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町


摘要: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引導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關系到校園的穩定和師生的福祉,還對社會輿論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介條件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具有快速擴散、引發規模廣泛、信息碎片化、觀點多元化等。針對這些特征,高校應建立一套有效的網絡輿情傳播周期管理機制。同時,為了有效應對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高校應采取一系列輿情引導管理策略,更好地應對網絡輿情,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引言
由于新媒體的普及和信息傳播的快速性,高校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其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會快速產生一系列的網絡輿論。如何有效地引導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關乎高校的聲譽和形象,更直接影響到校園內部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研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傳播特點和應對策略,因此,本項目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有很大的價值。本文以大學突發事件為背景,對網絡輿情演化規律進行了研究,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幫助高校有效化解危機,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的意義
(一)現階段處置網絡輿情的理念及舉措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輿論和傳播的重要渠道,而各類新興媒介又是其中的重要節點。而在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手機媒體,方便、快速地將各種各樣的信息發布出去,而社會上的熱門話題,輿論的傳播與發展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各種各樣的信息互動的互聯網平臺,將信息的傳播過程極度地簡單化,它的碎片化的信息表達方式和快餐式的上下文氣氛,在互聯網上,當互聯網用戶的閱讀興趣被激起時,如果不能同時發布官方的主流正面新聞,各種信息很容易就會被扭曲,從而導致群體的認知發生扭曲,從而加劇公眾的極化效果[1]。手機社交媒體不但加速了社會問題輿論的擴散速度,而且對其進行了強化、放大與突出。
(二)高校是意識形態宣傳工作的陣地
大學并不是完全封閉的象牙塔,大部分的新一代的大學生都對各種各樣的新媒介非常感興趣,他們看微信和微博的時間比看電視和報紙的時間要多得多,傳統的、機械的說教方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地教育。在發生事故后,新的網絡媒體和輿論領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2]。但是,以意見領袖為代表的社會輿情,特別是所謂的互聯網基層民意,在某些時候,呈現出了相當復雜的情況,在網絡上的表述未必就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并且,精英社會團體很難與基層社會階層和團體進行真正的交流和溝通,因此,出現一種典型的民意分化,在這一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取向、政治訴求、利益驅動、個人作秀等多種社會復雜因素。因此,在網絡上,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準確觀點較少,大部分觀點存在偏見性,并且由于人們的獵奇心理,導致網絡上的謊言和謠言更容易積累和傳播,這就要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人員進行更深層次的篩選和判斷,從而正確地引導大學生。
自媒體中的“歪風”“媚俗”等現象,應該引起政府部門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人員的高度警惕。自媒體“1.0”是指“草根”的興起,“網絡文學”成了各大媒體的熱門詞匯:“自媒體2.0”是以“丑”為核心的“個性化啟蒙”,其特征是對既有文化傳統的顛覆,是作家在自媒體平臺上自娛自樂、自編自導。該現象導致網絡上的“低俗”文化泛濫,并且衍生出不良文化品位與取向,這些內容更值得政府部門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人員警惕[3]。
自媒體3.0的關鍵詞就是明星效應的發酵,網絡大 V的狂熱,主要體現在對微博的話語權的爭奪。例如,“7·23”溫州高鐵事件之后,微博上就涌現出了大量的假消息和謠言,導致部分網絡用戶喪失理智和判斷力,并引發對社會的強烈不滿。由此可以看出,網絡媒體的創作與發布團體與平臺自我凈化,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自媒體4.0”是一個 IP時代,在這個時代,自媒體的商業化已經全面展開。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社交媒體的經營內涵也在不斷地變得更加廣泛,而這個圈子的逐漸成熟,也就意味著它的自律組織與自律機制的建立,將會更加漫長。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特點
當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學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話題的廣泛性
按照引發因素的不同,互聯網輿論可以分為內源輿論和外源性輿論兩類。內生性突發事件輿論是指社會對學生人身安全和學校管理等方面所持的觀點或看法。外部性突發事件輿論是指社會公眾就諸如自然災害等所發表的觀點或看法[4]。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大學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進行了分類,見表1。
(二)內容的情緒性和主觀性
網絡用戶的素質與認知水平不同,導致其對突發事件的態度與觀點呈現出主觀與情感色彩。由于其具有主觀情感性,極易造成網絡輿情“失焦”,形成“群聚效應”。
(三)內容形式多樣性
目前,網絡輿情呈現出文本、聲音、表情包和視頻等多種形態,這給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傳播周期
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的演變歷程,通常包括5個階段:潛伏期、觸發期、擴散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見表2。在潛伏期,網絡輿情處于萌芽狀態,相關信息和觀點在少數群體中傳播。這一階段不易察覺,信息較為分散,關注度較低。高校應提高對潛在輿情的敏感度,及時發現和引導。觸發期是事件突然發生,相關信息迅速擴散并引起廣泛關注。此時,輿情迅速升溫,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上升,各種觀點和情緒在網絡上交織。高校應迅速反應,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控制輿情擴散,避免謠言和恐慌情緒的傳播。進入擴散期,事件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網絡輿情持續發酵。輿論觀點多元,信息交互頻繁,社會關注度達到高峰。高校應加強與政府、媒體和其他相關方的溝通協作,共同應對輿情挑戰,同時強化輿論引導,化解負面聲音,維護校園穩定。成熟期是事件進入解決階段,輿情逐漸穩定。輿論主導觀點明確,信息傳播有序,社會關注度有所下降。高校應持續關注輿情動向,及時調整策略,確保輿情引導工作的有效性。衰退期是事件解決后,輿情逐漸淡出公眾視野。輿論關注度降低,信息量減少,影響逐漸消失。高校應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輿情應對機制,提高應對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過對網絡輿情傳播周期的深入理解,高??梢愿玫貞獙ν话l事件中的輿情挑戰。建立健全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作、營造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等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應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
四、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公共輿論引導與管理對策
(一)建立預警機制,做好網絡監管工作
雖然很多突發事件都是難以預料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學校內部的矛盾積累,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從而引發了學校的危機?,F在的大學生們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遇到了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就會在網絡上進行宣泄。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力度,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充分利用新浪“輿情通”等商業輿情平臺的輿情監測、預測、追蹤等方式,綜合收集新媒體平臺上與社會、學校有關的最新、最熱的新聞,把握好輿情走向,發掘并收集同學們普遍關注的敏感熱點,對大學生們的思想動向進行了分析,以應對不利的輿情動向,從而避免了矛盾的進一步升級。學??梢猿闪⒁粋€輿論監測機構,網站、微博、論壇等網站都將由網絡監督員定期巡查,緊緊掌握輿論主導權。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輿情預警系統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地應用。高校應加大財力和技術投入,自行研制或購買在線輿情監控系統與軟件,構建實時輿情監測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收集、整理、分析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并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評價,將網絡輿情控制在初始階段。
(二)掌握輿論主導權,積極發聲
1.及時介入,做好輿論指向
在應對網絡輿論中,迅速作出反應和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媒體對于公眾的反應,有“黃金4小時”的說法,現在卻要縮短到1小時。在新媒體的世界里,一旦有什么事情發生,都會在網上第一時間傳播開來,逐漸成為一個小型的輿情中心。學校盡早介入,才能更好地控制住局面,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突發事情發生的時候,消息還不夠全面,各種猜測層出不窮,這就是流言出現的原因。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的“議程設定”理論指出,大眾傳播無法確定公眾對某個事件或觀點的特定觀點,但是,它可以通過提供資訊和組織有關話題,有效地指導公眾將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問題和觀點上,并安排好他們的討論重點。大學在應對突發性事件時,要注意“首發效應”,設置議題,利用多種傳播手段,以最快速度讓“主流聲音”走進公眾的視野,并對輿情的發展方向進行掌控。
此外,在應對網絡輿論時,應充分考慮“前10效應”的影響。“前10效應”是指互聯網上某一條新聞或者一種社會現象,排在最前面的十個人的觀點和評論,影響著隨后幾十個乃至幾百個人的看法,因此,互聯網上的輿情就是這樣產生的。學校要積極選拔和培養有思想有魄力的優秀學生干部,作為“意見領袖”,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團結一致,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網上輿論走向,建構優勢意見。
2.公布事實,勇于承擔責任
英國危機公共關系專家里杰斯特提出了“3T”[5],還指出在緊急情況下,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大學作為一個公益性的社會組織,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公眾具有知情權,并負有及時披露事實的責任。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可以降低人們的疑慮,避免公共輿論存在偏見性。一般情況下,在一段時間里,要想找出事故的起因是非常困難的。為此,校方應本著“速報,慎報,重報”的原則,全面地闡述突發事件,并對事態的發展進行動態通報,讓廣大群眾了解情況。
著名的危機公關專家游昌喬先生,提出了“關鍵點危機公關 SS原則”。學校是學生在學校的監護人,對學校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都要負責,因此,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學校應該勇于擔當,唯有如此,方能獲得社會的理解。同時,在利用新媒介進行網絡輿論引導的同時,一定要使用親切的語言,用網絡語言和網友們進行平等的交流,避免使用官話和套話,避免引起網友們的不滿,從而產生消極的效果。
(三)整合資源搭建多功能的信息發布平臺
1.加強高校政務信息發布平臺
高校校園網是高等學校向社會提供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最權威的傳播渠道。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學生們就會愿意通過官方的網站來了解情況,而不是盲目地相信謠言。這就需要各高校加強自身的網上采編能力,加強管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移動客戶端(“兩微一端”)為網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途徑和輿論引導平臺。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開設了“兩微一端”,應加強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網絡平臺的互動,形成一個大的信息共享模式。借助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海量的微博信息以及更高層次的客戶端權威聲音,強化“兩微一端”在處理輿情過程中的作用,使其能適時地發出積極的聲音,匯聚正能量,為突發事件營造一個良好的在線輿論氛圍,并將網民引導到正確的輿論軌道上。
2.整合學校二級學院媒體平臺
鏈接校內和二級學院的傳媒,整合現有資源,形成以官方發布為主要內容,以其他方式輔助的多渠道推廣。不僅僅是官微、微信,就連各個高校,也紛紛開通了微博、微信,雖然粉絲數量不多,但是作為一個很好的消息來源,學校的老師們都很關心,在應對突發事件的時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二級學院的媒體平臺必須要注冊,明確各個平臺的負責人和主編,遇到緊急情況,要有一個統一的意見,將消息在各個平臺上快速傳播開來。
微信群和QQ群是學生和老師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處理突發事件時,應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要通過校園網、QQ群等形式,加強與大學生的聯系,及時掌握大學生的輿情趨勢。
3.根據媒體特點,動態進行報道
在新媒體環境下,要針對不同媒介的特性,合理地選擇合適的媒介呈現方式與時機。在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中,第一要把握好新聞發布的時機,充分利用互聯網媒體的優勢,爭取占領“兩微一端”這一輿論高地,網站要堅持“重報事實,慎報原由”的原則,及時公布事實,視情而動,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教師和學生對真相的渴求。充分發揮網上媒介平臺的強大互動作用,增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和互動,對學生和老師的問題進行主動的回答,縮短他們的心理距離,讓他們的信息變得更透明,在輿論宣傳中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防止謠言的蔓延。
(四)更新理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具有較強理論素養、較強業務素質的新聞傳播隊伍,是高校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介環境下,高校對外宣傳團隊要“玩轉”傳統和新媒體。不同的媒體在內容需求、傳播方式、出版方法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宣傳隊伍真正理解、弄通新老媒體,特別是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要根據新老媒介的特性,編寫好自己的新聞發言稿,讓公眾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為此,應定期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并邀請專家來做講座,提高宣傳隊伍的綜合專業能力。
除了專業的推廣隊伍外,同學們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是對新媒體的應用,更是得天獨厚。在處理突發事件的時候,評論員團隊可以作為一個意見領袖,一起參與到輿情信息的分享和引導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通過舉辦專題講座、舉辦論壇等方式,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應變能力,增強師生的主人翁意識與集體榮譽感。為此,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要主動出擊,充分發揮宣傳陣地的主導作用,為學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結語
新媒介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是十分關鍵的。高校應積極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作,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環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繼續深化研究,不斷完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為高校的安全穩定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2023年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研究》(項目編號:23WSK047YB)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邢青,張璐杰.基于高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周期的引導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03): 42-44.
[2]張綺鈺,梁美貞,范依丁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6): 287-288.
[3]楊侖.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干預措施及引導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2,(14):173-175.
[4]鄭樂.碎片化傳播視閾下重大突發事件中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及治理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28):26-27.
[5]余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以西京學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0): 114-116.
(作者單位:溫州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