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娥,陳惠敏,范文麗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福建廈門 361000
結腸癌是消化道系統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我國41~65 歲的中老年人群體中最高。該疾病的發生尚未具體明確,但根據臨床的多年研究發現,其與內外在因素所產生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相關性,一方面是遺傳易感性,另一方面是人們在飲食方面脂肪蛋白質的攝入量過多,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加上日常運動活動缺乏等,導致我國結腸癌的患病趨勢逐年攀升,給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1]。目前臨床上對結腸癌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通過對病變組織進行徹底切除來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但手術治療或多或少都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創傷和疼痛。因此在早期介入治療的同時開展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預后效果及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積極影響[2-3]。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是將患者需求及患者視角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并在一定生活、醫療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合理需求,進而使患者的不良生理及心理狀態能夠在優質的護理服務中得以顯著改善的一種創新型的綜合護理模式[4]。本研究方便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7 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92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92 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46)。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8 例;年齡42~68 歲,平均(58.45±4.63)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17~27 kg/m2,平均(22.29±1.97)kg/m2;TNM 分期:Ⅱ期29 例,Ⅲ期17例。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9 例;年齡44~70 歲,平均(59.01±4.55)歲;BMI 為16~28 kg/m2,平均(22.47±2.02)kg/m2;TNM 分期:Ⅱ期26 例,Ⅲ期2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KY2021-14)。
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經腫瘤標志物及CT結腸成像檢查證實為結腸癌;②結腸癌的診斷以《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 年版)》[5]作為擬定標準;③有明顯的手術指征,且無手術禁忌證者;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方法等均知悉,并嚴格按照規定流程共同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患病史者;②有盆腔放射性治療史者;③精神處于長期壓抑狀態者;④合并其他腸道疾病較為嚴重者。
對照組行常規疼痛護理進行干預,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將相關疾病知識及治療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簡單講解介紹,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加以關注,及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對術后疼痛的擔憂;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并對術后疼痛進行常規干預,遵照醫囑應用鎮痛藥物進行緩解;指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以降低因手術帶來的不適感;可以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采取個性化干預,如健談的患者可頻繁與其聊天交流,愛好音樂影視劇的患者可讓其觀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聆聽舒緩的音樂轉移注意力。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進行干預:①患者需求調查:通過開展醫護患溝通座談會、相關護理工作經驗總結、需求調查問卷等從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對其總結歸納后發現多數患者對術前疼痛護理、術后疼痛教育、藥物使用、切口護理、心理減痛等的需求度較高。②術前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為給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休息及睡眠環境,護理人員要對探望時間及次數進行合理控制,同時以患者個人喜好適當播放輕音樂、戲曲、相聲等來緩解其緊張不安感;同時護理人員要就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開展評估,并對手術方法、術前準備、注意事項及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意義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介紹、講解,為便于患者理解可采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以此減輕患者對手術所造成的損傷及疼痛感的擔憂。③術后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教育及鎮痛藥物的使用: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詳細講解術后出現疼痛情況的原因,指導患者對自身的疼痛程度進行正確判斷,并告知患者常見的鎮痛處理方法,讓患者對術后出現疼痛的普遍性、可緩解性及可消除性有正確的認知,以此提升患者對疼痛的接受度;同時將鎮痛藥物的分類、作用機理、安全性及風險等向患者進行詳細且客觀的分析,糾正患者對鎮痛藥物優缺點的片面認知,使患者能夠理性看待其作用。④術后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切口護理:護理人員要對術后切口的恢復狀況進行實時觀察了解,在無菌條件下定期對手術切口進行消毒、換藥等處理;耐心、詳盡地解答患者的疑惑及問題,叮囑患者切口處不可沾水,要時刻保持干燥,若敷料被浸濕或切口分泌物異常,應立即消毒清潔避免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盡可能地將患者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同時以切合恢復情況為依據指導患者在家屬的陪同下適當進行下床活動訓練,依序進行站立訓練,從扶床、攙扶直至獨自站立,活動范圍由床邊向四周循序漸進擴展。⑤術后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心理減痛干預:術后護理人員要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增加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頻率,以便于對其心理變化進行全面掌握,并以積極鼓勵性的言語對其因術后疼痛帶來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疏導,還可在護理人員的專業引導下對不良情緒進行合理、適當的宣泄,患者心理壓力得以減輕的同時,術后疼痛感也得以有效緩解。
兩組患者均干預1 周。
對比兩組疼痛程度。分別于術后1 d、3 d 及7 d時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6]評估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總分為0~10 分,無痛計0 分,劇痛計10 分,分數高低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Questionnaire, FACT-G)中文版[7]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7 d 后的生活質量,量表從生理狀況(Physical Well-Being, PWB)、社會/家庭狀況(Social/Family Well-Being, SWB)、功能狀況(Emotional Well-Being, EWB)及情感狀況(Functional Well-Being, FWB)4 個因子進行評分,前3 個因子得分范圍均為0~28 分,FWB 因子得分范圍則為0~24 分,總得分范圍0~108 分,分數高低與生活質量水平成正比。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瘺、深靜脈血栓等。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VAS 評分、FACT-G 評分)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術后1 d,術后3 d 及7 d 時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7 d 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比較[(±s),分]
注:VAS:視覺模擬量表;與術后1 d 對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 值P 值術后7 d(1.75±0.67)*(2.65±0.98)*5.142 0.001術后1 d 6.52±1.29 6.76±1.35 0.872 0.386術后3 d(2.83±1.11)*(3.92±1.18)*4.563 0.001
相較干預前,干預后7 d 時兩組患者的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4 個因子評分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FACT-G 量表中PWB、SWB、EWB 及FWB 因子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ACT-G 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ACT-G 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PWB:生理狀況,SWB:社會/家庭狀況,EWB:功能狀況,FWB:情感狀況;與干預前對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 值P 值PWB護理前13.28±2.72 13.44±2.97 0.269 0.788 SWB護理7 d 后(19.39±3.02)*16.20±2.57)*5.456 0.001護理7 d 后(20.16±3.36)*(16.42±3.18)*5.483 0.001護理前15.03±3.15 15.17±3.24 0.210 0.834護理7 d 后(23.07±3.22)*(19.15±3.08)*5.967 0.001 EWB護理前14.31±3.40 14.29±3.27 0.029 0.977護理7 d 后(21.75±3.51)*(18.11±3.30)*5.124 0.001 FWB護理前12.24±2.68 12.18±2.72 0.107 0.915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結腸癌有著高發病率及高病死率,而早期診斷并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預后及生存期的延續意義深遠。目前,結腸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是通過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從根本上阻斷癌細胞向多個內臟器官及組織的進一步擴散和轉移[8]。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因其造成的創傷較小、引發的疼痛感較低、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等優勢在臨床上得以應用,但當前的醫療技術尚不能解決癌癥患者術后疼痛,患者的無痛需求無法實現,而術后疼痛也成為了結腸癌術后所面臨的眾多難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9]。相關研究顯示,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存在中度以上疼痛程度的占比為80%以上[10];此外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手術所帶來的機械性損傷會放大患者的疼痛感,患者出現生理、心理等應激反應的可能性隨之增加,進而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恢復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11-12]。因此早期介入治療的同時實施更科學的護理措施對緩解患者術后創傷應激反應、提升手術效果意義重大。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常規疼痛護理措施對結腸癌手術患者進行干預,雖近期效果較為良好,但對術后疼痛的減輕及生活質量的改善等優勢并不突出。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是遵循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疼痛理念護理模式,通過對醫護服務中存在的共性、個性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明確,以達到恢復進程得以快速提升的目的。該護理模式兼具顯著的個性化、專業化特征,從多方面對患者需求進行全面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總結以此深入了解、正確掌握患者的真正需求,進而在患者病情的個體化差異及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制訂科學有效的綜合性護理措施;術前疼痛護理通過為患者創造輕松、舒適的病房環境來緩解其緊張不安感,同時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讓患者對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減輕患者對手術所造成的損傷及疼痛感的擔憂;術后開展的疼痛教育有助于患者術后疼痛接受度的切實增強,對鎮痛藥物的客觀分析可使患者理性對待其作用,減少對其的依賴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術后1 d 時,術后3 d、7 d 時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而李芹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疼痛干預后胃癌術后患者的疼痛情緒明顯緩解,觀察組72 h時、術后1 周時的VAS 評分分別為(3.31±0.89)分、(1.05±0.3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5±1.13)分、(1.21±0.36)分(P均<0.05),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合。而加強對手術切口的專業化護理可有效避免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并將患者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同時配合下床活動訓練有助于患者康復速度的加快及生活質量的逐步改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相較干預前,干預后7 d 時兩組患者FACT-G量表4 個因子評分均顯著升高(P均<0.05),觀察組PWB、SWB、EWB 及FWB 等因子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黃寧君[13]的研究結果顯示,基于患者需求導向護理應用于子宮剔除術患者亦能提升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護理后觀察組社會/家庭情況為(22.37±3.71)分、情感狀況為(20.44±4.05)分、功能水平為(19.05±3.24)分、生理狀況為(19.55±3.2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64±3.05)分、(17.50±3.30)分、(17.30±2.34)分、(16.30±3.35)分(P均<0.05)。而姚靜等[14]的研究結果顯示,基于患者需求導向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心外科手術患者降低了其并發癥發生風險,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60%,低于對照組的24.56%(P<0.05)。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術后心理減痛干預可緩解患者因術后疼痛所帶來的不良情緒,在醫護人員及家屬的積極鼓勵下,患者逐漸提升自身的抗壓力和抗痛力。張瑩等[15]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晚期癌癥患者應用系統性疼痛護理管理在改善其疼痛程度、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顯著優勢。說明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對結腸癌患者術后疼痛及生活質量有著良好的護理獲益。
綜上所述,基于患者需求視覺下的疼痛護理對結腸癌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較理想,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得以顯著減輕,生活質量得以有效改善,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明顯降低,這對患者生活質量及遠期生存率的提升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