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上海 200003)
加速康復外科(fast-track sargery,FTS)即指應用循證醫(y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案,利用多學科協(xié)作,例如護理﹑外科﹑營養(yǎng)等方面,有效降低病人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減少病人的住院時間,從而促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1]。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不同,該模式注重康復的療效而并非速度[2]。結直腸癌是臨床上比較多發(fā)的一種惡性腫瘤,通常采用腹腔鏡下手術的方法進行醫(yī)治,然而該方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圍手術期禁食水與手術創(chuàng)傷能夠導致病人產生胰島素抵抗[3],進而使得病人術后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最終容易使病人發(fā)生并發(fā)癥,使其住院時間有所增加[4]。當前,該方法已經在諸多科室中得到應用,然而其在結直腸根治術中的應用時間相對較短,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案[5]。鑒于上述原因,本文將FTS護理方案用于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對其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2年10月—2023年2月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接診的老年結直腸癌手術住院患者10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61.41±5.64)歲;觀察組中男34例,女21例,年齡(61.55±5.59)歲。2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該課題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所有參與的病人均簽訂了相應的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 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② 初次進行手術治療;③ 手術耐受較好;④ 臨床資料完整;⑤ 患者無交流障礙。
排除標準:① 存在癌細胞轉移;② 有代謝性疾病;③ 存在手術禁忌證;④ 存在精神疾病及其他惡性腫瘤。
對照組病人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術前詳細向病人介紹手術的主要目的﹑具體操作步驟等。告知病人術前6 h嚴禁攝入水分,術前12 h嚴禁攝入食物,術前1 d晚上及手術當日早晨對病人進行灌腸。手術過程中留置腹腔引流管,對病人進行補液,認真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手術之后及時進行補液,等到病人排氣后指導病人科學飲食,若病人術后疼痛嚴重且不能忍耐,則需要指導病人服用相應的止痛藥,協(xié)助病人進行早期下床活動。
觀察組病人實施FTS護理模式。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術前:對病人及其家人進行健康宣教,詳細向其介紹該病常識以及手術步驟﹑重點事項等,具體可結合病人實際狀況采取文字﹑視頻等形式進行,使病人充分掌握有關內容,除此之外,還應將FTS護理的知識以及方案告訴病人。叮囑病人術前6 h不能攝入食物﹑水,以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為防止術后發(fā)生腸源性感染并發(fā)癥,術前24 h內給予病人適當導瀉。
(2)術中:為防止病人術中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問題,應控制性補充液體,對病人實施相應的體溫保護措施,充分確保病人體溫高于36℃,從而降低術中出血量,有效避免病人發(fā)生感染問題,例如加熱毯保溫﹑空調保溫等。
(3)術后:手術結束之后采取相應的止痛措施,指導病人及其家人學會止疼泵的使用方法,以提高病人的舒適度,有效緩解其負面情緒,加快其康復速度。等到病人術后出現腸鳴音后,立即讓其進食,由此可以加快病人腸黏膜功能的恢復,指導病人攝入清淡流質食物,根據病人恢復情況逐漸改為半流質﹑普通飲食。在止痛效果良好的基礎上,可協(xié)助病人開展早期下床活動,目的是加快病人胃腸蠕動,有效防止病人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除此之外,手術結束之后還應確保各引流管通暢,同時還應對病人進行健康宣教。
(1)術后相關指標。詳細記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排便﹑排氣﹑腸鳴音時間與術后2 d疼痛程度。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病人的疼痛情況,滿分10分,0分為無疼痛,1 ~ 4分為輕度疼痛,5 ~ 7分為中度疼痛,8 ~ 10分為重度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與評分呈負相關性[6]。
(2)術后并發(fā)癥。比較2組病人術后各種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3)生活質量。術后1個月應用SF-36量表對病人進行評定,該工具主要包含6個,各個條目的滿分均為100分,病人的生活質量與評分呈正相關性。
采用SPSS 26.0軟件分析整理研究中收集的相關數據,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比較,計數資料分別用n/%﹑()表示,分別進行χ2檢驗﹑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排便﹑排氣﹑腸鳴音時間均明顯比對照組短,術后2dVA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病人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表1 2組病人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例數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首次排便時間/d首次排氣時間/d首次腸鳴音時間/d住院時間/d術后2 d VAS評分/分觀察組531.44±0.222.18±0.361.96±0.371.02±0.239.26±1.843.16±0.52對照組533.18±0.493.73±0.752.80±0.511.86±0.3813.38±2.306.47±0.71 t值—21.97612.8929.68412.9949.97226.574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病人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生理功能﹑活力﹑總體質量等各項的評分都比對照組高,2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病人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3 2組病人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對比(,分)
組別例數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總體質量觀察組5390.51±4.3681.63±3.9280.54±4.1591.63±3.2580.62±4.0870.65±4.15對照組5378.35±3.8265.63±4.0162.68±4.9375.25±3.8568.27±3.6251.37±3.81 t值8.5417.6329.5768.6917.8529.254 P值0.0000.0000.0010.0000.0000.000
結直腸癌與遺傳﹑生活﹑飲食等方面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盡管手術的方法是臨床上常用的療法,然而術后尤其是在康復期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以及護理方法。有研究表明,如果手術之后不采用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那么就會導致病人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明顯提高,從而對病人機體造成嚴重的傷害[7]。近年來,加速康復外科逐漸得到各個學科的認可,目前已經成為本院普外科常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病人圍手術期采取的各項措施均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不同,該模式尤其注重護理風險管理[8],它進一步完善了圍手術期護理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病人的疼痛感,加快了病人康復速度[9]。
在結直腸癌手術病人中采用FTS,給予病人術前護理,這樣能夠有效緩解病人的恐懼心理,明顯緩解病人的負面情緒,同時還能夠促使病人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者,使病人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傳統(tǒng)術前禁食水能夠使病人出現饑餓﹑口渴等問題,進而引發(fā)低血糖﹑脫水等問題[10],鑒于上述原因,FTS主要結合病人的具體狀況實施禁水﹑禁食,能夠有效降低各類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使病人盡快康復;在傳統(tǒng)的護理中,腸道準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而近年來有學者指出[11],該措施能夠明顯增強病人應激反應,從而對病人術后恢復造成一定的負面作用;手術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保溫措施能夠有效調節(jié)病人的體溫,使病人免疫﹑凝血功能保持正常,同時還能夠明顯降低病人的感染率;鎮(zhèn)痛也是其中常用的一個措施,傳統(tǒng)全麻方法能夠獲得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然而該方法還需要給予病人大量阿片類藥物,FTS中引入了止痛泵,這樣就有效減輕了藥物對機體的不良作用,同時還極大地緩解了術后疼痛程度;按照傳統(tǒng)的思想,術后病人進食過早將導致其腸梗阻加重,FTS中讓病人盡早攝入少量流食,由此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腸梗阻的發(fā)生率,有助于病人盡快恢復胃腸功能,有效避免了感染的發(fā)生,同時還明顯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質量[12]。本文發(fā)現,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排便﹑排氣﹑腸鳴音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術后2 d VA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其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
總之,將FTS護理用于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一方面能夠有效減少病人恢復時間,另一方面還能夠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因此該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