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
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貴州貴陽 550007
現如今隨著醫療技術完善及進步,腹腔鏡技術日益成熟,腹腔鏡疝修補術逐漸應用在臨床上,開始替代傳統開放式手術,在治療兒童疝氣中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要求是具備較好的鎮痛效果的同時,還要對肌肉有松弛效果。在術中合理使用肌松藥,可在操作期間給操作者提供一個清晰視野,便于整個手術順利進展[1-3]。對此,在臨床上選擇哪種麻醉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全身靜脈麻醉的優勢在于可規避因吸入麻醉藥物而引起的躁動,且靜脈麻醉利于患兒處于睡眠狀態下,可有效避免應激反應,減少患兒心理負擔,進而保障手術工作順利進展。本研究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月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1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對兒童腹腔鏡疝修補術的麻醉效果及術后躁動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1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1~6歲,平均(3.45±0.11)歲。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5歲,平均(3.42±0.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兒符合腹腔鏡疝修補術指征;美國麻醉師協會評分為1~2級者;臨床資料完善者;監護者具有正常意識,可全程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無麻醉禁忌證。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重要組織器官異常者;對麻醉藥物具有過敏反應者;存在呼吸道感染者;合并認知、行為及語言等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拒絕參與本研究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對照組:艾司氯胺酮全麻。術前給患兒注射艾司氯胺酮(國藥準字H20193336;規格:2 mL∶50 mg),劑量為5 mg/kg,術中根據患兒應激反應追加艾司氯胺酮,劑量控制在1~2 mg/kg。
觀察組: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術前2 min患兒注射艾司氯胺酮,劑量為1 mg/kg,結束后,持續靜脈微泵輸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d)以及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10368;規格:20 mL∶200 mg)(2~4 mg/(kg·d)),術中持續監測患兒機體各項指標,手術結束前5 min停藥,當患兒恢復呼吸指標,生命體征平穩后拔出氣管導管,送至麻醉監護室密切觀察病情,若無任何異常安全送入病房。
麻醉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指標,氣管插管后進行機械通氣,保持8~10 mL/kg潮氣量,通過對通氣頻率的調節來控制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在30~40 mmHg范圍。
比較兩組麻醉效果。包括自主呼吸時間、拔管時間、指令性睜眼時間、麻醉后監測治療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停留時間。
比較兩組術后躁動情況。采取兒童蘇醒期譫妄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評估患兒術后躁動情況,評分標準為4級評分制度,即1~4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躁動情況越嚴重。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嘔吐、喉痙攣、呼吸抑制、體溫異常。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術后躁動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行χ2檢驗和秩和檢驗,采用例數(n)和率(%)表示,計量資料(麻醉效果)符合正態分布,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拔管時間、指令性睜眼時間、PACU停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比較[(±s),min]
注:PACU:麻醉后檢測治療室。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PACU停留時間31.54±5.58 36.76±6.32 4.378<0.001自主呼吸時間5.64±0.82 7.14±1.01 8.153<0.001拔管時間11.25±2.10 15.56±2.87 8.570<0.001指令性睜眼時間16.25±3.56 25.35±4.32 11.495<0.001
觀察組總體術后躁動評分及術后躁動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躁動情況比較
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疝氣在小兒外科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腫塊,是由于患兒腹部肥胖,哭鬧等情況下,使得人體部分組織向較脆弱部位突出,通過間隙從原本的位置進入另一側。現階段,對于小兒疝氣治療多數采取腹腔手術治療,同時予以積極有效的麻醉藥物,保障治療效果及提高預后[4-6]。麻醉有利于手術順利進展,但麻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內分泌系統和呼吸循環神經,甚至可能會引起重要組織障礙,導致不良后果出現。現代手術麻醉的理念要求是基于手術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合適的深度麻醉,讓患兒對傷害性刺激無反應,避免術中知曉[7-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拔管時間、指令性睜眼時間、PACU停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總體術后躁動評分及術后躁動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說明采取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利于保障麻醉效果,改善術后躁動評分,降低術后躁動發生率。分析原因:①單純采取艾司氯胺酮予以靜脈麻醉時,術中需要根據患兒實際情況追加麻醉藥物劑量,直到手術結束,患兒艾司氯胺酮總劑量較大,從而延長患兒術后蘇醒時間。②丙泊酚是一種短效靜脈麻醉藥物,無活性代謝物,且持續注射不會在患者體內蓄積,患者術后可在短時間內蘇醒,但該麻醉藥物鎮痛效果不理想[10-12]。因此,本研究將兩者聯合,相互取長補短,發揮最佳麻醉效果,即保障麻醉效果的同時,減少患兒用藥,縮短術后蘇醒時間。此外,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相比效價更高,使用劑量降低。本研究中,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P<0.05)。這一研究和黃文佳等[12]在有關不良反應的研究結果相似,觀察組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0.77% vs 21.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予以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可將不良反應發生率降至最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兩種麻醉藥物利于減少或者逆轉心血管事件發生概率,從而保障循環系統平衡,有利于麻醉效果提升,分析原因,丙泊酚可抑制呼吸,避免血壓升高,但氯胺酮會使兩者出現,因此丙泊酚結合氯胺酮使用,相互協助,可減少丙泊酚、氯胺酮的不良影響。丙泊酚可以抑制氯胺酮的代謝,使得血藥濃度增加,氯胺酮可以將丙泊酚的分布減少,將其血藥濃度增加。兩種藥物聯合,可以將丙泊酚的使用量減少,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概率。
綜上所述,在兒童腹腔鏡疝修補術予以艾司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效果理想,利于改善術后躁動,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