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玲,黃 輝
(1.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上海 201318;2.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上海 2017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工作,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 年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挖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課程育人功能。法學概論是面向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產品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本身蘊含諸多思政元素,具有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天然優勢。本文將在闡明法學概論“三位一體”課程思政建設模式的基礎上,聚焦思政元素、思政資源、教學方式等介紹實踐探索情況,并反思如何進一步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做好頂層設計、建設規劃。在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指導下,法學概論構建了融“明確建設目標、強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開展教學評價與反思”于一體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見圖1。
圖1 法學概論“三位一體”課程思政建設模式Figure 1 “Three in one” construc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roduction to Law
法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一級指標即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醫療產品管理專業“技術+法規”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定位;二級指標主要圍繞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頭腦、培養衛生健康法治思維習慣等展開,立足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層面教學目標;課程思政建設三級指標旨在對二級指標進行具體化。各級指標之間、同一級指標之間既邊界清晰又相互關聯,共同為法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各級指標見表1。
表1 法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目標Table 1 Objectives of construction in Introduction to Law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為實現上述建設目標,應當做好課程思政融入方式方法考量和落實工作。方式上,隨著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線上線下混合等新興教學模式為提高課程思政融入水平提供了方式參照。方法上,講授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是講道理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問題驅動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小組合作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在講深、講透、講活道理上優勢顯著,這些方法為提高課程思政融入水平提供了參照。授課教師應當聚焦思政目標,根據授課內容做好方式方法匹配工作,防止出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同時,應當根據學情變化、政策和規范變遷情況、教學評價結果,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始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修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案、制作課件、建設教學資源庫時,都要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法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既包括對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包括對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評價。對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綜合性、過程性、終結性評價。智育是德育的基礎,德育效果評價不應當也無法脫離智育效果評價而獨立存在,應當對知識、能力、素質層面教育教學效果進行融合式、綜合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對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前、課后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團隊合作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度等方面的評價,由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結果構成。終結性評價以卷面考核方式進行,可以將強化法治思維、具有批判精神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考題中,以切實考查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另外,對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評價采用同行互評、督導考評、專家點評、學生測評等方式。上海健康醫學院注重對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考查,各類教學評價均已將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情況納入考查范圍。就學生測評而言,在傳統教學質量測評的基礎上可以引入問卷、訪談等方式,以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認同等情況。教學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授課教師應當及時總結評價結果,調整建設目標、改進教學設計、做好實施工作,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持續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要義集中體現為“十一個堅持”,即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這與法學概論諸多知識點聯系緊密?!斑M頭腦”就是瞄準了育人實效,旨在真正實現習近平法治思想入耳、入腦、入心[1]。(1)入耳是指幫助學生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重大意義。講授法律體系時,可以運用LBL 教學法,闡釋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關系,幫助學生加強對“第六個堅持”即“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解。(2)入腦是指增進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講授法的定義時,可以運用LBL 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意識形態下學者對法的定義,在比較中確立馬克思主義經典定義的優勢地位,幫助學生加強對“第三個堅持”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四個認同”。(3)入心即指幫助學生化認同為力量、化力量為行動。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可以運用LBL 教學法,立足憲法條文闡釋清楚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優越性,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等,鼓勵學生參與基層人民代表選舉、爭做基層人民代表,切實踐行“第四個堅持”即“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法治思維是思維方式的一種,強調牢筑法治觀念,能夠運用法律規則、法律原則解決爭議并說明理由。醫療產品管理專業對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行政機關,以及醫療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使用單位、臨床試驗機構、行業組織等企事業單位管理崗位[2]。作為未來衛生健康法治建設的主力軍,其是否能夠形成法治思維習慣,對于我國衛生健康法治建設至關重要。首先,牢筑法治觀念是指全社會要形成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的意識。講授正當程序原則時,可以運用CBL 教學法,引入指導性案例“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案”,組織學生分析“校規、校紀規范屬性”“高校作出退學處理決定的程序性要求”等問題,以提升學生對依法、依規、依紀辦事原則的認同、尊崇、信仰。其次,運用法律規則解決爭議是指發現并運用法律規則解決問題并說明理由的法律適用過程。在講授形式邏輯推理即司法三段論時,可以運用CBL 教學法,引入“西安市高陵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與西安神州太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訴執行案”,要求學生還原法院3 個三段論推理過程、歸納總結三段論推理要點。再其次,運用法律原則解決爭議即指發現并運用法律原則解決問題并說明理由的法律適用過程。講授信賴保護原則時,可以運用CBL 教學法,對公報案例“益民公司訴河南省周口市政府等行政行為違法案”和“壽光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訴壽光市人民政府、濰坊市人民政府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案”進行拆解,圍繞案例案情異同、裁判理由是否充分、如何適用利益衡量原則等問題組織小組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
21 世紀以來,對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將其納入課程標準并在教材中作內容安排[3]。我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直接明確了培養路徑:推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任務驅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批判精神、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三者之間聯系緊密、不可割裂,可以運用PBL 教學法,按照“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的進路組織教學。講授不確定法律概念時,可以圍繞《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草案)》第34 條第2、3 項使用不確定法律概念引發熱議的事件,提出三組問題并組織小組討論:(1)什么是不確定法律概念,與確定性法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是什么?(2)哪些行為可能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3)立法語言引入不確定法律概念是否具有必然性?如何在執法、司法環節適用不確定法律概念?為清晰呈現分析過程,就第一組問題,可以借助表格從含義、作用、示例等角度幫助學生進行概念區分;就第二組問題,可以區分“有損/傷害”“無損/不傷害”“不知道”3 種情形,對小組示例進行現場表決;就第三組問題,可以組織論辯,引入勞東燕、趙宏、沈巋等學者觀點進行理論剖析、歸納總結。
我國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始終堅持依法監管、全過程管控,該監管實際對從業人員法學根底、法治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對未來衛生健康法治建設主力軍道德方面的要求顯然不能局限于法律層面,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始終。醫療產品卓越管理人才不僅應當具有扎實的法學根底、守法治底線,更應當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守自律底線。對道德修養的培育應當寓于法學根底培育中,可以運用TBL 教學法,引入課前、課中、課后全維度教學模式。講授法與道德關系時,課前,通過學習通發布討論話題: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發布學習資料,要求學生自行分組(5~6 人/組),多角度回答問題;課中,以“頭腦風暴”形式開展主題討論,教師立足自然法學派、實證主義法學派等學派觀點回應問題,并借助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情節改編的案例型多選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課后,布置《洞穴奇案》閱讀任務。講授誠實信用原則時,課前,通過學習通發布討論問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是如何具體化誠實信用原則的?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是如何闡釋原則內涵的?要求學生自行分組(5~6 人/組),選一題作答;課中,開展有主題討論,每組派1~2 位學生匯報分工情況、問題解決思路、獲得的基本結論等;課后,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修改后的匯報PPT。
專業認同指大學生基于專業認知,對所學專業價值、要求等方面的認可程度。專業認可度高往往意味著專業認同感強,學生在專業學習、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積極性也較高。只有學生具有專業認同感才可能基于情感體驗產生專業自豪感,這是其理解和踐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等職業精神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公務員法》等職業規范,增強服務國家衛生健康法治建設責任感、使命感的內在動力之所在。課程面向的是醫療產品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提升其專業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的關鍵在于提升專業認知水平。課堂授課時間有限,開發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必然之舉也是可行之舉。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授課前通過學習通發布與擬授課內容相關、有利于促進專業知識學習、提升專業認知水平的課程思政資源。該資源及目標主要為:(1)“法學導論”“法學方法論”等課程思政示范課慕課、微課鏈接,用以推進醫療產品管理專業法學類課程與法學專業相關課程的互動,突破學科、專業壁壘,實現跨學科、跨領域之間的同頻共振[4]。(2)云端論壇視頻資料,即對口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圍繞“醫療器械管理者的三大使命”“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合規路徑”等所作的學術報告,用以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了解行業動態、尋求發展機會等。(3)藥品、醫療器械監管規范宣貫會鏈接,用以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推進醫療產品高質量發展、守護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信心和決心。
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起點,應當著重處理好元素來源與體系化建構的問題。元素來源方面,《意見》《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為我們梳理了具有普適性的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元素、提供了法學類課程思政元素鏡鑒、明確了衛生健康法治建設目標和內容。教學團隊應當仔細研讀,選取與課程內容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立足課程內容對元素進行具體化,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對元素內涵的理解。體系化建構方面,應當處理好體系化與碎片化的問題。法學概論以思政元素為基礎構建了三級思政目標,未來應當繼續深挖思政元素,不斷完善目標體系。由于法學概論課程內容本身蘊含思政元素,諸多碎片化思政元素時常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開展教學反思,對元素進行結構化處理,將其納入體系化建構范圍。
要注重課程思政的融入程度、融入方式方法。融入程度方面,一方面,不是任何教學內容、環節都需要匹配思政資源,不應為了融入而生拉硬扯。法學概論是醫療產品管理專業法學模塊課程的先修課[5],應當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之中,將三者融為一體。另一方面,課程思政無法取代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應注意程度問題。例如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時可以拓展至“第六個堅持”,但不宜在課堂上展開闡釋每一個“堅持”。融入方式方法方面,可以根據思政目標、教學內容,組合應用不同教學方式方法。例如可以引入“翻轉+PBL”教學模式,前一課時組織學生閱讀案例、教材,觀看微課,開展小組討論;后一課時組織學生展示和分享學習成果,接受質疑、追問、評價[6]。較之于課前布置自學任務,課中集中式、任務式、分組式自學雖然影響課堂效率,但學習效果往往更佳,且能夠有效防止“搭便車”現象的發生。
在既有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上,可以進一步平衡評價方式、拓展評價周期。就平衡評價方式而言,應當把握好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之間的張力。學生測評往往采用定量評價方式,教師無法接收到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定性反饋;課程專門引入的問卷、訪談等方式,由于評價組織主體不具有第三方性,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往往不強。實際上,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可以有側重地選擇不同評價方式,例如同行、督導、專家可以側重于對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思想、行為特征進行深度揭示、定性評價。就拓展評價周期而言,可以引入中長期評價機制。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具有持續性、長期性等特征,即時性考查無法完全反映教育教學效果。未來,可以區分即時性評價和中長期評價,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偏好(監管類選題占比)、就業崗位偏好(法規類崗位占比)、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學生違反校紀校規、違法、犯罪情況等)等納入中長期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將教師教改類論文發表情況、教材課程思政建設情況、教學競賽獲獎情況等納入中長期課程思政建設能力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