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院校在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黨建引領作為核心,可實現資源共享、實踐教學和定制化培養,旨在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的特點、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意義,并深入探討了“四史”教育優化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四史”教育
近年來,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實施,這是一種符合高職教育特點和需求的新型育人模式,將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與企業的黨建工作相結合,形成了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推進、共同落實的育人機制。在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開展“四史”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增強國家意識和歷史自覺,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理應得到重視。
一、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的特點
(一)黨建引領
對于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來說,黨建引領屬于其中核心。通過共建黨組織,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形成共同目標。黨建工作不僅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也為雙方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這種模式強調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在高職教育中的指導作用,使得教育培養更加貼近國家發展需要,同時確保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黨建共建還促使校企雙方在管理體系、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提高了合作效率和質量,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和組織保障[1]。
(二)資源共享
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共建模式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包括硬件資源,如實訓設備、實驗室、教學場地,以及軟件資源,如教育課程、培訓體系、管理經驗等。這種資源共享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還促進了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共享資源的過程中,雙方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和需求,進行資源配置和調整,實現資源的最優化利用 [2]。
(三)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在校企共建模式下,實踐教學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創新。學生在企業的實際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訓練,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而且能夠及時掌握行業最新技術和工作方法。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技能。
(四)定制化培養
定制化培養是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企業的具體需求,高職院校可以設計和實施定制化的教育計劃,培養與企業需求更為吻合的技能型人才。具體涉及專業技能的教學,以及職業素養、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培養。定制化培養有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發展,同時也為企業解決了人才匹配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精準度和有效性[3]。
二、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通過“四史”,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育是通過歷史的視角,更好地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在高職院校這種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環境中,結合校企共建的實際案例,將“四史”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不僅能夠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既懂技術又有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增強國家意識和歷史自覺
“四史”教育在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的實施,對于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歷史自覺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學習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歷程,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脈絡,認識到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的密切聯系。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從而促進這些價值觀的內化和實踐。
(三)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
在高職院校實施“四史”教育,特別是在校企黨建共建的背景下,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企業在參與“四史”教育中,不僅能夠為學校提供豐富的實踐案例,還能夠通過這一過程加深對企業文化、企業歷史的理解和傳承,進而實現對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通過這種模式,學生可以在更加貼近實際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而企業也能夠從中培養出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4]。
三、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四史”教育優化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四史”教育的有效載體。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是優化“四史”教育的重要途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校企黨建共建機制。高職院校應與合作企業建立校企黨建共建機制,實現黨建資源的共享、共建、共管、共享。通過黨建共建,可以促進校企之間的溝通協作,提高“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具體實踐中,職業院校應與當地政府及合作企業簽署《校企黨建共建協議》,并建立校企黨建共建工作領導小組,共同開展“四史”教育活動,如“四史”知識競賽、“四史”主題黨日、“四史”微課堂等。以此增強學生對“四史”的理解和認同,提升企業員工的黨性修養和愛國情懷,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第二,開展校企聯合培養。高職院校應與合作企業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將“四史”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訓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一過程可考慮開展“四史”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校企聯合培養項目,保證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學習和傳承“四史”的精神與價值。以項目實踐為手段,以能力提升為目標,最終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較高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第三,利用校企平臺開展“四史”宣傳教育。高職院校應利用合作企業的平臺和資源,開展“四史”宣傳教育,擴大“四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利用校企平臺,可以讓“四史”教育不僅涵蓋學生,還涵蓋企業員工、社區居民等更廣泛的群體,形成“四史”教育的良好氛圍和社會共識。
(二)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增強教育合力
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育人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如何優化“四史”教育,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節從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優化策略:
第一,利用校企雙方的黨建平臺,開展“四史”教育主題活動。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有自己的黨建平臺,如黨委、黨支部、黨員活動室、黨建網站等,這些平臺可以作為“四史”教育的載體,展示“四史”教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雙方黨建平臺的支持下,可采取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上好開學第一課,讓學生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此外,也可以通過“現代學徒制”、實習協議等方式,邀請企業黨員師傅擔任實習指導,不僅傳技能,更要授匠心,把立德樹人跟進到學校—企業—社會的全時段、各環節,以此實現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增強“四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第二,利用校企雙方的黨建資源,開展“四史”教育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和企業的黨員干部、黨員先進事跡、黨建項目、黨建基地也不容忽視,這些資源可以作為“四史”教育的支撐,助力相關實踐。由此開展的“四史”教育實踐活動可組織學生參與當地黨史展覽館、黨建文化長廊等設施,了解黨建歷史和發展成就,學習黨建創新和黨建成果,進而保證學生更深入感受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四史”教育的實效性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校企黨建共建育人模式下實施“四史”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也是對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四史”教育在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歷史自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等策略,可以進一步提升“四史”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應持續關注和優化這一教育模式。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喬朋濤,王闖,徐寧.鄉村振興視域下地方涉農高職院校“校企村”支部共建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9):74-77.
[2]朱春花.新時代高校“三維”黨建共建發揮組織育人功能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3(28):25-28.
[3]周晶.校企共建背景下的黨建工作機制與實踐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3(9):154-156.
[4]武雪.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的“六聯模式”[J].兩岸終身教育,2023,26(3):41-47.
【基金項目:2021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創新研究”(2021B-397);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黨的二十大精神闡釋”項目“習近平青年觀視域下培養新時代好青年的德育啟示和實踐進路研究”(GS【2023】GHB0031)】
(作者簡介:樊亞蓉,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