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歡

摘 要: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及各地公共文化云平臺的重新改版上線,使數字資源更加清晰有序地服務群眾。陜西省公共文化云容納了群文系統全種類文化數字資源,跨時空、全天候云上服務廣大人民群眾,豐富了群眾文化藝術,滿足了當下群眾的新需求。平臺的不斷提升改進,旨在建設優質普惠的數字資源、探索多種方式的資源展現、打造新媒介集群的廣泛宣推、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
關鍵詞:云平臺;數字資源;服務;大數據;功能
為了落實“十四五”規劃,抓住數字化、網絡化、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窗口期,當前,文化和旅游系統主導建設的國家公共文化云及各地地方公共文化云平臺遵循“統一頂層設計、當地特色植入”的邏輯,搭建了“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趕大集、讀好書”等平臺服務功能,增強了移動端服務性能,使線上線下應用體驗大幅提升。此舉有助于全面推動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升級,讓優質的數字文化資源,源源不斷從城市流向鄉村,讓偏遠、經濟落后的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數字資源的內容涵蓋文學、音樂、舞蹈、書法、非遺等多個門類,不僅采用資源點播形式,還拓展引入了網絡直播和在線教學,積極打造云上“村晚”、云上大家唱、云上廣場舞、鄉村網紅等全國性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文旅系統全矩陣、縱深式地打造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指導各地形成遍地開花的活動熱點效應,提高群眾公共文化云的知曉率,進而提高云平臺訪問量,成功引流,不斷增強公共文化云服務的便利性、可達性,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一、陜西公共文化云建設的現狀
在文旅部統籌規劃框架之下,陜西迅速出擊,搭建好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并實地下基層做好平臺培訓及資源的填充。陜西公共文化云強調一定要利用好當前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優勢,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具,抓住數字化轉型浪潮的新機遇,認清經濟社會的新格局及新要求。
(一)2022年底國家公共文化云發布的熱力排行榜中,陜西入選多項榜單
國家公共文化云發布的熱力排行榜是根據各板塊資源內容的訪問量、搜索量、點贊量、互動量以及地方資源發布量等因素綜合進行排名。其中,陜西省文化館入選文化館熱度榜第7名;由陜西省文化館2021年“享活動”板塊組織實施的“大美三秦 薪火相傳”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入選地方活動熱播榜第7名;直播地區熱榜陜西省入選榜單第9名,陜西公共文化云其他板塊的熱度也是可圈可點、成績頗豐。
(二)截至2022年底,數字資源總量完成質的飛躍
借助各類數字化服務,優質的文化藝術資源得到無障礙傳播,城鄉群眾都能夠同步分享文藝展演、專題講座、藝術慕課、文創產品等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截至2021年底,全民藝術普及資源達1346TB,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累計訪問量達8.8億人次。
陜西省共有文化館119家、鄉鎮(街道)文化站1108個、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5475個。截至2022年底,陜西公共文化云數字資源達到15TB,享活動共1372場,648個場館信息,481場活動直錄播,2306條藝術鑒賞視頻資源,1400堂學才藝慕課,1160個文創產品,入住師資591名,共發布16408條資訊,數字資源總量完成質的飛躍。
(三)從“云端”到“指尖”,需求對接零距離
“十四五”之前,各地方平臺板塊設計各自為政,市縣(區)云平臺的板塊設置及業務服務功能更是五花八門,極少數離文化館路程近的群眾,可以線下進館享受群文福利,而其他群眾只能采用網絡“進館”,壁壘重重。目前,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已經保持與文化系統云平臺上下一致,按功能清晰地做好數字資源的分類,并精心地在“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趕大集”等板塊填充和豐富資源,達到全域各個文化館熟練地通過自有賬號上傳、跟進管理本地數字資源的目的。數字云平臺、微信公眾號、支付寶小程序全面出擊,打造適應群眾平臺入口習慣的程序。群眾一次登錄,可以任意切換板塊內容,便捷跳轉全國數字資源云平臺,出省“游”更加輕車熟路,資源讀取自如便捷。從“云端”到“指尖”,文化服務全時在線、全國待機。
(四)群眾參與度、自主度大大提升
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文化產品和活動資源海量豐富、服務模式迭代升級、數字資源覆蓋范圍更加廣泛,不斷掀起文化新風尚,數字資源匹配更加“對味”,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同時,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更加積極,學習才藝的熱情日益高漲,群眾的才藝作品上臺展示的需求日益強烈,群眾不再僅僅是觀眾,還是演員、編導,可以站在聚光燈下展現風采。
正是因為陜西公共文化云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優化、滿足群眾需求等方面,陜西公共文化云與群眾的黏性才會越來越強。陜西公共文化云是全省群眾的文化陣地,又是一個覆蓋面廣、傳播力度強、公信力權威的云平臺,群眾在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學習和上傳的自主性、參與性大大提升。
二、新的需求不斷出現
(一)重建設,輕宣推,數字資源“被雪藏”
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服務的宗旨是“不打烊、全免費、無門檻”,公共文化數字資源服務應該廣泛整合資源,建立全內容數據資源庫,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但現實情況卻是,數字資源經過精心籌劃、拍攝、整理入庫之后,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推廣,并未形成社會大熱點、形成大討論,大部分數字資源“躺”在當地文化館數據庫,無人知曉,成為“僵尸”數字資源,既沒有達到數字資源廣泛服務全民的目的,又是對數字資源投入大量建設經費的極大浪費。數字資源存在“重建設、輕推廣”的弊端,若不及時止損,重視宣推,數字資源則只是一個云端數據,應有的服務效能微乎其微。
(二)板塊之間的內容連接不緊密,文化觸角延展性差
目前,公共文化云板塊的劃分非常科學,能滿足文化藝術服務的功能需求,這一點從改版之后公共文化云使用的活躍度就可以印證。但是,現有的板塊資源都是縱向延伸的,板塊資源橫向之間是割裂開的。在云平臺推廣使用中我們發現,板塊之間的資源很多是存在“強關聯”的,雖然服務的形式、解決的需求不一樣,但是板塊資源卻有相同的內容元素。若能橫向拓展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去展示這一內容元素,就可以給群眾推送更多內容,以供其深入了解和選擇,帶動帶活云平臺所有數字資源。比如,群眾在學才藝板塊因陜南民歌的婉轉動聽而駐足,進而對陜南相關地域文化產生好奇心,這時,彈出訂場館陜南民歌演出、陜南民歌博物館、陜南民歌文創等資源時,就必須在數字資源上傳時做好標簽定義,否則在調取資源時精準度會降低。
(三)資源發布者的認證力度不足
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和全國任意一個地方云平臺是可以迅速且隨意相互切換的,云平臺上的數字資源也可以實現相互轉發展示,但是數字資源基本都是由當地文化館建設、上傳、后期運營的,個人或者社會團體并沒有成為資源建設主力,云平臺成了文化館活動、資源、資訊發布的窗口,違背了服務基層群眾、引導群眾文藝創作的平臺建設初心。社會力量沒有成為云平臺資源發布的主力軍,原因是認證力度不足,社會力量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找不到存在感、獲得不了榮譽感。沒有群眾基礎的數字資源是“腳不沾地”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數字資源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2023年的春節,全網盛傳“全國14億人,7億在西安,7億在三亞”,這正是對西安春節文旅火熱“出圈”的生動寫照,也說明十三朝古都的人文歷史、地域風景、美食民俗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同樣也能說明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的數字資源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需求十分強勁。
(一)注重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個性化服務
新媒體時代興起,用戶對各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甘之如飴。平臺用戶量暴漲,用戶個性化精準推送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得益于大數據應用的興起。精準推送是指大數據進行信息化處理從而找出針對某一個體偏愛的資源種類、內容元素等,并置于優先位置,保證進入用戶視野的都是用戶感興趣的、喜愛的。
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應借鑒學習短視頻大數據精準個性化推送服務的優點,實時分析每一個群眾的足跡、偏好,運用好區塊鏈技術,分析行為的精確信息后,實時且精準地推送數字資源。云平臺應收集群眾在不同領域中留下的各種數據點(例如不同板塊、預定區域、評論區域、點贊分布、點播偏愛、分享資源等),指導今后資源建設方向,提升群眾體驗感,提高用戶忠誠度。
(二)提升云平臺功能屬性,打通各板塊之間的壁壘
云平臺每個板塊的定位非常精準,但是在板塊功能屬性上應該做更多的探索,因為單一的功能屬性,限制了群眾參與板塊資源的形式,滿足不了群眾對資源多功能、多場景、多方式參與的需求。例如訂場館板塊,可在現有的視頻、圖片、文字、地圖定位功能之外,增加場館展示的趣味性,可以效仿最近火爆的博物館解說賬號“大咖說講師團”,讓場館解說員直、錄播現身講解,穿插民俗展示、小節目、小故事會以提升吸引力,并且可以提供多個解說員的版本供群眾選擇;直、錄播某一場活動時,可以開辟活動精彩時刻短視頻分享專區,集中展示活動前、中、后期群眾拍攝的活動剪影,對群眾作品設排名榜單,發放網絡電子證書等,既宣傳活動又激發了群眾的熱情;此外,還可以將活動相關的文創產品放在直、錄播活動的小黃車里,供群眾選購。
(三)多形式給予群眾認可和鼓勵
行政單位給予認可和鼓勵是樹立先鋒模范,引領全員積極上進,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風氣的重要舉措。群眾很少有機會得到這樣的認可和鼓勵,群眾對政府單位的認可和鼓勵尤為渴望和看重。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既然是群眾的文藝陣地,就應該給予群眾在這個平臺上”自家人”身份的認可,并從多方面對群眾在云平臺上的付出給予認可和鼓勵。
鼓勵方式可以采用階段性的評優,也可以對排行榜單進行正式官宣,還可以獎勵平臺積分,積分與惠民卡綁定,享受惠民活動優惠。認可和鼓勵的評選內容可以分類別,按照不同板塊發布作品的數量、參與活動的次數、建設性評論有效性、學習課時的數量、答疑的專業水平等進行評選,讓具有不同優勢的群眾都有被認可的機會,每一位群眾都能找到自己擅長的區域。
(四)開展多類別的全省群眾才藝活動,線上線下聯動
目前,線下群眾才藝活動居多,但活動服務群眾的人數較為有限,群眾參與度不高,線上活動則以攝影和美術作品展居多。要想讓群眾廣泛參與進來,文化館還需要開展多類別的群眾才藝活動,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具體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辦好群眾基礎好的合唱、廣場舞、戲曲等大型活動,例如陜北陜南民歌大匯演、廣場舞大賽。還可以為小眾的群眾藝術提供小而精的舞臺,例如陜北說書、二人臺、竹編比賽。二是線上線下聯動,線下活動可以在線上拉長活動舉辦期,號召全省群眾參與,線下現場穿插播放線上精彩節目,線上也實時轉播線下活動,并支持群眾參加網絡評選。三是作品提交的方式可以更加便捷,攝影美術作品、舞蹈作品、教學視頻等都可以從個人賬號直接提交參加,不用再采用傳統方式統一提交到主辦單位。
(五)加強多媒體、多階段的宣推,助力數字資源起飛
酒香也怕巷子深,若不叫賣無人知。數字平臺應成立專門的宣傳小組,利用各類自媒體,以敏銳的嗅覺和前沿的視角,根據不同平臺出品剪輯出不同風格的內容,對數字資源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推廣,進一步以活動回顧、微電影、微課堂等短視頻做好二度宣推,充分抓住各類型用戶;挖掘平臺數字資源熱點,新資源找話題推出,老資源借助當下熱點推出;借助文旅融合,讓傳統文化和旅游景區合作,舉辦展演、快閃、體驗、娛樂等多形式的線下活動,聯動各大新媒體進行線上直播和互動,借助旅游景點的噱頭,讓活動走得更遠;采用多視角直播技術,把導播的機位選擇權交給觀眾,實現闊時空、零距離、360度的直播效果。
公共文化云平臺匯聚了精彩紛呈的文化數字資源,處于云端上的數字資源是讓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媒介。數字資源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意性的表現,讓群眾驚喜不斷,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好橋梁。
(陜西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