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望舒,李虎
江陰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蘇無錫 214400
支原體肺炎在冬春季較為多發,小兒肺功能未得到完全發育,為該類肺炎的高發群體,當肺炎出現后有發燒、咽痛、咳嗽等表現,若未能及時將肺部炎癥清除,可能會加重肺損傷,對患兒而言會形成肺不張、肺纖維化等問題,成為小兒死亡的高危因素[1]。支原體肺炎顧名思義病因為支原體入侵,此類微生物較特殊,常規抗生素對其作用欠佳,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則能達到較為明顯的效果,在高敏感度下能快速消除支原體,改善肺部功能[2]。既往多行紅霉素治療,但其血液濃度高,容易對患兒血液循環系統產生影響,安全性低,且用藥途徑有限,影響了肺炎的康復。阿奇霉素則能產生較高藥物吸收率,僅需較小用量即可抵抗支原體,有效改善肺部環境,快速修復肺功能,而且通過序貫的方式完成給藥,能使患兒更適應藥物,規避持續靜滴造成的負面影響[3]。因此,本研究選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江陰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考組和探究組,各40例。參考組中女19例,男21例;病程1~8 d,平均(4.93±1.68)d;年齡1~11歲,平均(6.27±1.45)歲。探究組中女18例,男22例;病程1~9 d,平均(5.38±1.44)d;年齡1~12歲,平均(6.96±1.7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診斷為支原體肺炎;②支原體抗體結果均為陽性;③知情同意書上有監護人的簽字;④對研究所用抗生素均耐受。
排除標準:①全身感染者;②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者;③血管受損,無法靜滴藥物者;④接受其他肺炎治療者。
參考組:傳統治療,準備注射用紅霉素(國藥準字H43020028;規格:0.25 g),此藥需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兩者分別為30 mg/kg、250 mL,混合后為患兒靜滴,共3 d,1次/d,第4天口服紅霉素片(國藥準字H20174103;規格:300 mg),25~30 mg/(kg·d),早中晚各1次,該方法堅持4 d。總體療程為1周。
探究組: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準備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173261;規格:0.5 g),此藥需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兩者分別為10 mg/kg、250 mL,混合后為患兒靜滴,共3 d,1次/d,第4天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國藥準字H20223641;規格:0.1 g),0.1 g/次,僅需早上口服,該方法共4 d,總體療程為1周。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肺炎癥狀徹底消失,支原體檢查后結果為陰性,胸片未觀察到陰影,即治愈;僅有輕微肺炎癥狀,支原體檢查后結果為陰性,胸片僅能觀察到少量陰影,即顯效;伴隨肺炎癥狀,支原體檢查后結果為陽性,胸片能觀察到陰影縮小,即好轉;未達到上述標準,即肺炎治療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兩組患兒炎癥指標對比:獲取患兒血液標本,對其實施10 min的離心操作,該過程中轉速為2 500 r/min,對該參數下的上清液實施檢測,其中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需要通過免疫比濁法完成檢測,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則需要通過酶聯免疫吸附完成檢測。
兩組患兒肺功能對比:經協助讓各患兒實施檢查,了解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水平,并計算出FEV1/FVC。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在用藥周期內統計皮疹、嘔吐、腹瀉的發生例數。總發生率=(皮疹例數+嘔吐例數+腹瀉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炎癥指標、肺功能)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探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炎癥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究組CRP、IL-6、TNF-α均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炎癥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兒炎癥指標對比(±s)
注:CRP: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探究組(n=40)參考組(n=40)t值P值CRP(mg/L)治療前12.09±2.31 12.45±2.56 0.660 0.511治療后7.04±1.12 9.09±1.30 7.556<0.001 IL-6(ng/mL)治療前158.42±12.61 158.94±11.98 0.189 0.850治療后59.63±3.12 71.84±5.70 11.884<0.001 TNF-α(ng/mL)治療前3.82±0.46 3.89±0.42 0.711 0.479治療后1.28±0.11 2.61±0.23 33.993<0.001
治療前,兩組患兒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究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對比(±s)
注: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
組別探究組(n=40)參考組(n=40)t值P值FEV1(L)治療前1.11±0.30 1.14±0.29 0.455 0.651治療后1.87±0.21 1.49±0.18 8.689<0.001 FVC(L)治療前1.23±0.21 1.28±0.22 1.040 0.302治療后2.04±0.19 1.81±0.15 6.009<0.001 FEV1/FVC(%)治療前50.39±4.02 50.81±4.73 0.428 0.670治療后65.28±3.62 61.04±3.54 5.296<0.001
探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支原體傳播途徑一般為飛沫傳播,該病造成的呼吸道損傷較為明顯。當支原體向患兒肺部入侵后會亞急性起病,初期階段癥狀為干咳,缺乏明顯肺部體征,經X線檢查后能觀察到肺浸潤影缺乏整齊性,抗體檢查后結果為陽性。由于小兒肺功能欠佳,當支原體肺炎出現后會迅速發展,有部分患兒會出現肺纖維化等問題,甚至會威脅生命,需強化肺炎治療[4]。支原體較特殊,常規抗生素的作用途徑為阻礙細胞壁合成,而支原體被證實為原核細胞性微生物,其結構特殊,即使實施大量抗生素治療也無法有效對抗支原體。研究指出,大環內酯類藥物被證實有較好支原體對抗效果,此藥在病原體細菌蛋白質合成中能產生阻礙作用,可阻止病原體位移,減輕肺炎癥狀[5]。紅霉素適應證廣,既往多被用在支原體肺炎治療中,其見效速度快,能提高病灶位置的血藥濃度,迅速減輕肺炎癥狀,但該藥很難深入到肺泡上皮細胞或者炎性細胞位置,局部濃度仍處于較低水平,無法根治支原體病菌,還容易產生耐藥株,損傷消化道功能,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安全性差[6]。近年阿奇霉素得到普及,此藥可在短時間內吸收,能夠產生持續性的抗炎作用,較強組織滲透性下能消滅支原體,改善肺部環境,加快肺炎的康復。序貫治療理念的提出,可提高阿奇霉素治療合理性,在保證支原體清除效果的基礎上能減輕機體創傷,保證患兒就診安全[7]。
本研究中,探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參考組(P<0.05)。劉軍霞[8]的研究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7.50%(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即阿奇霉素序貫的方案安全性高。此前紅霉素雖然能夠在支原體復刻中產生干擾機制,可殺傷消除支原體,但其刺激性強,常損傷到消化道和血管,有較多不良反應,增加患兒不適感。阿奇霉素則能避免該問題,該藥本身有滲透性好、半衰期長的特點,到達靶器官后能提升巨噬細胞功能,增強抑菌強度,有效抑制支原體的生成,還能調節中性粒細胞活性,提升免疫功能,使小兒能夠抵抗支原體,改善肺功能[9]。既往單一靜滴的方案能迅速減輕支原體感染造成的各種癥狀,但較長靜滴周期常加重血管損傷,有皮疹、血管刺痛等問題,有一定靜脈炎風險,而且多次穿刺會引發患兒的不滿。此時提出序貫治療,即在第3天靜滴后調整為口服,仍能保持較高生物利用度,在兩種給藥方法下能夠使血藥濃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能強化藥物抗菌機制,有效清除支原體,避免反復穿刺對患兒靜脈造成的損傷[10-12]。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安全性高,能降低炎癥水平,恢復患兒肺功能,對于支原體肺炎患兒而言治療有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