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星蘭,袁紅建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江蘇泰州 2255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屬于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直接的不適癥狀,還會引發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殘疾,還會對關節和關節外的器官造成損傷,這些器官包括但不局限于心臟、腎臟、皮膚、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1]。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及歐洲反風濕病聯盟的指導,RA的治療應從傳統的人工合成抗風濕病藥入手,對抗風濕藥物無反應的RA,可以選擇天然的抗風濕藥物,也可以選擇人工合成的抗風濕藥物。甲氨蝶呤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多的以RA為靶點的藥物,其對部分 RA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并能有效緩解 RA病情[2]。但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單藥對RA的療效有限。托法替布是世界上第一個獲準應用于RA的小分子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s)抑制劑,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免疫應答及炎性因子的表達有關[3]。因此,本研究選取2021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分析對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采用托法替布進行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信封隨機法分為兩組,參照組(36例)接受單純甲氨蝶呤治療,研究組(36例)聯合托法替布治療。研究組中男12例,女24例;年齡28~64歲,平均(50.2±7.1)歲。參照組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26~65歲,平均(50.6±7.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KY2023-010-001)。
納入標準:年齡<65歲;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臨床資料完整;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腫瘤疾病者;合并器質性病變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中途脫離研究或轉院者。
兩組入院后均根據病情,接受抗瘧藥、糖皮質激素藥以及免疫抑制藥等藥物治療干燥癥。
參照組接受甲氨蝶呤(國藥準字H20055198;規格:2.5 mg/粒)治療,口服給藥,1次/周,10 mg/次。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托法替布(國藥準字H20055198;規格:2.5 mg/粒)治療,給藥方法為口服,給藥2次/d,5 mg/次。兩組均接受連續6個月的治療。
檢查兩組治療前后腫脹關節個數以及壓痛關節個數。評估對患者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為:28關節疾病活動(Rheumatoid Arthritis-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RA-DAS28)評分<2.3(關節可以自由活動),疾病處于緩解狀態,為顯效;RA-DAS28評分2.3~2.7(關節限制活動),疾病處于低疾病活動度,為有效;無效RA-DAS28評分>2.7(關節無法活動),疾病處于中高疾病活動度,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評估對患者的干燥綜合征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為:患者的淚液分泌測試結果為10~15 mm(完全正常),各項生化指標均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的淚液分泌測試結果為5~<10 mm(低分泌),各項生化指標均明顯改善,為有效;患者的淚液分泌測試結果為<5 mm(干眼癥),各項生化指標均無明顯改善,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腫脹關節個數以及壓痛關節個數)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效果、干燥綜合征治療效果)用例數(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后的腫脹關節個數以及壓痛關節個數均較參照組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脹關節個數以及壓痛關節個數對比[(±s),個]

表1 兩組患者腫脹關節個數以及壓痛關節個數對比[(±s),個]
組別研究組(n=36)參照組(n=36)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腫脹關節個數6.9±2.3 6.7±2.0 0.394 0.695壓痛關節個數11.9±3.1 12.2±2.8 0.431 0.668腫脹關節個數3.8±1.0 4.7±1.6 2.862 0.006壓痛關節個數6.3±2.0 8.6±2.1 4.759<0.001
研究組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的干燥綜合征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燥綜合征治療效果對比
RA是一種常見的系統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關節滑膜的增生、血管翳的形成和免疫細胞的浸潤。關節軟骨和骨骼會受到漸進的損傷,這種損傷是造成關節畸形的主要原因,其致殘率很高[4-5]。干燥綜合征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將會對患者的外分泌腺造成干擾,還會影響到淚腺和唾液腺,致使患者出現多系統損傷,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口干、眼干。在RA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的腺體中,B細胞數量較多,同時還包含了調節性T細胞、Th1/TH2/Th17細胞等系列免疫細胞,提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免疫細胞及其相應的細胞因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
近年來,隨著對各種免疫代謝途徑的深入研究,以此為靶點的小分子化合物tsDMARDs相繼被發現[7-9]。該藥物可特異性地阻斷JAK-STAT信號通路,阻斷炎癥反應的級聯放大效應,進而緩解RA患者的關節損傷。因此,JAK被認為是炎癥性疾病藥物調控的合理靶點,該藥物通過干擾JAK-STAT信號通路而影響DNA的轉錄過程從而起到治療作用[10-11]。臨床研究表明,托法替布能有效改善bDMARDs耐藥進展后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且托法替布聯合甲氨蝶吟能明顯增強對甲氨蝶吟反應不足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療效[12]。通過規范性的用藥治療,托法替布能夠有效緩解關節疼痛和腫脹,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其次,托法替布還能夠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活動能力,增強其生活質量。尤其是該藥物還可以降低患者關節炎的發作次數和嚴重程度,避免出現關節破壞的問題。同時,托法替布還具有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副作用相對較少,適用于對患者的長期治療。文獻報道,托法替布對STATs的抑制效果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維持,能夠長久地發揮藥物療效,不需要患者大量服藥,就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腫脹關節個數(3.8±1.0)個、壓痛關節個數(4.7±1.6)個均少于參照組的(6.3±2.0)、(8.6±2.1)個(P均<0.05),這與黃俊等[12]研究類似,其選擇60例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發現采用甲氨蝶呤聯合托法替布進行治療的患者,其壓痛關節個數治療前(15.31±2.21)個,治療后為(4.81±1.52)個,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且與參照組治療前(15.33±2.33)個,治療后(6.25±1.53)個相較,有明顯優勢(P均<0.05)。這說明托法替布改善患者關節功能障礙的效果更為理想,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關節不適癥狀。研究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有效率(97.22%)較參照組(77.78%)更高,研究組干燥綜合征治療有效率(97.22%)較參照組(80.56%)更好(P均<0.05),這說明采用托法替布對患者治療,能夠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對類風濕關節炎繼發干燥綜合征患者采用托法替布進行治療,能夠取得極為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