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突出學科育人、實現課程德育的價值取向,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在課程實踐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是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不僅是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載體,凸顯了語文學科育人價值、“以文化人”的課程功能。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共有40多篇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分布于不同學段,這些文章問題不同、所處年代不同、寫作主體不同,但都蘊含著厚重的紅色文化內涵,彰顯著自信自立的精神光芒。然而,在這類題材文本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首先,文章所述的年代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比過于遙遠,革命年代的腥風血雨是處于和平幸福年代的小學生所難以想象的。其次,革命文化題材所表現的遠大情懷,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言,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些認知障礙。基于此,本文以“文化自信”為導向就小學語文革命文學題材課文的教學設計展開詳細的探究與分析,以期為各位一線教學的教師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學經驗,讓語文課程散發出“思政”光芒,發揮出育人價值。
一、以文載道,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雙線發展
革命題材的教學文本具有極強的思想性與引領性,但是教師不能顧此失彼,使語文課堂成為“思政”課堂,而應通過教學設計使教學活動服務于語文學習任務。在小學語文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文化自信的培養以及審美創造能力等維度的提升,都需要立足于語言運用這一基礎。因此,在開展革命題材文本教學時,應當遵循以文載道的原則,實現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并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雙線發展。在每個單元的導語部分,都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而語文要素標志著學生聽說讀寫工具性要求以及品質、情感方面的人文性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充分把握教學內容所處單元的語文要素,把握教學內容與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性,并在其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讓學生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感悟革命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1課《軍神》的教學為例。這一課隸屬于第四單元,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內心”,該單元的人文主題為“責任”。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從語文學科工具性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掌握描寫手法,加強對人物內心的體會;從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角度出發,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劉伯承作為一名革命者所體現出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循序漸進地領悟其軍神形象的精神所在。因此,在完成基礎教學活動后,可以設置以下教學目標:(1)解讀劉伯承的語言、動作與神態,感受作者描寫人物的手法;(2)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揣摩人物內心,體會劉伯承的軍神形象;(3)試著從沃克醫生的角度以他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故事。這三個目標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感受人文精神,特別是第三個目標,既對標了學生所必備的語言技能,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又能夠讓學生真正加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感悟,樹立文化自信。
二、以情育人,引領學生加深情懷體會
通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作品的研究與體會可以發現,這些文章不僅“語言美”,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在重視語言文字的同時,加強對文章中革命精神與情感的體會,讓學生在掌握關鍵知識的同時,加深對文章的思考與感悟。然而,在革命文學題材作品的教學活動中,“以情育人”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單純、經歷較少、情感純粹,因此很難理解復雜的革命情感,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讓閱讀文本與學生的實際感受相關聯,用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情緒中的“驚濤駭浪”,從而加深學生的情懷體會,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以《軍神》這一課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課中,關于“手術中”的描寫與刻畫尤為精彩,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循循善誘,加深學生對軍神意志的深刻體會。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這段文本中描寫劉伯承語言、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通過朗讀來體現出手術的緊張感,表現出劉伯承在手術中的感受。再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討論一下自己經歷過的痛苦經歷以及自己的表現,再對比一下劉伯承經歷痛苦時“一聲不吭”的表現。然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劉伯承能夠經歷劇痛卻一聲不吭,引導學生猜測其內心想法。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以及其所代表的革命者形象。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文章出發,讓學生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關注文章的表現手法,然后通過朗讀活動引領學生對文章中復雜情感的體會與揣度,又通過經歷對比,使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感受那種痛苦,繼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接近”劉伯承堅定意志背后的精神力量,最后的教學設計既是總結也是升華,引領學生感受革命精神的偉大,實現樹立文化自信的目標。
三、以學為本,豐富教學資源與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引導著教學設計與實踐活動。革命題材的課文對學生而言學習與理解難度較大,學生當前的思維認知情況及革命年代與當今時代的差異性都是當前的教學困境,教師如果不能巧妙妥善地處理這些問題,便很難實現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準備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音視頻資料,給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體驗與感受。然后,教師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形式,如故事講解、歌曲聆聽、采訪品味等活動內容,這樣的活動內容有助于將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背景資料用學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呈現,從而更精準地打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更為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劉胡蘭》的教學為例。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現出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一幅是和平年代中學生們在明亮的教室中讀書,在寬敞的操場上游戲的和諧溫馨畫面,另一幅則是劉胡蘭慷慨就義的圖片。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引發了學生強烈的震撼與深入的思考,學生們紛紛對這個只比自己大幾歲的劉胡蘭產生了好奇與探究的欲望。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劉胡蘭的紀錄片,激發學生更為強烈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劉胡蘭‘生的偉大,死得光榮’?”“劉胡蘭是怎樣一位英雄人物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體悟。如果沒有多元資料為依托,《劉胡蘭》對學生而言只是一篇課文,而劉胡蘭也只是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是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了學生的思想沖擊,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在學習《軍神》這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與人物情感的共鳴,加深學生對革命人物精神的體會,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問診”“術前”“術中”“術后”四個部分的任意一個部分,分角色扮演沃克醫生、劉伯承、助理以及旁白,進行話劇編排與演繹。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學活動,還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感悟與思考,最終實現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讓革命精神得以繼承,也讓文化自信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落地生根。
四、關聯當下,傳承革命精神與情懷
革命題材教學文章所面臨的困境除了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待提升以外,還有其時代背景與學生所處的當今時代相隔甚遠,學生缺乏相關的經歷與背景知識,很難深刻理解革命者的精神、行為與思想,革命精神的傳承無從談起,文化自信更是難以落實。這樣的情況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例如,在學習《梅蘭芳蓄須》這篇文章時,有學生就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梅蘭芳這么喜歡演戲卻拒絕為日本人的表演?為什么為日本人演戲就失去了民族氣節?”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也有學生會發問“為什么五壯士明明有生的可能還要毅然決然的赴死呢?”這些問題都表明,想要提高革命題材文學的教學成果,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從當下出發,找尋時代精神與革命精神的聯系,從而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感悟。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4課《延安,我把你追尋》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就會提出問題:“老師,我們身處于和平年代,為什么還要追尋延安精神呢?延安精神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意義?”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結合“蛟龍號”入海這一新聞,與革命精神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相關聯,引導學生感受革命精神對我們的重要價值,鼓勵學生繼承與弘揚。
在學完《七律·長征》后,為激發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與感悟,教師可以設計出“我的長征路”這一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找到自己生活學習中的“長征”,以及“長征路”上所面臨的“雪山”“草地”,面對重重困難,學生該用怎樣的精神以及怎樣的方式去面對和解決呢?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日記、思維導圖、影像記錄等方式,將自己“長征路”上點點滴滴的前進與突破進行記錄。這樣的教學設計讓長征精神真正激勵著學生前進,使革命文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學子傳承與發揚。
五、緊抓關鍵,從細節處加深理解感悟
革命題材的課文所彰顯的是革命精神的大義與大愛,而這些精神要素都是依托于生動精準的文字得以表現。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從小處著眼,引導學生見微知著,從細節性詞句的理解與品讀中,感受革命人物的偉岸形象與革命精神的偉大所在。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根據不同文章“因地制宜”,抓住文章中弘揚革命精神的關鍵詞句,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為例。在這篇課文中,教師需要聚焦于文本的四個關鍵場景,并且著眼于其中“打”“走”“砸”“跳”等關鍵詞,讓學生隨著故事情節加深理解與感悟,逐步體會革命者的高大形象。然后,教師可以抓住馬寶玉班長這一重點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對其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的體會,讓學生串聯起其他壯士的人物形象,感受文章中的教學重點與鮮明的人物精神。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5課《七律·長征》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找出這首詩中起到統領作用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然后教師可以就詩句中“萬水千山”“遠征”“難”等詞語引導學生討論與解讀,幫助學生感受長征過程中紅軍所面臨的諸多困難與艱難險阻的環境。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目標轉向詩句之中的“不怕”“等閑”,引導學生通過前面的閱讀,感受紅軍不怕困難、勇敢前行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樣的教學活動從細節處著眼,讓學生學習到了一種品味革命題材閱讀文章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抓住文章細節,加深個人的理解與感悟,最終實現文化自信的培養與提升。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不言而喻,革命題材的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教師需要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文章的特點與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展開細致規劃,讓語文課堂閃爍革命精神之光,也讓文化自信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注:本文系省級課題“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學語文革命題材課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xczx22-2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