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孫 琳,何 歡,林 茂
(1.遵義醫科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2.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基礎教學部,廣東 珠海 519041)
藥劑學作為我校藥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研究藥物制劑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應用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1],具有學習內容豐富、知識點繁雜、應用性和專業性較強的特點。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教師掌控課堂節奏,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的機會不多,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會減弱。隨著社會對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專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培養人才目標勢在必行[2-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中,分別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強調了注重德育,注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方式以及鼓勵和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4]。基于此,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基礎,基于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入課程思政,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本次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適當運用翻轉課堂、討論式、問題導向式教學設計,以期增強教學效果,實現培養高質量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目標。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通過課上聽課、課下復習及教師答疑來學習,學習形式單一,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容易感到枯燥,對于學習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來說易感到學習疲憊。另外,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認為藥劑學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在短時間內能夠應用其解決制劑生產實際問題還較為困難,缺乏理論與實際的聯系,較難舉一反三,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這也不利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如何建立理論與實踐聯系的橋梁、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與藥劑學的教學設計密不可分。另外,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不及時,無法做到及時的教學反思和改進,這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根據成果導向教學理念[5-6],首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對學生、就業單位、家長調研,共同參與培養方案的確定,即同時滿足各方對知識、技能、素質能力的培養需求,以此來確定培養方案。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并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及時反饋和持續改進,以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7]。鑒于此,藥劑學的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知識目標為系統掌握藥劑學基礎理論知識及各種常用劑型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應用等專業知識。能力目標為具備圍繞劑型和制劑技術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制劑方向的創新能力。素質目標為培育具有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藥學人才。因此,應根據課程目標,以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的,設計適當的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利用互聯網使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面授、討論融為一體的新型教學形式[8],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讓學習從課上延續到課下,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吸收和拓展[9]。通過提供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建立有趣的互動方式,豐富學習形式,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因此,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來設計教學模式。另外,教師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可隨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效果,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
藥劑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可分為3 個部分,即基本理論、基本劑型、新技術與新劑型,3 個部分的學習內容各具特點。對于基本理論的學習是為解釋劑型和給藥載體形成的原理打下基礎,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鞏固學習,以便能夠靈活運用原理,做到理論指導實踐。而基本劑型的學習內容是與制劑設計、制備、生產相關的內容,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在學習中需要提升學生對實驗結果預判的準確性,提高實驗設計的可行性,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對于新技術與新劑型的學習,更多的是在討論如何構建更好的給藥載體形式,以達到最小劑量起到最大治療作用的效果,盡可能地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再結合基本劑型理論,實現最終的開發與應用。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對制劑研發的熱情。
3.3.1 “基本理論”的教學設計方案 理論指導實踐的前提是對理論內容的充分理解,因此,藥劑學基本理論部分的教學形式設計為翻轉課堂,具體設計方案見圖1。班級學生應自由選擇分組,每3 人為一組,指派小組代表在課堂提出或回答問題。課前要求學生在線上超星學習通平臺學習教師錄制的視頻內容,小組討論并記錄不理解、有疑問或需進一步思考產生的各種問題,待課堂提問。課堂授課時,教師先總結學習要點,然后分配1學時的時間進行提問、回答的互動環節,包括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再利用剩余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做練習鞏固知識點,做到反復記憶,熟練掌握學習內容。課下,利用超星學習通的“留言板”發布思考題和討論話題,供學生繼續學習,由此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學習習慣。通過查看留言,教師也能參與其中,還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有利于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持續改進教學內容和設計。
圖1 “基本理論”的教學設計方案Figure 1 Teaching design for "basic theory"
3.3.2 “基本劑型”的教學設計方案 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是較好的選擇,具體設計方案見圖2。因此,“基本劑型”部分設計為討論式教學。課前布置與劑型設計相關的主題,要求查找某一藥物的市售劑型,分析各劑型的優、缺點,再結合章節內容,初步設計合理的處方和制備工藝。每次課上由兩個小組完成PPT 匯報,匯報順序已提前經各小組抽簽決定,即每兩個小組制作和匯報PPT 的內容是根據抽簽順序決定的。課上限時由小組指派學生完成匯報,其余小組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每次課1 學時的時間,完成匯報及討論。課下,同步在超星學習通“留言板”上發布該討論話題,以便師生可以繼續討論、學習未在課堂內得到充分討論的內容。在討論的過程中,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結合不同的章節內容,教師還會提供與生產制劑相關的GMP 虛擬實訓視頻資源,搭建理論與實際的橋梁,有助于知識的內化吸收。再通過發布課程思政討論話題,增強學生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在參與討論互動的同時,還可以梳理自己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形成做好藥、做良心藥的責任意識。課后,教師根據學生參與回答和討論的情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并在課后利用線上平臺提供學習資源,供學生學懂弄通。
圖2 “基本劑型”的教學設計方案Figure 2 Teaching design for "basic dosage forms"
3.3.3 “新技術與新劑型”的教學設計方案 科研思維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較好的啟發與引導,因此,“新技術與新劑型”部分設計為問題導向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具體設計方案見圖3。課前布置與章節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讓學生準備答案,同樣以小組為單位,課上分享與討論,課下同步發布討論主題,在超星學習通留言板中繼續討論。利用每次課1 學時的時間開展討論。上課的流程與基本劑型的流程類似,但該教學形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在逐步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提高收集、閱讀、整理文獻的能力,鍛煉自身的科研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畢業課題的設計與實施打下基礎。同時,在線上發布課程思政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具備不畏困難、永攀科研高峰的科研精神。課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利用線上平臺及時做出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科研思維。
圖3 “新技術與新劑型”的教學設計方案Figure 3 Teaching design plan for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dosage forms"
3.4.1 “基本理論”的教學實施以微粒分散體系為例 教師提前錄制本章節教學視頻,發布到超星學習通,設置為任務點。要求學生在課堂時間以前完成任務點的學習,并記錄學習疑問。課上,教師先總結學習要點,然后進入答疑互動環節。學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包括:(1)為什么隨著微粒的靠近,先產生絮凝現象,后面還會產生反絮凝現象?該現象能否用實驗數據表示?(2)微粒分散體系在藥劑學中的應用除混懸劑、乳劑以外還有哪些?(3)應用微粒分散體系理論設計制備的制劑,其中藥物在體內的轉運過程是怎樣的等。從提問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內容,對學習產生較高的興趣。有些問題可讓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但有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時,就要由教師回答,并做出適當的學習延伸,比如教師解答完后繼續提出問題:混懸劑的處方、工藝設計中,要考慮物理穩定性問題,請結合本章內容,談一談如何提高混懸劑的物理穩定性?利用微粒分散體系的特點,混懸劑可在哪些疾病的治療、診斷中發揮良好的作用等。答疑后,在超星學習通發布隨堂測試,學生作答完畢,及時統計答題情況,分析錯題并及時糾正。最后,教師還會再次強調學習的重、難點內容,讓學生對章節內容的學習有更完整、更清晰的認識。另外,在課后的教學反思中,教師總結學生易錯的知識點,再結合學生提出的疑問,可補充相關知識點講解的微課視頻或是視頻資源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教學設計的持續改進。
3.4.2 “基本劑型”的教學實施以混懸劑為例 課前布置討論主題:請查找布洛芬的市售劑型有哪些?各劑型的優、缺點分別是什么?請設計布洛芬混懸劑的處方和制備工藝,談一下布洛芬混懸劑的臨床應用有哪些?提高混懸劑穩定性的措施有哪些?課上,教師利用1 學時的時間先講解混懸劑的重、難點內容。剩余的1 學時,分別請兩個小組指派學生匯報已整理的討論內容,其余小組學生提問,該小組負責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不出時給予提示、補充或做出完整的解答。學生在匯報時,能參考教材和文獻做出適當總結,對具體問題可進行具體分析,能找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匯報出現疏漏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或補充。課下,教師還在超星學習通提供口服液體制劑的GMP 實訓視頻鏈接,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制劑生產流程,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且注重GMP 的相關管理規定。同時發布課程思政討論話題,引用“齊二藥”假藥案,請學生討論案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假藥的危害有哪些,作為藥學專業的學生應如何踐行藥學的社會任務,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另外,在線上學習平臺中,教師還可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互動情況,對回答不完整的思考題,及時補充答案,再通過查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繼續發布討論主題,不斷激發其學習熱情。
3.4.3 “新劑型與新技術”的教學實施以脂質體為例 課前布置問題“清單”:(1)脂質體作為給藥載體,可包載哪些性質的藥物?(2)脂質體的特點有哪些?(3)市售的脂質體制劑有哪些?(4)你認為哪些藥物適合制成脂質體制劑,為什么?(5)脂質體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6)脂質體制劑的質量評價指標必須包括哪些?應如何控制其質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答案,教師需提前一周發布問題“清單”。課上,教師先講解脂質體的重、難點內容,然后進入討論互動環節,教師在下課前10 分鐘進行總結。課下,同步在超星學習通發布該討論話題,如“請以紫杉醇脂質體的制備為題,設計試驗方案”,讓未能參與討論的學生能繼續討論。課后,教師查看學生的討論情況,及時引導,讓學生逐步建立科研思維,再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提供相應的學習幫助。另外,發布課程思政討論話題,請學生簡述藥物研發的意義。從留言中可看出學生會想到從藥學專業的社會任務和學科使命為切入點來闡述藥物研發的意義,同時還有學生談到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作為藥學專業的學生,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藥學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上述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形成性評價的設置尤為關鍵。因此,必須改變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形成性評價的類型和比重。鑒于此,設置藥劑學總評成績為形成性評價和期末考試成績各占50%。而形成性評價又分為考勤10%,課堂互動50%,隨堂測驗成績20%,完成學習視頻任務點10%,參與思政討論10%。而課堂互動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完成小組PPT 匯報任務,占課堂互動的50%,另一部分是互動環節的提問、回答,按每次最高10分記錄,占課堂互動的50%。
為評價本次教學效果以及了解學生對藥劑學理論課教學設計的接受程度,對2020 級藥學專業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發出103 份,收回103 份,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2020 級藥學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n(%)]Table 1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y of Grade 2020[n(%)]
結果表明,學生對藥劑學理論課教學設計的認可度非常高,完全接受該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和整理文獻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調與合作能力、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方面的自我評價較高,說明學生能夠主動完成教師提出的各項教學任務,學習目標達成度較好,對學習效果充分認可。另外,在評價創新意識和運用理論指導實踐能力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較好的培養和鍛煉,而且很多學生準備申報或已參加學校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對科研活動表現出熱情與渴望,說明學生在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創新意識也有所增強。
本次教學改革遵循以成果導向為教學理念,以成果導向反向設計課程目標,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勢,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及時做出教學反思,做到持續改進,讓教學反思和教學設計與實施形成良好的閉環。另外,還構建了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從教學效果來看,新的教學模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不僅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自己學習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教學改革仍需不斷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