(±s),分]
注:GAS:眼部臨床活動度評分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87)對照組(n=87)t值P值術后6個月(4.54±0.57)*(5.75±0.88)*15.003<0.001術前8.43±2.40 8.52±2.32 0.0946 0.925術后1個月(6.48±1.34)*(7.32±1.54)*9.759<0.001術后3個月5.33±1.12*6.56±1.34*0.680 0.0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閉角型青光眼并白內障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8]。外科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其具體的手術方式及時機仍缺乏統一的標準。若先行白內障手術,眼壓異常升高會對視神經造成損傷,若先行青光眼手術,則會影響患者術后的視力,從而加劇白內障的進展,引起晶狀體膨脹,從而誘發更嚴重的并發癥[9-10]。因此根據臨床經驗和疾病特點,同時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小梁切除術、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是目前治療青光眼并白內障患者的有效手段,不僅可以治愈青光眼,還可控制病情發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眼壓水平及散光度更低,視力水平更高(P均<0.05)。說明小梁切除術聯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可以控制患者眼壓和散光度,提高患者的視力水平,究其原因是晶狀體膨脹引起的瞳孔堵塞是導致閉角型青光眼的主要誘因,先實施超聲乳化術后再行小梁切除術擴大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寬度,可以使房水排出,達到降低眼壓、恢復視力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前房角寬度及深度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
由于發育不良的白內障晶體呈膨脹狀態、故前房較淺,聯合兩種術式可以增加中央及周邊前房深度,使瞳孔得到完全釋放,降低后房壓力,維持眼壓保持正常水平。同時聯合治療能減少術后發生惡性青光眼的風險,減少淺前房的發病率,增加手術的成功率[12]。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眼部CAS評分更高(P<0.05)。這與孫昂[13]的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其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術后1、3月后的C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均<0.05),說明小梁切除術聯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能夠逐步提高患者術后眼部功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8.05% vs 18.39%)(P<0.05)。說明小梁切除術聯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屬于現代微創技術,可以采用乳化儀探頭對患眼作微小切口,在操作過程中僅對混濁的晶狀體產生作用,對角膜、虹膜等眼內的臨近組織幾乎不產生影響,具有不縫合,不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恢復快的優點。
綜上所述,在閉角型青光眼中運用小梁切除術聯合超聲吸除術治療效果理想,利于視力恢復,可以消除晶狀體膨脹從而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提高患者術后眼部活動度,且不會增加并發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