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張莉,陳衛星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青島 266500
膿毒癥是指人體對感染反應失調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病因包括各種類型的創傷、病原微生物感染等[2]。患者患病后常見氣促、心慌、體溫升高等癥狀,如未積極治療,隨病程不斷延長,病情不斷加重,重癥患者可發生休克,病死風險較高[3-4]。對于此類患者而言,常進行對癥支持治療,以此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控制病情進展。另外,還需予以適宜的抗生素治療,促進感染癥狀消失,盡早回歸健康狀態,但不同藥物的療效有所差異[5]。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62例重癥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選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62例重癥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31例。對比組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26~74歲,平均(50.13±4.28)歲;體質量47~82 kg,平均(64.59±3.67)kg。研究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27~73歲,平均(49.89±5.02)歲;體質量48~81kg,平均(64.43±4.11)kg。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膿毒癥診斷依據且處于重癥者;經由血常規、影像學檢查確診者;家屬允許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一般基礎信息完備者。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頭孢噻肟鈉或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過敏者;認知缺陷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無法正常交流者;依從性差者。
所有納入者均進行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氧療支持、營養支持等,并在此情況下,兩組分別選取不同藥物治療。
對比組:使用頭孢噻肟鈉治療,用法用量如下:注射用頭孢噻肟鈉(國藥準字H20023368;規格:1.0 g)靜滴,2 g/次,3次/d,治療時長10 d。
研究組:使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治療,用法用量如下: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國藥準字H20123220;規格:2.25 g)靜滴,2.25 g/次,4次/d,治療時長10 d。
均需觀察兩組患者在用藥4 d左右病情狀況,有所改善者可合理調整用藥次數至2次/d。
對比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涉及氣促、心慌、少尿、發熱4種癥狀,輕癥(僅輕微不適,不影響日常生活)記2分,中癥(中度不適,日常生活一定受限)記4分,重癥(嚴重不適,需臥床靜養,日常生活明顯受限)記6分。
對比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含量。涉及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兩項。
對比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涉及免疫球蛋白G與免疫球蛋白A兩項。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在用藥治療后心慌等現象消失,且病原菌檢測呈現陰性即顯效;在用藥治療后心慌等現象得到緩解,且病原菌檢測呈現陽性即一般;在用藥治療后心慌等現象未見改變,且病原菌檢測呈現陽性即無效。治療有效性=顯效率+一般率。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潰瘍、休克、肺損傷。
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癥狀積分、炎癥因子含量、免疫球蛋白水平)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有效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癥狀積分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31)對比組(n=31)t值P值氣促治療前4.05±1.26 4.09±1.31 0.122 0.902治療后0.52±0.13 0.98±0.24 9.383<0.001心慌治療前4.11±1.34 4.16±1.38 0.144 0.885治療后0.54±0.15 1.02±0.26 8.903<0.001少尿治療前4.01±1.22 4.03±1.27 0.063 0.949治療后0.49±0.11 0.94±0.19 11.412<0.001發熱治療前4.03±1.24 4.05±1.30 0.061 0.950治療后0.53±0.13 0.99±0.25 9.089<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含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炎性因子含量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含量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含量對比(±s)
組別研究組(n=31)對比組(n=31)t值P值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25.43±1.52 25.19±1.46 0.634 0.528治療后8.71±0.79 13.84±0.72 26.722<0.001降鈣素原(ng/mL)治療前2.37±0.45 2.32±0.48 0.423 0.673治療后0.61±0.09 0.74±0.11 5.092<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s),g/L]

表3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s),g/L]
組別研究組(n=31)對比組(n=31)t值P值免疫球蛋白G治療前9.34±1.25 9.36±1.31 0.061 0.951治療后11.13±1.04 10.38±1.12 2.732 0.008免疫球蛋白A治療前0.82±0.21 0.83±0.19 0.196 0.844治療后1.39±0.33 1.14±0.35 2.893 0.005
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無發生潰瘍、休克、肺損傷患者,對比組發生潰瘍、休克、肺損傷例數依次為3例、2例、1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低于對比組的19.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2,P=0.009)。
膿毒癥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6]。重癥患者典型癥狀有發熱、寒戰、少尿、呼吸頻率加快、意識狀態改變等,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7]。在臨床上,除需對癥支持治療外,還需配合用藥治療,其中抗生素的使用較為普通,不同藥物可發揮不同治療效果。頭孢噻肟鈉是一種常用的第三代半合成頭孢菌素類藥物,適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敗血癥、生殖道感染等情況[8]。經靜滴用藥后,可迅速被吸收并達到血藥濃度峰值,最終多數經腎臟排泄,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令細菌的細胞壁缺損,進而促進細菌膨脹裂解,加快細菌死亡,達到抗菌目的[9-10]。經此治療后雖可發揮抗菌效果,促進機體炎癥反應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見潰瘍、休克、肺損傷等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不佳。而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也是一種常用的復方制劑藥物,適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腹腔、泌尿、關節及皮膚組織等感染或敗血癥情況[11]。經靜滴用藥后,可快速被吸收并達到峰值,最終經尿液排出體外[12]。此藥主要包含哌拉西林鈉與他唑巴坦鈉兩種成分,前者屬于半合成青霉素類抗生素,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進而發揮殺菌作用;后者屬于β-內酰胺酶抑制劑,可防止哌拉西林鈉敏感性降低,盡量避免耐藥性[13-14]。經此藥治療后,兩種成分聯合使用可極大地增強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加快患者感染癥狀消失,縮短康復進程,且較少有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較好,治療安全性較佳,應用范圍廣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各觀察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癥狀積分與炎性因子含量均低于對比組,且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療有效性均高于對比組(P均<0.05)。由此可知,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是一種治療效果較理想的治療藥物,對控制患者炎癥反應、加快病癥消失有一定價值。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0)低于對比組(19.35%)(P<0.05)與肖成偉等[15]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4%)低于對照組(17.8%)(P<0.05)相似,說明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治療不僅可以保障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還可減少藥物對患者身體的損傷,提高治療安全性,患者接受程度較高。
綜上所述,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治療重癥膿毒癥患者效果確切,能夠減輕氣促現象,降低炎性因子含量,調節免疫功能,加快病情恢復,且安全性較好,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