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鄉村教師是教師隊伍建設中的短板,是教師工作重點發力的領域。新時代鄉村教師肩負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特殊責任和使命,倡導鄉村教師向教育家學習,弘揚教育家精神、厚植教育情懷,是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議題。
“我國當前鄉村教師人才隊伍發展壯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鄉村教師隊伍的問題,需從人才的源頭著手,讓最優秀的人愿意選擇教師這個職業,讓青年人才愿意去鄉村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全社會更重視鄉村教師群體和尊師重教的制度文化生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人力資源教研室副教授易麗麗說。
易麗麗還有另一個身份:“萍聚京城”鄉村教師公益項目的發起人。
如何為鄉村教師賦能?鄉村教師的價值如何體現?教師們的教育情懷如何堅守?這些問題,或許能在“萍聚京城”優秀鄉村教師公益培養計劃里找到一些答案。
“萍聚京城”優秀鄉村教師公益培養計劃,于2016年由6位江西萍鄉籍在京青年發起創建。這一公益活動以“回報家鄉,感恩老師”為初心,以“100個有理想的人去影響10000個鄉村孩子”為使命,每年選拔鄉村教師赴京學習培訓,激發鄉村教師內驅力,為他們賦能。
段潔是一名英語教師,也是2022屆“萍聚京城”赴京培訓的學員。
“我之前所在的鄉鎮,整個鄉村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比較少,一開始工作遇到了很多挑戰。”段潔用兩年時間適應了繁忙的教師工作,工作逐漸得心應手后,段潔有了短暫的迷茫,“不知道該怎么去積極向上,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動力”。
2022年,段潔獲得“萍聚京城”短視頻大賽一等獎,入選了“萍聚京城”優秀鄉村教師公益培養計劃。短短7天的北京之行,讓段潔“有了明確的目標”。“我親眼看到了別人努力的軌跡,有前輩引導我,一下子找到了方向。”赴京培訓后的一年內,“從來沒做過課題”的段潔學會了如何做課題,主持的省級課題成功立項。
如今,段潔成為“萍聚京城”志愿者,負責團隊短視頻的制作。在“萍聚京城”里,和段潔一樣從受益者轉變為志愿者的有200多人。
“‘萍聚京城的理念是: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志愿者。我們希望參與‘萍聚京城的鄉村教師都能從受益者沉淀為志愿者,完成自身從‘受助向‘助他的轉變,在反哺‘萍聚京城迭代成長的同時,實現公益價值傳遞。”作為“萍聚京城”的發起人,易麗麗期待更多的人加入“萍聚京城”,“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提升自己的同時能夠幫助別人,內驅力將被極大激發。”
近3年來,“萍聚京城”引入成人培訓國際前沿的培訓方法,教練引領式行動學習,賦能鄉村教師,同時與鄉村教師志愿者一起搭建鄉村教師共建共享學習共同體平臺,開展了50多次公益大講堂、20多次送教下鄉百校行、北京專家志愿者赴萍鄉回訪“萍聚京城”鄉村教師學員等活動。
易麗麗為“萍聚京城”的下一步發展量身打造了一條新路徑:通過“回報家鄉,感恩老師”引發共情,激活、運轉鄉土中國特殊的社會資本,吸引在外本籍人才通過公益機制柔性“回流”家鄉,與家鄉的志愿者一起,專注賦能鄉村教師,通過影響鄉村教師去影響鄉村孩子。
“解決鄉村教師隊伍的問題,需從人才的源頭著手,讓最優秀的人愿意選擇教師這個職業,讓青年人才愿意去鄉村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全社會更重視鄉村教師群體和尊師重教的制度文化生態。”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
在鄉村小學工作了13年的李叢鳳,做過數學教師,也做過英語教師。在2021年參加了“萍聚京城”赴京培訓后,成為志愿者,如今是“萍聚京城”微信公眾號編輯團隊負責人。
對于鄉村教師的未來,李叢鳳有很多思考,“我們如果一直把目光放在如何把人留下來上,那是很被動的。心如果不在這里,怎么都是留不住的”。
“老師和學生之間,愛是流動的,教育也是雙向的。扎根鄉村教育的教師,是要有一點情懷的。”李叢鳳說。

李叢鳳在課堂上講課。
談起2021年參加“萍聚京城”赴京培訓時的場景,李叢鳳說:“我走到更大的世界,看到了那么多優秀的人。希望我的學生們也能走到更遠的地方,去見識更優秀的人。”
“希望通過‘萍聚京城提升鄉村教師的影響力,讓每一個加入‘萍聚京城的教師提升影響力,他們可以影響孩子,影響家長,影響同行,影響學校,影響所在的村、鄉鎮、縣。”易麗麗說。
自2016年至今,“萍聚京城”形成了“學習培訓—培育環境—行動改變”的深度賦能閉環,與高校、政府部門、企業等多方密切合作,共同建設賦能鄉村教師的有效平臺。為鄉村教師提供了參加一系列賦能活動的機會,包括赴京行動學習培訓、雙周論壇、公益大講堂、送教下鄉百校行、名師行動領軍團隊、全國性教育發展論壇等。
“百年樹人,要有系統性、整體性、長周期的理念。在新技術時代,將城市、鄉村的教育差異轉化為鄉村教育的比較優勢,在鄉土中國,通過鄉土情懷、鄉土文化、鄉土情結感召在外本籍城市人才回流或柔性返鄉反哺,鄉村教師人才隊伍未來可期。”易麗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