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芍蓉
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2022年新課標的落地,為教師描繪出了培養時代新人的宏偉藍圖。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教師認真思考和必須踐行的工作。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跟進課標,成為新課標下的“新教師”。
一、以核心素養統領始終,以大概念提煉學科內容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目的是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和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統領并貫穿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各個方面,將其整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表現在化學學科領域就是“素養為綱、綜合育人、實踐育人”的課程育人價值。
落實新課標,需要教師不僅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從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素養本位。要仔細研讀新課程課標并領會其中的含義和內容,明確“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時代要求。準確把握化學學科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設定育人教學目標,設計對應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
在教(學)什么、怎么教(學)、教(學)到什么程度等問題上,始終以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判斷準則,改變以往只注重機械記憶,斷章取義,碎片化知識的教學。以氧氣為例,氧氣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要氣體物質,第二單元對整個單元氧氣的存在、制備、性質、用途等相關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但是在第七單元的《燃燒和滅火》以及化學爆燃中都涉及到了氧氣的性質,教師在準備階段,應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控“全貌”,調整全局,在授課中及時滲透,把握其關聯性。在講書寫木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C+O2[點燃]CO2,可結合燃燒的條件進行分析:可燃物是木炭, 助燃劑是氧氣,條件“點燃”就是達到木炭的著火點。該方程式體現了木炭的可燃性,也體現了氧氣的氧化性,教師要把知識完整結合,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固體燃燒不易爆炸而氣體燃燒容易出現爆炸,是因為氣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足夠大,燃料能充分燃燒,容易引起爆炸,所以在滅氣體燃燒的火災中,要特別注意發生爆炸。把學科知識教學遷移到學科素養的教學中。素養導向的教學,在教(學)什么問題上,需要教師跳出學科邏輯,關注教學內容的關聯性、整體性及綜合性,以大概念來組織教學內容。增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以及知識整體結構的內在聯系,注重學生所學內容的“結構”“聯系”和“遷移”。在怎么教(學)問題上,從“單一知識傳輸”走向化學真實任務情境的探究,為學生創設如“實驗體驗”“情境浸入”“問題解決”“未來展望”等主題學習任務,創造從知識符號化、機械學習到知識意義性理解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引導學生在做、用、創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科素養得到提升。
二、協同作戰,各個學科是實現素養目標的共同體
當我們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作為目標時,便不再只會關注自己所教的書,我們的格局會更大,視野會更廣,我們會跨學科學習、研討,把學科教學提上一個新高度。以什么樣的機制保障這樣的教學更好實施?面對新課程新難題,需要各科教師集體研討,跨學科教研將成為趨勢,打造育“完人”的教研體系。
如何開展有效教研,需邊做邊調整。首先是學科內的集體教研,應從學科知識走向素養目標,大概念的提煉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大單元的設計與實施是群策群力的結果。學科實踐活動更多的是探究實驗和學生的自我創造實驗,都給教師們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們真誠合作、共同教研,發揮集體智慧,攻破素養導向教學的難點。其次是相近學科間的協作。以往的教學,各學科各行其是,單兵作戰,學科邏輯互相分割、獨立。新時代育人為本、素養導向的新課程則強調“綜合學習”與“完整人”的培養?;瘜W、物理、生物學科教師需打破以往“各顧各”的分科邊界,要常聚常議、挖掘跨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知識,協作整合課程資源,改進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形式,實現培養“完整人”的科學育人目標。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需要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牢牢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推進大單元教學,和鄰近學科教師深度協同,共同形成育人合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