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芳,于海艷,丁文玲
棗莊市皮膚病性病防治院門診藥房,山東滕州 277500
丘疹性蕁麻疹又稱“蕁麻疹性苔蘚”“急性單純性癢疹”等,屬于皮膚科常見病之一。此病多見于青少年和兒童,發病后典型皮損表現為紡錘形紅色風團樣丘疹,疹子頂端常有水皰,成批出現,瘙癢劇烈[1]。經臨床研究發現,此病會相對集中于四肢、腰部、臀部等暴露部位,經1~2周消退,但會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且有新疹陸續發生使病程遷延較久,常復發。丘疹性蕁麻疹的發生可能與蚊蟲叮咬、環境潮濕等因素有關,因此溫暖季節看診率會有所提升。故而針對丘疹性蕁麻疹治療應以及時進行科學給藥、按時用藥為主,以防丘疹經抓撓或未及時消退發展為慢性炎癥性結節,導致痊愈速度更緩慢,在面部留下明顯痕跡,影響患者的形象和身心健康[2-4]。目前針對丘疹性蕁麻疹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可通過口服和外用給藥逐漸拔除病灶,尤其外用選藥方面需更加謹慎,故推薦除濕止癢洗劑、糠酸莫米松乳膏聯合用藥方案,來彌補單一用藥的療效欠佳問題,快速控制和緩解癥狀,避免病情反復加大皮膚感染的概率,維護面部美觀度[5-7]。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棗莊市皮膚病性病防治院內的88例丘疹性蕁麻疹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88例丘疹性蕁麻疹患者,在數字1:1分配法下分為常規組44例,研究組44例。常規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5個月~38歲,平均(16.55±10.21)歲;病程1~14 d、平均病程(6.55±1.35)d。研究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4個月~39歲、平均年齡(16.34±9.98)歲;病程2~15 d、平均病程(6.72±1.24)d。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已知曉研究目的,自愿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1-04-113)。
納入標準:①患者后期可接受隨訪調查;②患者面部皮損、丘疹斑疹表現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丘疹性蕁麻疹”相關診斷標準;③入組前14 d內無抗過敏、糖皮質激素等相關治療用藥史;④未見蛋白質過敏癥狀;⑤治療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①伴有繼發性感染者;②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③合并嚴重靶器官功能障礙疾病者;④對研究內給藥有嚴重過敏反應者;⑤患精神疾病者、不遵醫囑擅用其他藥物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⑦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免疫性疾病、急慢性感染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提供內服藥物治療,選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國藥準字H20041111;規格:2.5 mg)口服用藥,1次/d,5 mg/次;若為小兒患者年齡≤11歲,1次/d,2.5 mg/次。同時選用復方甘草酸苷片(國藥準字H20083001;規格:25 mg)口服用藥,3次/d,50 mg/次;若為患者年齡≤14歲,3次/d,25 mg/次。
常規組:除內服藥物外,提供患者糖酸莫米松乳膏(國藥準字H19991418;規格:10 g)外用治療,睡前在皮損處外涂,2次/d,連續給藥7 d。
研究組:除內服藥物外,提供患者除濕止癢洗劑+糠酸莫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選藥規格、用藥方法和常規組一致。除濕止癢洗劑(國藥準字B20020447;規格:100 mL)外用治療,使用溫水稀兌比例為1:10,外洗起疹處或全身后擦干,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2次/d,連續治療7 d。
患者治療期間應注意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按時消殺室內蚊蟲、螨蟲、跳蚤等,勤換衣物、清潔皮膚保持干燥。按時用藥,禁止抓撓瘙癢處,禁食腥臭、辛辣食物。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面部癥狀積分、疾病復發率[8]。
面部癥狀積分評估以Liker4級評分法觀察瘙癢、風團、紅斑、皮損,評分0~3分,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顯效即皮損消退>60%,其余癥狀明顯改善;有效即皮損消退20%~60%,其余癥狀輕微好轉;無效即皮膚癥狀無改善或有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面部癥狀積分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復發率為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較常規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面部癥狀積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瘙癢、風團、紅斑和皮損的面部癥狀積分比常規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常規組(n=44)研究組(n=44)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瘙癢2.30±0.24 2.27±0.30 0.518 0.605風團2.14±0.41 2.12±0.38 0.237 0.813紅斑2.24±0.21 2.21±0.26 0.595 0.553皮損2.09±0.31 2.11±0.28 0.317 0.751瘙癢1.70±0.17 1.10±0.08 21.183<0.001風團1.67±0.20 1.11±0.13 15.572<0.001紅斑1.66±0.15 1.13±0.12 18.301<0.001皮損1.55±0.27 1.00±0.18 11.242<0.001
研究組患者在治療3個月、6個月后疾病復發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疾病復發率對比[n(%)]
丘疹性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大多數病患發病與蚊蟲叮咬有關,屬于遲發性過敏反應,通常情況下致敏時間在10 d左右。中醫學將其稱為“土風瘡”,皮損特點大小不一,可見風團樣丘疹斑疹伴隨水皰,造成的明顯瘙癢感會使患者忍不住抓撓,容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者遺留色素沉著影響面部、皮膚美觀性[9-10]。故為縮短患者病程、減輕癥狀,需從治療用藥入手給予合理、科學的給藥方案增強療效。既往治療該病以口服抗過敏藥物+外涂藥膏等為主,口服用藥會通過消化系統黏膜選擇性吸收,療效相對穩定。而外用藥物直接接觸皮膚患處,可能造成的刺激性更明顯,因此在溫和選藥的前提下采取聯合用藥方法,利用除濕止癢洗劑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以期獲得理想醫療效果[11-12]。除濕止癢洗劑屬于中成藥的一種,具有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的功效,所以對于濕熱型皮膚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包含了蛇床子、地膚子、黃連、蒼術、紫花地丁等共計十三種藥材,以蛇床子含量最高,具有溫腎壯陽、滋養解毒、燥濕祛風之效;黃連、黃柏則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地膚子、篇蓄具有殺蟲止癢、利尿通淋之效;蒼術可健脾明目、苦參可治療炎癥;紫花地丁可涼血消腫;諸多藥材經科學配伍后除具備基本止癢、清熱功效外,還可有效殺蟲驅風[13-14]。由此可見,針對病因治療使用此藥,協助其他外用藥劑可增強治療效果,本次數據統計發現,研究組患者的總治療有效率相比常規組患者更高(P<0.05),有效率達到了95%以上,證明以聯合給藥治療來強化療效切實可行,這與肖艷輝等[15]的研究中有關總治療有效率90.57%>85.45%數值結果改變趨向一致(P<0.05),同樣在95%以上驗證療法效果。而且糠酸莫米松乳膏屬于4級中強效糖皮質激素藥物,不含氟,能夠抗過敏、抗炎,患者耐受性良好且副作用少,不會輕易在皮膚表面造成色素沉著,數據統計發現治療后患者的面部癥狀積分中瘙癢、風團、紅斑、皮損指數相比趨向降低改變,在1~2分范圍內呈較小影響,基本可以滿足多數患者的皮膚美觀性恢復要求,這與陳春連等[16]研究中癥狀評分的改變趨向基本一致,證明研究組所行治療有利于患者面部修復。兩種藥物在口服給藥基礎上聯合應用,既可以幫助患者快速除濕止癢,又能減輕其抓撓欲望避免病情反復或加重,同時治療中尚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故經此治療確保了患者皮膚丘疹、皮損情況復發得以良好控制,停藥后復發率在5%以內,可見其整體給藥安全性較高,療效作用確切,這與周琦等[17]研究中停藥后復發情況基本一致,并且相比其疾病復發控制在15%以內的情況更低[18]。
綜上所述,以除濕止癢洗劑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療丘疹性蕁麻疹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皮膚癥狀,減少皮損,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