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五育融合”備受關注,指引著各學科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的要求,為語文課程教學的創新開展提供了新的路徑,也為“五育融合”的實現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許多教師非常重視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五育融合”的路徑,極大地提升了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作用。
一、“五育融合”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活動,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在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重要能力和素質。“五育融合”是按照特定邏輯,從教學目標、內容、實施等角度出發,將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納入教育教學環節,或者將已經完成分化的教育要素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五育融合”理念的滲透,強調不同教育部分融入的和諧性,切忌追求平均化的“五育融合”。在“五育融合”中,“德、智、體、美、勞”彼此獨立卻又相互融合、協同促進,在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引領著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
對語文教學而言,學科核心素養和“五育融合”在組成要素上都具有不可割裂的特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將語言運用作為基礎,而在“五育融合”中德育又是其中的根本。從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其在與“五育”融合的過程中具備天然優勢,二者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雙方的兼容性問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雙方的關系結構中,德育是核心要素,是教育根本目的的體現,能夠彰顯出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即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突出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可以說“五育”和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在為“立德樹人”目標服務。
二、“五育融合”理念下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必要性
(一)滿足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
新課標提出要注重語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其他學科聯系的要求。“五育融合”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一種趨勢,將“五育融合”理念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滿足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五育融合”并非各類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將語文課程知識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這一特點與新課標提出的要求相符,進一步體現出了“五育融合”對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作用。
(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新課改背景下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五育融合”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引導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在常規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學有所獲,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此外,“五育融合”理念指導的語文教學,能使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設計更多符合“五育融合”理念的教學活動,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開始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育人活動,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可以更好地推動和落實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五育”的角度逐步優化和完善教學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實踐探究和知識積累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五育融合”理念,讓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與積累外,還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如在語文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藝術修養等,這一語文教學改革舉措符合新時代培養綜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五育融合”理念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現階段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都具備在教學活動中滲透“五育”的意識,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五育融合”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效果還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興趣發展和能力提升。
(一)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五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語文教學的育人效果,這一做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盡管許多教師高度重視“五育融合”理念的滲透,但可能因小失大忽略了語文課程的核心內容。“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教育目標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需要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綜合素養。部分教師對“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存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導致語文課堂教學“頭重腳輕”,不僅沒有發揮“五育融合”理念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的作用,甚至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質量,給學生成長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擾。
(二)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五育融合”理念和語文教學的融合過程中,許多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五育融合”理念的滲透方式比較生硬,不利于“五育”的有效滲透,除了會影響正常的知識教學外,還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部分教師在“五育融合”理念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的評估與分析不足,難以通過準確的評估結果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限制了“五育融合”理念引領語文教學改革的作用。
四、“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建議
(一)合理把握“五育融合”,理清“五育”和語文教學的關系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應正確理解和把握“五育融合”理念,明確相關教育政策對“五育融合”提出的實際要求,理清“五育融合”和語文教學的關系,做好教學改革的規劃工作。教師應堅持智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將“德、體、美、勞”四育和“智育”聯系起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巧妙融入“五育”。教師要從語文教學角度,正確理解“五育融合”的價值及內涵,避免造成各育相互割裂、對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問題。例如,在智育中引入勞動教育,并非讓學生在各種場所從事勞動,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勞動元素,帶領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勞動元素的熏陶下,養成吃苦耐勞、艱苦付出的優良品質。組織學生學習教材中先進人物事跡,將先進人物當成自己的榜樣。
(二)創新現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要考慮傳統教學模式是否適用,適當創新現有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在創新教學模式時,要考慮如何巧妙融入“五育”,在正確理解“五育”關系的條件下,從目標、方法、內容、評價上全面推動教學模式創新。
五、“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改革路徑
(一)滲透德育元素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反復斟酌確定的,許多課文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在滲透德育元素的過程中,可以將課文中的名人作為學生的榜樣,利用榜樣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修養。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將德育和文本思想結合起來,促進核心素養與德育培養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詳細為學生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播放電影或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直觀了解當時的中國民眾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課文背后的社會背景,引入少年周恩來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少年周恩來的欽佩之情,并帶領學生比較歷史和社會現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滲透體育元素
體育是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將體育元素滲透到語文中,除了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外,還應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在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在滲透體育元素時,可以通過趣味游戲、小組競賽等方式引導學生活動身體,讓學生在游戲操作中鍛煉身體,在小組競賽中樹立體育精神。例如,在教學《怎么都快樂》時,教師在理論教學后可以將課堂轉移到操場上,帶領學生開展拔河、踢毽子、跳繩等體育項目,讓學生感受運動的樂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滲透美育元素
教師在組織開展智育活動時,要有開展美育的主動意識,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將美育元素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增強教學的活動性。例如,在《白鷺》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展示白鷺的形象,將畫面與文字結合,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認識。
(四)滲透勞動元素
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中與勞動有關的元素,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例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植樹的過程,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植樹的知識,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對勞動充滿向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小草、樹苗、泥土、塑料瓶、小鏟等材料帶領學生親身體驗植樹的過程,讓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勞動體驗感的同時,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六、“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改革方法
(一)挖掘學科內的“五育”要素,優化語文教學方式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在推動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可以主動探索和挖掘學科內的“五育”要素,根據“五育”特點,適當創新或優化語文教學方法,通過提煉和整合“五育”,提高語文教學中的“五育融合”程度。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中,課文主要講述了魯濱遜流落海島的求生經歷。魯濱遜被困海島時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求生過程異常艱難,從他的經歷中教師可以挖掘不怕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傳遞給學生,實現德育元素的挖掘與滲透。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在于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教會學生梗概的方法,此處可以推動智育滲透。在滲透體育元素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描述魯濱遜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達身體素質的重要性觀點。而對美育和勞動教育元素的滲透,教師可以分別從魯濱遜如何安排自己的住所、制作精美的陶器、編制日歷、制作帳篷等方面出發,帶領學生在剖析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傾向的同時,巧妙實現“五育融合”的目標。
(二)創新教學形式,激發“五育”的活力
新課標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和發展教育理念。為了打造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教師可以適當創新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帶領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如帶領學生開展演講、表演、誦讀、辯論等活動;引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編寫劇本等;開展繪畫、歌唱、競賽等活動。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文后,使學生基本認識到課文中兩位主人公的形象,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課文主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辯論,設置以下問題:“藺相如的職位能不能比廉頗的職位更高?”“為什么會出現‘將相不和’的問題?”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個場景和角色進行表演,而表演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認識。
(三)合理評估教學效果,明確后期教學改革方向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師在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重落實教學評價,將其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五育”元素和優化改革方向的手段。由于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表現意識,渴望得到認可和贊美。因此,教師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及時發現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目標和學習任務,對各個單元設置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從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兩個方面入手。在課堂評價上,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適當調整評價標準;在作業評價上,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評價標準。通過多元化評價,及時摒棄單一評價方式,解決傳統評價機制存在的不足,保證“五育融合”理念下語文教學改革效果。
七、結語
綜上所述,“五育融合”理念引導語文教學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理念,認識到“五育融合”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和具體路徑,通過巧妙采取創新教學手段,挖掘和滲透各育元素,促進智育與其他四育深度融合、有機協調。“五育融合”理念指導語文教學改革,除了要明確教學改革路徑外,還要根據教學改革的方向與內容,適當調整或創新語文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注:本文系市級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小學全學科閱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MJY2214)研究成果之一。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