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晴
(集美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了解傳統的文化歷史這些能夠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非遺文化,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傳統的非遺文化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不僅豐富現代服裝設計的元素和來源,還可以賦予服裝設計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傳承價值。宋代緙絲工藝作為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經典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精美的刺繡圖案,在中國織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緙絲工藝在圖案、配色、織造技藝上都有鮮明的特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1]。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技術的進步和消費習慣的變化,使得蘇州緙絲同其他非遺傳統文化工藝一樣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法對緙絲的歷史溯源和工藝技術進行解析,試圖通過從宋代緙絲的色彩、圖案以及文化內涵角度分析宋代緙絲工藝的文化特征,深入研究其傳統的意義和精神文化內涵。并運用案例研究法將現有的緙絲非遺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案例進行分析,探索如何運用將宋代緙絲創造出具有中國傳統的服裝設計作品,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思考。
緙絲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它的鼎盛時期是在宋代。自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品,被視為中國傳統絲織品中的精華。緙絲,又稱“刻絲”。因其彩緯間換梭產生的“縫隙”像刀刻過的一樣而得名。因緙絲工藝極為復雜、藝術感染力強、而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被譽為紡織品中的至寶。通過傳世的實物,我們可以見證緙絲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的藝術價值。緙絲仿妝花面料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中的珍品,在紡織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源遠流長,以其獨特的紋樣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而備受贊譽,成為一種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特殊面料。在緙絲仿妝花面料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
緙織是一種典型的以緯線顯花的織造技術,是紡織文明早期實現復雜織物圖案最有效且可行的方式之一。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制作最盛”,當時緙絲技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并通過絲綢之路走出國門。緙絲的原材料主要來自蠶絲,其織造技法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制成平紋織物。這項技藝十分繁復且獨特,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在制作過程中,織造者以生絲作為經線,熟絲為緯線,首先在經線上勾畫設計好的圖案紋樣。然后,根據紋樣輪廓和色彩,使用不同大小的撥子等工具。通過平緙、長短戧、木梳戧、環緙、繞、勾邊線等多種技法,將多彩的緯絲分段緙織,與經線相交,形成通經斷緯的效果[2],如圖1所示。

圖1 宋·朱克柔《蓮塘乳鴨圖》
最終制成的織物表面呈現出彩色的緯紋和單色的地緯,正反兩面的花紋和色彩相一致。由于局部回緯織制,緯絲并未貫穿整個幅面,使得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小空或斷痕。這種獨特的效果使緙絲被稱為“絲綢上的雕刻”,在觀之時如同雕鏤的藝術品[3]。
宋代天然染料染成的緙絲色彩體系審美傾向于清麗優雅。在宋代理學尚真無為的美學思想影響下,宋代緙絲的色彩更加自然清新和寫實。無論是植物用色或是礦物用色都表現出嚴謹、求真的創作態度[4]。
緙絲具有獨特的織造方式,其緯線顯花特性使得緙織的過程中使用各種顏色的緯線將經線包住。緙絲織物的色彩完全依靠緯線的顏色來表現,而緙絲的圖案也通過色彩來展現。這些彩色緯絲的運用使得緙絲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和變化,增添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視覺效果。通過對歷代保留下來的緙絲作品進行色彩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朝代的緙絲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色彩特征。緙絲作品的色彩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當下的流行和審美趨勢相結合,色相環中主要集中在藍色、綠色、紫色區域,表現出一份幽深冷靜的意境[5]。
宋代緙絲工藝在圖案題材上非常多變且細膩,能夠靈活地緙織各種繪畫圖案。無論是簡潔的幾何圖案、豐富多彩的植物花卉,還是意境深遠的傳統水墨,動態豐富的人物形象,都可以通過緙絲工藝進行制作,展現出良好的裝飾性與適應性。
不同時代的緙絲產品有著不同的風格,緙絲的圖案題材非常豐富,宋代緙絲圖案主要包括植物紋樣,幾何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和文字紋樣等,花鳥元素多用于裝飾,人物元素多用于宗教、文字元素則以“福”“祿”“壽”“囍”等祝賀文字為主。如牡丹、梅花、菊花、荷花等,這些花卉圖案常以細膩的線條勾勒出花瓣、葉子和枝干的形態,展現出自然清新的美感。如鳥、魚、龍等。這些動物圖案常以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動物的形態,寓意吉祥和祥瑞。如圖2所示的是動物紋和植物紋樣圖案《金地緙絲鸞鵲紋》,圖案包括奔鹿、鳳翔、奇獸和不同植物紋相互組合等,紋樣圖案的用色及其明暗關系十分精細,層次豐富,運用細膩寫實的裝飾手法,表現出很強的畫面立體感和層次感。

圖2 金地緙絲鸞鵲紋(圖片來源:知乎)
宋代緙絲作為中國藝術史上最具時代特色的絲綢工藝品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精細的圖案而聞名,體現了當時社會對細節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崇尚,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在傳承的過程中,宋代緙絲既保留了原生的魅力,又通過文化交流和思想的進步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特色。
宋代緙絲作品常常使用各種文化符號,包含吉祥、消災、祝福等寓意。花卉、動物、神話傳說等,以及與宗教、道德、哲學等相關的圖案敘述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這些符號的運用使得緙絲作品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故事。它們不僅僅是美麗的裝飾品,更是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通過不斷傳承和創新,宋代緙絲工藝品在現代依然保持著活力。它們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產,更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緙絲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為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文化魅力。
王氏緙絲第六代傳人王建江和海派旗袍設計師苗海燕合作設計的“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級定制禮服,呈現出來豐富的當代東方時尚之美。設計師將宋代王希孟筆下的《千里江山圖》運用緙絲工藝創新運用,表現了煙波浩淼,萬頃碧波,傾倒無數文人墨客的青綠山水的圖案。如圖3所示禮服禮服上半身采用緙絲制作,古絹為底色云氣山水,樹木流水展現天高水遠,宜煙宜雨的氣勢。

圖3 “千里江山·翠履霓裳”高級定制禮服
蓋婭傳說從中國傳統非遺緙絲文化中獲取靈感和創意,不僅全情詮釋了緙絲、等諸多東方非遺工藝,更是關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時裝表達,用時尚語言說出遠古的故事。輕盈漸變淡雅紫色,一絲神秘和夢幻的瑰麗氣息纏繞開來,緙絲和蘇繡的運用,將中國風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如圖4所示的是蓋婭傳說運用緙絲工藝與現代生活美學相碰撞后呈現出的服裝設計作品,運用經典的中式服裝廓形,色彩采用黑白漸變的水墨效果,通過將傳統竹子圖案運用緙絲工藝再設計制作,運用層層相疊的裙擺和激發出新的中國美學樣式。

圖4 蓋婭傳說服裝設計作品
LIQINGWEI 23春夏季發布會主題“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東西方藝術在這里交融綻放,迸發出品牌這一季度的深刻詮釋。如圖5所示,在面料選擇上,LIQINGWEI主要采用了典型的東方絲綢,如非遺緙絲、宋錦、香云紗以及重磅真絲等原料。輔助材料方面,LIQINGWEI選用了植物染料棉和蕾絲。通過采用緙絲等傳統工藝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完美結合。此外,LIQINGWEI還將代表西方貴族階級的蕾絲和“珍珠時代”的文化融入了設計中。通過將蕾絲與中式傳統緙絲工藝巧妙結合,展現了絲綢的獨特魅力和多樣美感。

圖5 LIQINGWEI服裝設計作品

圖6 竹之韻系列服裝設計作品
宋代緙絲作為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啟發,結合以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造出獨屬于現代化的新中式設計風格。而緙絲面料在服裝設計中營造的獨特的氛圍和時尚感,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為服裝設計帶來了一種獨特的古典與現代的融合[7]。
本系列作品圖案上采用宋代緙絲上經典的竹子紋樣,通過提取,簡化,再次設計等方式,運用緙絲工藝結合創新設計于服裝之上,以此突出新中式設計手法。竹子歷寒冬而枝葉不凋,故歲寒三友,竹居其一。竹子有著堅韌不拔的品質,也有著節節高升的美好盼望,是高雅、是氣節。竹,與“祝”同音,又有吉祥祝福的寓意。服裝設計作品的表現形式提取中式傳統水墨畫中的暈染效果,以逐漸遞進的分區色塊表現其色彩上的層次,細節中加入層次豐富的竹子紋樣,結合透明的紗面料與細膩的緙絲面料來表現服裝的層次感。服裝作品的廓形來源于中國傳統旗袍樣式,在裙擺和衣袖的部分增加波浪的層析,簡約而不簡單。
宋代緙絲作為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與文化內涵價值。不僅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和技巧,更為他們開拓了創作的思路和空間,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研究通過研究緙絲工藝的歷史溯源和工藝技術進行解析,試圖通過從宋代緙絲的色彩、圖案以及文化內涵角度分析宋代緙絲工藝的文化特征,深入研究其傳統的意義和精神文化內涵。并將現有的緙絲非遺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案例進行分析,探索如何運用將宋代緙絲創造出具有中國傳統的服裝設計作品,為現代服裝的設計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緙絲可以更好的運用在現代女裝設計中來。同時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服裝設計,為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多的路徑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