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鳳 武瑤 朱伊鑫
摘要:智媒體是智能智慧媒體和智庫媒體的統稱。智媒時代的來臨,優化了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流程,形成了新的媒體生態系統,也使得媒介素養成為當代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思政隊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責任人。在智媒時代,提高高校思政隊伍的媒介素養極具必要性。本文特以智媒體發展為背景,闡述了提高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的必要性,探討了提升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的策略,以期能對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提升有所作用。
關鍵詞:智媒體;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
引言
智媒體是依托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技術而形成的,由人工智能參與的智慧媒體形態。至于媒介素養,美國媒介素養中心這樣定義:面對媒介和媒介信息時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思辨能力的正確選擇和綜合反應。高校思政隊伍肩負著維護校園和諧穩定、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1]。在智媒時代,高校思政隊伍需要正視提高媒介素養的必要性,順應時代潮流,探索新的智媒思政教育和工作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一、提高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的必要性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高校思政隊伍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深受新媒體影響,許多人的認知、評判標準、思考方式、媒介態度都帶有網絡虛擬性,在媒介素養、思想認識、道德觀念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對信息甄別的能力不高,道德意識薄弱,一些人在信息接受、制造和傳播過程中,雖然表現活躍,但是無法避免地會出現有悖于社會公德、缺少媒介素養的行為。如在輿論焦點事件中,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隱私等行為。學生道德意識和媒介素養低的表現,直接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難度。
在智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要想取得實效性,需要思政隊伍根據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利用好智媒體資源,創新、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內容,拓寬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徑,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2]。做好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提高高校思政隊伍的媒介素養,因此,在智媒時代,高校思政隊伍要將媒介素養當做必備素養,與時俱進,學習智媒體技術,提高信息篩選、判斷、整合和過濾能力,堅守思政隊伍的責任意識,把握思想政治導向關。
(二)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各高校對思政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長期以來,有些高校的思政工作大多局限于教室里,停留在理論灌輸層面,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能夠觸及學生內心。智媒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局限,為高校思政隊伍創新工作方式,利用智媒體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提供了機遇、陣地和載體。
若要想借助智媒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生機與活力,就需要思政隊伍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有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和各種形式的智能智慧媒體做正確判斷的能力,并將智媒體巧妙應用到思政教育中去。當前有的高校雖然為了思政教育發展創新,有的高校經常會用微信、QQ收取材料,在智媒平臺下發視頻、圖文信息,開展思想政治日常教育和管理,但是,智媒體的應用局限于信息傳遞、反饋和日常管理,還沒有全面應用到學生交流互動中[3]。所以,利用智媒體創新思政教育方式,以打破思政工作的局限,提高高校思政隊伍的媒介素養,構建思政工作新格局,勢在必行。
(三)思政隊伍可持續發展需要
在智媒體時代,高校思政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介應用能力,開展思政工作,進行思政教育。根據觀察發現,有的教師對媒介素養的認識較少,媒介素養較低。其表現有媒介素養理論知識欠缺,信息思辨能力不高,創造意識不足,對智媒體的認識僅限于智媒常規操作和使用,不知道如何用智媒體創新思政教育模式。
導致有些思政人員的媒介素養較低的原因較多,其中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政隊伍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具有滯后性,智媒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不完善,一些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智媒理論和技術,只是被動接受陣地轉移。提高高校思政隊伍的媒介素養,需要重視智媒知識教學,開展智媒體技術培訓和實踐,這些對于高校思政隊伍可持續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進而以媒介素養教育為基礎,帶動思政工作方式創新,使思政隊伍在實踐中有運用智媒體因勢利導、補偏救弊的能力。
二、提升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的策略
(一)強化媒介功能認知,提高媒介素養意識
美國著名傳媒專家馬克·柯丁頓(Mark Coddington)在其著作《新聞聚合:二手知識與新聞權威性的侵蝕》中寫到:在聚合新聞的生產過程、價值以及在社會角色演變中,公眾只有提高媒介素養,明白媒體如何傳輸信息、運作信息、架構顯示,才能正確選擇媒介信息員,建設性地使用媒介,避免在“邊緣和真空地帶生存”的命運。提升高校思政隊伍的媒介素養,是新媒體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更多的也在于提高他們自身的媒介素養意識,激發其自覺性。同時,高校需要重視信息傳播、社會監督、文化傳承,借助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社團、研討、學校官微、抖音等各種媒介、渠道、形式宣傳智媒體的特點、基本功能,使思政隊伍充分認識智媒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全球化時代以智媒體為代表的媒介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在日常工作中,引導思政輔導員樹立學習意識和發展意識,強化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其認識到提高媒介素養的必要性,同時要求他們通過自我調整、提高媒介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思政工作專業化、科學化發展助力賦能。
(二)普及智媒知識,搭建媒介素養學習平臺
掌握智媒知識,提高理論水平,是掌握先進的智媒技能、提升智媒媒介素養的基礎。現在,許多思政工作者已意識到了提高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壓力大、任務重,有的無法專門抽出時間學習媒介知識,鍛煉和檢驗媒介應用技能。學校是高校教職工發展的大本營,在智媒時代,高校要樹立全局教育觀,從思想上正視媒介素養教育對于自身發展、思政工作實效的重要性,普及媒介知識,搭建學習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高校思政隊伍逐漸掌握豐厚的理論,熟練掌握先進技能,為高校思政隊伍成員自我提升注入動力,深挖他們成為主動、成熟、理性媒介使用者的潛能,幫助他們成為現代化、專家化的思政精英。
針對高校思政隊伍普及智媒知識,提供媒介素養培養服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1.構建高校思政隊伍媒介素養提升長效機制,開發媒介素養教育資源,通過學習讓思政隊伍全面掌握智媒體技術和知識,提高自身媒介素養。2.舉辦智媒知識培訓班,邀請業內傳媒專家和學者來校授課,系統講述智媒技術的前沿發展、應用和實踐案例,使老師們了解、熟悉智媒體的特點和應用。3.依托高校信息部門,利用新媒介尤其是智媒體創新學習方式,搭建媒介素養學習平臺,為思政輔導員學習媒介知識、共享學習資源、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有力支持。
(三)提供實踐機會,理論與實踐鍛煉同進行
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關注的是理論知識講授、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引領,缺乏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和智媒體的應用,這是導致高校思政工作效率不高、質量不佳的主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發展技能、提升素養的主要路徑。時代發展要求高校思政隊伍積極創新網絡思政新形式,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上,通過各種媒介、渠道和方式,傳播正能量、優質信息,借助學生喜愛的智媒體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雙方的信任,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高校思政隊伍實踐與媒介素養的提升一樣,都離不開大環境的營造,離不開高校的支持和引領。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為思政隊伍創造、提供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利用智媒體強化思政教育的效能。
為高校思政隊伍提供機會,讓其進行實踐鍛煉的方法非常多。主要方法有開設媒介素養課程,吸引思政輔導員參與到教學建設和管理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媒體信息分析與評價方法中,與學生一起學習智媒知識,提升媒介素養;引入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智媒平臺和 AI 智媒體技術,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陣地和智媒體平臺,借助這些平臺發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線上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學習、研學活動,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動態,并就學生關心的問題做出反饋和回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增加實踐教學在各科教學中的比重,由思政隊伍帶領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研學活動,如參加地方融媒體創作比賽、利用融媒體進行公益宣傳等,以提高思政隊伍的實踐能力和媒介素養水平。
(四)凈化媒介環境,鼓勵和支持實踐和創新
關于媒介素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學者李維斯(F.R.Leavis)和丹尼斯.湯普森(Deny Thompson)從保持民族文化傳統、語言、精神的視角出發,將“甄辨與抵制”歸結為媒介素養培養的目的,即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甄辨信息,抵制錯誤的影響和腐蝕。隨著媒介發展,國內學者張志安、沈國麟認為:使用媒介為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才是媒介素養的更高層次。鑒于此,在智媒時代,高校思政隊伍在媒介素養學習中,不能只滿足于對媒介的認知、評判和媒介信息解構,還要重視媒介應用和創新。促使思政隊伍有積極主動選擇、甄別信息的能力,能從“靜觀”實現“變通”,能在媒介議程設置、大眾傳播中發揮正能量和影響力[4]。
面對高等教育如火如荼發展的情形,高校應加強對媒介環境的監管和管理,凈化媒介環境,防止不良信息大范圍傳播,禁止網絡不法行為高頻發生,鼓勵和支持高校思政隊伍進行媒介實踐和創新。如制定制度、提供資金、采取獎勵措施等鼓勵和支持高校教職工參與智媒體實踐和創新。還應根據高校發展需要和大眾傳媒特征,整合企業、機關和高校資源,以智媒體技術、傳播規律、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為重點,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培訓以及智媒體宣傳活動,以提高高校思政隊伍的智媒體素養和綜合能力,為高校教育工作加油助力。
(五)創新工作方式,養成好的媒介使用習慣
智媒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受眾的行為習慣以及全媒體生態都發生了改變。傳統的思政工作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期望和思政工作需求。高校應加強智媒體的應用,針對思政教育開發智能思政信息載體,打造媒體矩陣,使智媒體成為思政教育符號敘事的主要方式,吸引全員參與到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體建設中,積極探索智能媒體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拓寬思政教育路徑,使媒介素養最終落實到媒介實踐、日常思政工作中。
如在思政工作中,高校思政隊伍要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視角,開發并提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庫,服務中心大局,構建立體宣傳矩陣,消除教務、學工、后勤等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發揮正面引導作用。關注學生賬號,利用智媒體對學生群體“畫像”,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學生討論等活動,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和偏好,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智媒體使用需求、行為軌跡、個性偏好、心理狀態、網絡安全、倫理失范情況,基于調查研究調整思政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向[5]。然后,依托高校智媒平臺建設,注冊、建立智媒體平臺,構建人機協同工作機制,如在短視頻平臺上注冊賬號,分享教育資源、信息,了解學生興趣,利用人工智能與學生交流互動。此外,將智媒應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智媒體在思政教育前期方案設計、過程動態調控,以及評估、反饋中的作用,利用智媒體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力與覆蓋面。如結合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利用視頻宣傳主流價值觀,打造校園意見領袖,使主流意識形態更有時代色彩和表現力。同時使用抖音、微視頻等進行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后臺與網絡平臺相鏈接,促使思政教育傳播半徑最大化。
結語
綜上所述,在智媒體時代,因為智媒體發展而帶來的媒介信息龐雜、思想和價值觀多元化等社會現象層出不窮,這些都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也要求高校思政隊伍將媒介素養提升視為職業需求和時代使命。因此,高校思政隊伍要提高政治站位和媒介素養,密切關注高校智媒、新媒體輿論態勢,了解智媒體的特征,學習智媒體操作技能,提高媒介素養,使智媒在思政教育、教學服務、人才培養中得到合理應用并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可欣.融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的挑戰及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 2023(06):75-77.
[2]張思琪.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創新研究[J].教師,2022(12): 3-5.
[3]張寶君,孫志林.智能時代高校思政隊伍“微”能力提升模式[J].江蘇高教,2021(03):76-80.
[4]趙曉露,馮魁.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思政育人路徑研究[J].大學,2020 (15):127-128.
[5]代青茹.在新媒體背景之下高校思政工作路徑分析[J].才智,2019(30): 236.
(作者單位:1.廣東白云學院 2.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