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
徐州市礦山醫院骨科,江蘇徐州 221000
骨質疏松是以骨量下降和骨組織結構改變為表現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常導致脆性骨折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骨質疏松性骨折常見于髖部、脊柱、肱骨等處,其中髖部和脊柱骨折與患者預后差、病死率較高明顯相關[2]。在髖部骨折中,股骨粗隆間骨折約占半數以上,骨折位置處于股骨頸基底處、股骨大轉子和小轉子之間,男女發病風險比例約1∶4[3]。由于骨質疏松的存在,股骨粗隆間骨折后愈合緩慢,保守治療意味著長期臥床并發癥的高發病率及病死率,發病后首年病死率高達36%~50%[4]。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手術材料的發展,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手術經過臨床的實踐和應用,在股骨粗隆骨折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但是部分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無法耐受PFNA手術較大切口造成的創傷,特別是伴發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營養不良等病癥,容易導致刀口愈合不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6]。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徐州市礦山醫院骨科行PFNA手術的3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穿刺點微切口PFNA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本院骨科行PFNA手術的35例患者的資料,根據切口差異分為觀察組(n=18)和對照組(n=17)。觀察組中男8例,女10例;年齡62~79歲,平均(69.82±5.12)歲;糖尿病9例,高血壓9例;骨折方位:左側9例,右側9例;AO分型:A1型5例,A2型8例,A3型5例。對照組中男8例,女9例;年齡61~80歲,平均(68.92±5.26)歲;糖尿病10例,高血壓7例;骨折方位:左側8例,右側9例;AO分型:A1型4例,A2型7例,A3型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X線片(或CT)檢查確診股骨粗隆間骨折;符合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者;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所有患者取仰臥位,麻醉后,骨折處下肢牽引固定,會陰部置于對抗柱處,健側下肢外展屈曲位,患側下肢內旋內收并在C型臂機透視下準確復位,注意做好防護,防止出現術中壓力性損傷,對手術區域行碘伏消毒及鋪無菌單,實施PFNA手術。
觀察組:于股骨大轉子頂點上方4~5 cm處穿刺,在C型臂機透視下引導導針經大轉子頂點穿入骨髓腔,順導針縱向切開皮膚至股骨大轉子穿刺處,經擴髓后,插入適宜尺寸髓內釘,C型臂機照射后髓內釘置入理想位置,置入螺旋刀片并鎖定,鎖定遠端螺釘,C型臂機下再次確認骨折復位后,逐層縫合。
對照組:于股骨大轉子頂點上做縱行切口長約5~8 cm,逐層切開分離皮下組織至大轉子頂端,經頂點穿入導針入髓腔,逐步擴髓,打入髓內釘,后續同觀察組手術流程。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耗時、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切口尺寸、站立活動時間。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刀口感染、肺部感染、褥瘡、螺釘切出。
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術后6月利用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 Hip Joint Function Scale, Harris)[8]評估髖關節功能,0~100分,分數越高則越好。
比較兩組疼痛:術后1月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
采用SPSS 22.0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手術相關情況、髖關節功能、疼痛)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以例數(n)和率(%)表示,行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耗時、出血量、切口尺寸、站立活動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18)對照組(n=17)t值P值手術耗時(min)57.16±9.43 75.42±10.25 5.489<0.001出血量(mL)132.43±16.82 165.35±17.26 5.714<0.001切口尺寸(cm)2.89±0.56 6.12±0.62 16.190<0.001站立活動時間(d)8.56±2.86 12.25±3.05 3.694<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評分和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評分和VAS評分比較[(±s),分]
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觀察組(n=18)對照組(n=17)t值P值術后VAS評分1.45±0.46 3.56±0.65 11.140<0.001術后Harris評分80.46±4.72 78.52±4.56 1.235 0.225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好發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該類患者多伴隨骨質疏松癥,除此之外,身體活動能力下降,以及多種老年基礎病的存在,骨折發生后患者多出現各種臥床并發癥,對其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甚至生命都產生極大的影響[9]。目前在臨床上,股骨粗隆間骨折仍以手術治療為主,PFNA是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手術方式,利用髓內釘的內固定形式具備眾多優點,在無需暴露骨折斷端的基礎上,完成了對骨折斷端穩定及堅強固定,避免了對斷端周圍血供的影響,促進骨折愈合,使患者避免了創傷更大的股骨頭置換手術[10]。此外,患者術后可以提前下床活動,降低臥床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11]。
由于老年人對手術耐受性較差,為了進一步減輕手術對老年患者的影響,利用穿刺點微切口對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進行PFNA手術,探討其手術效果。在對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回顧性分析中,發現與常規手術相比,穿刺點微切口PFNA明顯降低了患者的刀口長度(2.89±0.56)cm,低于其他研究中微創PFNA手術的(3.24±1.04)cm[12],觀察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而在術后,穿刺點微切口PFNA的VAS疼痛評分為(1.45±0.46)分明顯低于常規切口(P<0.05),基本達到了其他研究中微創手術的水平[術后疼痛評分:(1.26±0.54)分][13]。與常規切口比較,微切口使患者疼痛不適明顯降低,更能耐受活動,下床站立活動時間(8.56±2.86)d的縮短(P<0.05),直接降低了患者術后的臥床并發癥發生率(5.56%)(P<0.05),盡管與其他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手術相比[14],本研究中微切口使患者的活動時間較長,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患者伴發骨質疏松癥相關,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而從遠期效果來看,穿刺點微切口PFNA術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與常規切口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穿刺點微切口的應用并沒有影響患者的遠期髖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在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上,穿刺點微切口PFNA達到了常規切口手術的預后結果,在減小刀口創傷的基礎上,有效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緩解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提前下床活動,明確降低術后臥床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