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澐 肖敏
【摘要】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才,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是其重要議題。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標準,培養能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的人才。而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引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愛國主義情懷,使其自覺抵制錯誤價值取向,謹防意識形態滲透,保持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將國家法治思想融入校園,同時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高校還要十分重視思政教師人才隊伍建設,要通過改革人事制度,提高思政教師組織保障水平和拓寬其晉升空間及渠道,同時激發其內在活力,鍛造出高校思政教育高地合格的引導人和守護人。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師|青年大學生|立德樹人
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培養人才是高校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抓好青年價值觀養成十分必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是培養人才的應有之意和必備內容。
一、高校思政教育高地插上愛國主義旗幟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必須得插上愛國主義旗幟。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1],教育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歷史中,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內心深處,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新時代,愛國主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偉力,愛國主義同時為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思想保證。新時代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復興的希望,對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十分必要、十分急迫。在堅持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為核心的前提下,教育引導學生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將愛國主義升華為來自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把人們凝聚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而自強不息、勇毅前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提出了人們的正確價值取向,包括“愛國”在內的24字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動向導。高校校園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為其提供了價值遵循;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為其闡明了道德倫理[2]。
二、自媒體時代對青年大學生正確的網絡引導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其已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和學習的重要手段。而互聯網自媒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從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這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自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讓信息的傳播更自由通暢、時效性更強。同時,自媒體信息傳播低門檻和缺監管導致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其中存在價值取向混亂,甚至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誘導性、錯誤性思想。長期接收這些毒瘤信息會毒害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和缺少鑒別力的青年大學生。面對網絡自媒體的發展,高校教師要樹立網絡思維,主動拓展傳統以外的教育載體,轉換教授角色和教育內容,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網絡用語等手段,將單向傳播的、嚴肅的思政教育,變為互動的、生動靈活的大思政教育。在網絡前沿陣地上,面對不良有害信息的傳播,高校教師既要旗幟鮮明、敢于亮劍,又要使用新手段,重新掌握思政教育話語權,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
三、要牢牢守住意識形態斗爭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戰略一刻也沒有放松?!被ヂ摼W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青年大學生接觸西方文化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國內某些被境外情報機構收買和培植的“大V”“公知”、網絡寫手,利用所謂的網絡影響力,在網絡上刻意丑化中國形象,貶低中華文化,曲解中國制度法規,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而一些網絡媒體平臺,或被滲透拉攏,或被資本裹挾,喪失了公共媒體的公允和職責,任由暗夾“私貨”的信息發布和傳播,甚至主動操縱控制輿論,刻意引導意識形態敵對,破壞、煽動黨群關系對立,傳播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以上原因導致帶有意識形態傾向的信息在網絡流通泛濫,毒害了一批從網上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青年大學生。“西方媒體助推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網絡空間擴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遭到侵蝕,嚴重危害到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3]。國家領導人指出:“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止”[4]。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和“關鍵定向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同時青年大學生是互聯網使用比例最大的一個群體,面對意識形態滲透,缺乏自主力和辨別能力。國家領導人指出:“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因此,高校校園一定要牢牢守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青年大學生更要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
四、高校樹牢青年大學生法治觀念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路徑,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依法治國越來越深入人心??梢哉f,全面依法治國是個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高校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后備隊和接班人,在高校中繼續深化法律法規教育,引導高校青年大學生樹牢法治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的通知》強調“高等學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法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高校法治教育除了要求掌握法律基本理論知識,還需要結合青年大學生即將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現實情況,使其了解法律維權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等程序和過程,以提高其法治實踐能力。
國家法治思想內涵豐富,有著多重要求,對高校提出“德才兼備、德法兼修”,可以看出,國家法治思想與高?!傲⒌聵淙恕钡慕逃繕烁叨绕鹾稀⑦壿嫽?。高校要努力培養新時代法治人才,為全面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提供強力保障。青年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法律法規知識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懂法、守法和用法,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加強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使其尊重法律的權威、養成學習法律法規知識的習慣、具備運用法律的能力是高校開展青年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使命[5]。
五、扎根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思政教育源頭活水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積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6]。當今世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比拼,歸根到底是文化軟實力的較量。而其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文化心理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體現[7]。
青年大學生肩負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庇纱丝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能為教育本身帶來源頭活水,豐富其內涵,也能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血脈,讓華夏文明繁榮昌盛、永續革新。
六、思政教育關鍵在于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科技、人才是一個互相支持的有機體,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強力支撐。思政教育是落實為黨育人、立德樹人的關鍵,打造一支本身素質過硬的思政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政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思政教師組織保障水平和拓寬其晉升空間及渠道。高校要善于利用人事制度政策導向,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思政教師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高校教師成才潛力,促進高校思政教師能力素質提高和個人的全面發展。其一,高校要從思政教師工作環境上進行改善,要提供良好的辦公設備和學術氛圍,要給予科研項目的政策支持,以提高思政教師的辦公效率和學術水平。其二,高校要響應號召,補齊思政教師隊伍,同時還應進一步發展輔導員隊伍和兼職思政教師隊伍,形成高校輔導員和思政教師一體兩翼協同發展和專兼職思政教師隊伍同步發展的新局面。其三,要改革職稱評審用人制度。職稱評審要考慮思政教師工作成效、師生評價、學術成果等要素,激發其工作積極性。要建立起以競爭為核心的用人制度,既有激勵又有約束,并且能夠促進教師不斷進取和提升自身素質[8]。
二是激發思政教師內在活力,提升其責任感和榮譽感。思政教師是青年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人,是意識形態斗爭高地的守衛人,可謂責任重大,影響深遠。其一,在教學工作中,高校應當重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積極肯定思政教師的工作,讓思政教師得到職業上應有的尊敬和重視,激發自身工作熱情。其二,在外部引導上,高校還應設立“優秀思政教師模范”等措施,激勵廣大思政教師爭先、爭優進取精神,充分發揮政策導向的精神層面引導作用。其三,要提高思政教師人才培養層次。在舉行思政專題培訓、思政理論進修、黨史實踐活動等培養形式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技能認證、等級評審、學歷提升等方面的培養措施,讓思政教師群體能夠獲得成就感,銳意進取,不斷攀登事業高峰。
七、結語
進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思政教育這塊高地不能丟,也不敢丟。高校要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充分調動思政教師的積極性,開展好青年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師更要當好思政教育高地守護人,正確引導和保護好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品德,堅定歷史自信,堅定文化自信,使當代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黨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2]李宏剛,宋真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邏輯理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4(5):25-33.
[3]張衛良,何秋娟.應對西方“網絡自由”必須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J].紅旗文稿, 2016(9):9-11.
[4]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辛顯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1.
[6]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4(01).
[7]楊寶國,楊梅玲.關于文化自信的幾個重要問題[J].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2021(1):91-108.
[8]彭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才智,2022(23):124-126.
(作者簡介:吳宛澐,銅仁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肖敏,中國人民解放軍96717部隊主治醫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