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沖擊和壓力,傳統媒體記者轉型也勢在必行。在融媒體傳播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高質量完成新聞傳播使命?本文從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的必要性、轉型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轉型路徑等方面進行探析,并就此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記者;轉型發展;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9.031
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標志著“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各地各級媒體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投身融合發展實踐之中。在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中,媒體的組織結構、新聞的傳播形式、主體、內容和手段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本文就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轉型之路進行闡述。
1. 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的必要性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融媒體傳播成為大勢所趨。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新聞記者原有的思維模式、工作方法等都帶來了沖擊和挑戰。傳統媒體記者只有順應時代發展,在工作實踐中突破自我、實現轉型,才能在融媒體傳播中保持競爭力,不被行業淘汰。
1.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存在差異
首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傳播速度上的差異。對待新聞事件,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模式大多是發現、采訪、寫作、編輯、播發等,審核環節較多,有固定的播出欄目,時效性無法保證;而新媒體實現了實時傳播,不僅速度更快,傳播內容的豐富度、形式的多樣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滿足受眾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需求。其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上存在差異。傳統媒體受地理位置、發行條件等因素影響較多,傳播范圍有局限;而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媒體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傳播的范圍更廣,受眾更多。再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互動性上存在差異。傳統媒體以單向傳播為主,“媒體傳播什么信息,受眾就接受什么信息”,受眾沒有選擇權,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新媒體互動性更強,受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評論、分享等形式融入其中,參與性增強,也更具吸引力。從二者的差異上不難看出,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逼迫著傳統媒體進行轉型發展。在傳統媒體的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記者要了解自身的優勢和需要補強的短板,轉型發展的方向才會更清晰。
1.2 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轉變
傳統媒體的記者,往往基于自身所在的平臺進行采訪,有著比較明確的分工。比如電視記者有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之分,不管是做新聞,還是拍攝專題,都是圍繞固有的欄目特點進行;外出采訪也分工明確,文字記者負責新聞的策劃、采訪對象的聯系、文稿的撰寫等,攝影記者主要負責畫面的拍攝和后期的制作等。而融媒傳播的記者要求則完全不同,外出采訪需要身兼多職,一個新聞事件的采訪,需要提前考慮不同的發布平臺,了解每個平臺的用稿特點和優勢,然后做好音頻、視頻、圖片和文稿的統籌,便于不同平臺的選用。傳統媒體記者只有適應工作方式的轉變,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1.3 受眾需求的轉變
“當下,大眾對信息的接收是多元化和多渠道的[1]。”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媒體是信息傳播的唯一來源,受眾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新媒體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微博、微信、抖音、視頻號等每天都在提供海量的信息,一部手機就實現了“信息自由”,受眾獲取信息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選擇,對新聞信息的質量和價值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如此,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受眾還能更多地參與到信息的采集、制作、傳播中,實現產品分享、自我展示等,受眾的深度參與也大大增強了平臺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隨著受眾需求的轉變,傳統記者要樹立用戶至上的理念,提升服務意識,創作更多優質的作品吸引受眾。
2.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的優勢
在日常工作中,傳統媒體記者熟悉國家和地方的路線方針政策,積累了大量的采訪、溝通技巧以及發現新聞、深度挖掘的能力,對各階層、各領域、各行各業群體的所需、所好、所盼比較了解,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讓傳統新聞記者在轉型過程中,具有以下優勢。
2.1 具有專業優勢
“主流媒體在時政采訪、政策解讀、權威發布等方面依然保有一定的體制優勢[2]”。國家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活動的宣傳發布,大都由傳統主流媒體擔當重任,主要原因是傳統媒體長期發展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傳播體系,有一批更為專業、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新聞記者。傳統媒體記者,都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和嚴格的考試,才能拿到記者證,長期的工作實踐磨煉后,新聞敏感性更強,專業知識更深厚,采訪經驗更豐富,具有很高的新聞素養,在重大題材主題把握、重大事件深度挖掘、重大政策權威解讀等方面,更具專業優勢,這也是融媒體傳播不可或缺的。
2.2 具有受眾優勢
傳統媒體記者往往在自己熟悉的工作領域深耕多年,從領導干部到工人、農民,從街頭小商小販到醫生、教師、警察,從企業家到知名學者等,長期廣泛地接觸交流,讓傳統記者更熟悉不同行業、各個階層人們關注的重點,了解廣大受眾需要什么,想聽想看什么,這能幫助傳統媒體記者在轉型后更快地適應工作要求,采寫出更多有價值、接地氣的好作品。同時,依托原來積累的龐大人際關系網,可以幫助記者在工作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捕捉到更多的社會熱點,從而在信息來源渠道上保持優勢,提升自身競爭力。
3.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記者轉型存在的不足
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式,融媒體傳播就是把傳統媒體的專業性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有機結合,如何讓傳播內容更豐富,傳播范圍更廣泛,互動參與更靈活,服務受眾更精準?對于傳統媒體記者來說,還面臨著全新的考驗和不少難題。轉型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傳統思維模式需要轉變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3]”。由此來看,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不再是記者的特權。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迅速崛起,讓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傳統媒體記者還停留在“我傳播你接收”的傳統傳播方式和思維模式下,就無法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記者的新要求。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深入了解媒體融合的意義,主動學習新媒體的知識理念,自覺融入、主動靠近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平臺,通過轉變來適應融合傳播對新聞記者的更高要求。
3.2 傳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一方面,傳統記者的采訪寫作、編輯形式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為主,手法較為傳統,呈現形式有限;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記者往往只注重于所在的廣播、電視或報紙平臺傳播,作品要么深度挖掘不夠,要么生動形象不足,已經不能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要求時效性更強、報道內容更有趣、呈現形式更靈活,傳統新聞記者只有適應這些轉變,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融合傳播的優勢,才能通過提升報道質量,吸引受眾關注。
3.3 綜合素質需要提升
現實中,傳統的廣播記者都存在知識片面、技能單一的問題。比如,廣播記者對廣播的傳播規律比較了解,擅長音頻采制,對拍攝視頻和圖片接觸較少;電視記者更注重畫面的拍攝制作,對音頻錄制和圖片的拍攝掌握較少,這都與融媒傳播的要求不相匹配。融媒體傳播要求新聞記者“全才全能”,對傳統媒體傳播和新媒體傳播都要精通。采訪中,記者不僅要熟練掌握錄音、攝像和照相設備的使用,還要具備融媒傳播策劃能力,掌握不同平臺的傳播特征,真正實現一次采訪,多平臺分發選用,以及立體化的傳播效果。這需要傳統媒體記者加強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4. 融媒體時代傳統記者轉型路徑
4.1 堅持內容為王,樹立權威品牌
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傳統不能丟,這是由媒體自身特性決定的,也是對記者的根本要求。近年來,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信息來源五花八門、真實性難以保障的嚴重問題。傳統媒體記者要充分發揮自身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公信力方面的優勢,在受眾面對真假難辨、無所適從的海量信息時,起到撥云霧、正視聽的作用。
在融媒體傳播報道中,記者要堅守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底線,在新聞素材的發掘和搜集、整理和編輯的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嚴謹的職業態度。一方面,要對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對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有理性的分析,對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有客觀的認識,確保報道的方向不會出現偏差,贏得受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在面對復雜的新聞事件時,記者要沉著冷靜、俯下身子,通過深入的采訪和理性的思考,創作出更多獨創性、稀缺性、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優質內容,更好地服務受眾,樹立權威品牌,提高媒體影響力、權威性。
4.2 重新角色定位,增強服務意識
“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扮演著‘把關人角色。新聞記者不僅起到傳播作用,同時也有引導社會輿論、弘揚正確價值取向的作用[4]。”在過去,信息基本由傳統媒體所壟斷,唯一的信息源是新聞機構,新聞記者作為橋梁紐帶,發揮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送”的獨特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形成了“人人都是記者”的局面,新聞制播主動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消失,新聞記者的“主角光環”也日益暗淡。新聞記者也要直面現實,對自己進行重新的角色定位,從原來的生產者轉型為服務者角色,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為受眾做好服務,就要了解他們對信息傳播的喜好和認知習慣,并以此作為內容生產的指導和方向,把讓受眾滿意作為評價工作好壞的重要指標,從而提升受眾的用戶體驗。同時,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與受眾積極互動,增強受眾黏性。最后還應設立受眾問題反饋渠道,建立健全跟蹤服務機制,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從而贏得受眾的認可。
4.3 樹立融合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記者貴在多思,才能以時代眼光提煉報道主題,在真實記錄中反映主流,在聚焦時代中展現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思想[5]。”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機構都在不斷探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媒體經營。許昌廣播電視臺除了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外,還開設了網站,建立了許昌融媒和聽許昌客戶端,并在其他新媒體平臺上設立賬號,多平臺的互融互動推動了自身的轉型發展。對于傳統媒體記者來說,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利用單位構建的多媒介平臺,逐步培養自身的跨媒體思維模式。
工作實踐中,許昌廣播電視臺就引導鼓勵記者通過內容形式的創新提升工作能力。比如,2022年11月,許昌廣播電視臺記者在對許昌交警雨夜幫助菜農的報道中,通過視頻記錄下民警發現外地菜農雨夜路邊停車、幫助聯系食宿到發動市民買菜的過程;通過音頻的形式深入挖掘執法部門嚴格執法、溫情服務的暖心故事,圖文+音頻+視頻的融合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好的反響。后來,《交警雨夜送溫暖,菜農感受濃濃情》的融合報道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刊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你的樣子》欄目同時播出,節目還榮獲了2022年度河南省廣播電視新媒體及融合報道獎一等獎。
4.4 打破部門壁壘,實現平臺化運作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不斷推進,地方媒體大都實現了廣播電視的融合,一些地方還在探索廣播電視與報紙的融合,并成立全媒體的傳媒集團。由不同子媒體構成的傳媒集團,功能重復、利益交叉、結構固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往往一個新聞事件,一家媒體的多個部門都派人去采訪,不僅會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而且,由于采訪內容相似、缺乏新意,傳播效果將大打折扣。要打破壁壘,就需要打造一個集內容、采編、傳播、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實現平臺化運營。“新聞大廚房”是很多媒體構建多維度內容平臺的嘗試。一方面,媒體通過內部資源整合,記者根據各平臺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內容采集,素材統一發布到“新聞大廚房”,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媒體內部的各個平臺,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定位對素材進行篩選,從而打破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形成合力,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4.5 加強社會責任,把握輿論導向
新聞的土壤是社會,新聞的內容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融媒體傳播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眾能夠擁有更多獲取信息和新聞的渠道。所以,融媒體時代下的記者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新聞素材的發掘和搜集、整理和編輯的過程中,時刻保持嚴謹的職業態度;堅決抵制和杜絕為了吸引大眾關注、增加自身流量而不重視質量的情況發生,讓大眾能夠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中獲取準確的信息,自覺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職責使命。
5. 結束語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是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傳統新聞記者要順應時代發展,直面挑戰和機遇,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綜合素質,扛起社會責任,提升自身競爭力,牢固樹立在融媒傳播中的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馬沁峽.對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的思考[J].記者搖籃,2021(03):32-33.
[2]涂有權.芻議新時代廣播主流輿論陣地建設的途徑[J].中國廣播,2019(12):29-32.
[3]陶五一.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如何轉型[J].西部廣播電視,2020(03):169-170.
[4]魏凌鋒.淺談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J].記者搖籃,2021(03):26-27.
[5]方麗榮.地市級黨報記者融合轉型探討[J].新聞前哨,2021(02):37-38.
作者簡介:虎娟(1978—),女,河南許昌人,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