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英 羅瑞瓊 林 瑜 李嘉雯 劉文芝
不完全性腸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IO)是指腸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腸腔,導致腸管的功能和形態發生改變,進而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和排便排氣減少或停止等癥狀,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癥。此病發病機制為外邪客腸,與糟粕交阻,腸失傳導,糟粕滯塞腸道,屬于中醫學“腹痛、腹脹、腸結”等病證。IIO患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臨床上一般選用胃腸減壓、抗感染、補液支持等方法,有些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但對胃腸動力的改善不是很好。中醫藥在治療IIO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1]。有研究表明,對耳部特應穴位進行短暫、持續的刺激,能起到減輕疼痛,疏通腸腑,活絡散瘀的作用[2]。腕踝針作為針刺的一種,在鎮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法突破傳統針刺的局限,針對急性疼痛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等特點[3]。因此,本研究探討腕踝針聯合耳穴貼壓于IIO患者中的應用療效,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60例IIO患者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研究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6.77±10.68)歲;病程4~8 d,平均為5.6 d;既往手術史包括胃腸手術者8例、肝膽手術者9例、婦科手術者7例、闌尾手術者6例。研究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5.37±10.55)歲;病程4~7 d,平均為5.1 d;既往手術史包括胃腸手術者10例、肝膽手術者8例、婦科手術者7例、闌尾手術者5例。本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均無脫落、剔除案例,均能完成全部療程的護理觀察。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腸梗阻診斷治療學》[4]中IIO的診斷標準:①既往有腹部手術病史;②出現嘔吐、腹痛、腹脹以及停止肛門排氣排便,腹部可見腸型、蠕動波以及腸鳴音亢進并伴氣過水聲;③腹部立位平片或者腹部CT提示腸脹氣或氣液平面。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IIO診斷標準;②腸腔內不存在占位性病變;③年齡18~75歲,性別不限;④認知清晰,依從性好,配合治療;⑤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過敏體質者;②有腸套疊、繼發性腸梗阻者;③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④耳部皮膚破損者。
1.4 剔除 脫落與終止標準①無法接受腕踝針的受試者予以剔除;②試驗過程中自身要求退出者為脫落案例;③用藥時發現發生不良反應嚴重者,停止試驗。
1.5 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治療聯合常規護理+耳穴貼壓,一般治療給予頭孢拉定、甲硝唑抗炎治療,屈他維林注射液緩解平滑肌痙攣。常規護理內容包括:遵照醫囑,指導患者暫時禁食,指導患者放松心情,使用安身靜志法深呼吸緩解疼痛,遵醫囑給藥。耳穴貼壓:使用醫用王不留行籽進行操作;耳穴選雙側耳神門、交感、大腸、小腸穴;操作步驟:先用75%酒精消毒耳部相關穴位,后用探針探查耳穴并確定敏感點,再將醫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敏感點處。以拇指、食指按壓所貼之處至穴位出現酸麻沉木或疼痛為宜,囑患者每2 h或感到疼痛時按壓所貼壓的耳穴處30次。3 d作為1個療程。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腕踝針治療。腕踝針選用0.22 mm×25 mm的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進行操作,取穴根據“上病取上、下病取下”的原則,選取下1區和下2區。下1區靠跟腱的內緣;下2區在內側面,靠脛骨的后緣。操作步驟:先用75%酒精消毒施針部位后,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持針柄與皮膚呈30°,拇指來回輕捻,這樣針尖能迅速穿透皮膚。針尖穿過皮下后把針擺平,將針體緊貼皮膚表面,沿直線方向從皮下進針,進針深度至接近針體末端,要求沒有酸、麻、脹、痛等感覺,如果出現痛覺未能緩解,其原因排除疾病本身以外,常常與針刺點不夠表淺、刺入深度不適宜等有關,需要將針緩慢退出予以糾正。留針時間為30 min,起針時快速用棉簽壓于針刺點1 min左右,每日1次。3 d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療效評定參考《外科學》[5]中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痊愈:腸梗阻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均完全好轉;顯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影像學檢查提示脹氣、氣液平面明顯減少;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部分緩解,影像學檢查提示脹氣、氣液平面減少;無效:患者的癥狀、體征與影像學表現均無改善。
1.6.2 腹痛程度采用長海痛尺評分[6]進行評估,于治療前,治療后1、3、5 h分別針對2組患者的腹痛程度進行分數評定,評分區間0~10分,其中0分表示無痛感;1~3分表示疼痛輕度;>3分且≤5分表示疼痛中度;>5分且≤7分表示疼痛重度;>7分且≤9分表示疼痛劇烈;10分表示疼痛無法忍受。
1.6.3 胃腸功能評估分別記錄治療后2組患者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
1.6.4 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包括患者對護理態度、護理技術以及護理效果等進行打分,滿分為100分,護理滿意度評分=(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腹痛評分對比治療后,1、3、5 h的長海痛尺評分中,研究組均比對照組的分數明顯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腹痛長海痛尺評分對比 [分,M(P25,P75)]
2.3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比治療后,研究組較對照組的首次排氣用時、腸鳴音恢復用時以及首次排便的用時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2.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IIO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病情常反復發作,多見于老年人及腹腔術后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療,不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巨大影響,嚴重者可造成腸絞窄、腸壞死的可能。有關研究表明,IIO在治療過程中會導致患者表現出負性應激情緒、生理功能紊亂等,均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如果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治療干預,不僅可有效改善疾病預后,而且也可減少諸多不良并發癥的發生[7]。根據IIO的臨床癥狀與征象,可得知其病位以腸胃為主,主要病機為腸胃氣機通降不暢所致的“便秘、腸結、腹痛”等病證。IIO治療上以保守治療為主,部分患者可減輕梗阻癥狀。隨著中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IIO的治療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配合西醫保守治療,療效更顯著[8]。
《靈樞·口問》中有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部是身體經絡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與五臟六腑之間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耳穴貼壓療法是指在耳部特定的穴位上貼壓王不留行籽,并通過不斷刺激反應點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此療法既無服藥之苦,又無針刺之痛,具有操作便捷、安全無創、無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高的優點,療效等同毫針、埋針,而且可產生持續刺激的作用[9]。本研究分別選擇神門、交感、大腸、小腸穴進行耳穴刺激,其中神門、交感交通陰陽,具有安神的作用,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大腸、小腸穴能促進腸蠕動,使氣順而通,利滯而利便,促使滯留在腹中的氣體與糟粕排出體外。
腕踝針屬于針刺療法的一種,在治療急性病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也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鎮痛手段[10]。其理論出自《黃帝內經》中的皮部學說,其中寫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腕踝針是一套微針療法,具有易操作、安全可靠、不良反應小、見效快等優點[11]。其針刺部位限于患者的雙手腕部及踝部,遵循著“上病取上、下病取下”的取穴原則,采用皮下淺刺的方法治療疾病,對諸多內、外科的痛證均有良效。本研究選取下1區和下2區。下1區靠跟腱的內緣:主治上腹部脹痛、肚臍周圍疼痛、急性腸炎等;下2區于內側面,靠脛骨后緣;主治肝區及腹部疼痛、腸炎等。以上區域進行針刺,易于激發十二皮部經氣,調節經脈臟腑之氣。有研究發現,腕踝針可促進疼痛患者血液中β-內啡肽的釋放與抑制P物質的產生,從而起到鎮痛的作用[12]。
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組在治療后的1、3、5 h的長海痛尺評分均降低,且低于對照組,說明腕踝針聯合耳穴貼壓的鎮痛效果更為顯著;研究組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這表明腕踝針聯合耳穴貼壓可改善胃腸道功能,起效時間更快;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該操作具有更利于患者接受的特點,是一種便捷、舒適的護理治療手段。因此,腕踝針聯合耳穴貼壓是一種安全、簡易、創傷小且患者接受度高的中醫外治方法,在IIO患者的鎮痛、改善胃腸功能方面療效顯著。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的患者均為急診患者,留觀時間相對住院患者來說較短,并且未進行隨訪,今后研究應當加強患者出院后隨訪和進行長期療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