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少榮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鳳凰裝是畬族女裝最為典型的一種服飾形制,一般是畬族女子結婚和重要節慶日的穿著。整套鳳凰裝包括鳳凰冠、上衣、攔腰、褲裝、腰帶、綁腿、鞋及各種銀飾。鳳凰裝的色彩設計、紋樣寓意、工藝制作都是畬族文化的重要體現。近現代以來,由于遷徙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鳳凰裝在各聚居區的形制特色各有差別,畬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事關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大事,文章擬從數字化的角度,對各聚居區畬族鳳凰裝做簡單梳理并提出較為具體的構建方法。
傳統畬族服飾黑青色為底,賦五彩刺繡裝飾,特別是女性重要服飾——鳳凰裝,鳳凰裝又因地域不同產生了五種不同的形制:景安式、羅源式、霞浦式、福鼎式、福安式,不同形制的服飾是畬族人民對生活的感悟與美的體驗的體現,是當地地域文化的獨特體現并呈現出有差異又有共性的審美特色。當前服飾保存和發展較好的地區分別為福建和浙江,據博物館和文獻資料考證,閩浙地區畬族服飾在基礎形制和色彩運用保留了較為類似的審美元素:棉麻布材料、傳統紋樣、頭冠發式都保有畬族傳統特色,彰顯了畬族服飾在傳統審美觀念。服飾紋樣的寓意、五色的色彩審美、鳳凰崇拜的尚美心念、將自然中的各類動植物就地取材展示在彩帶上、以特殊而神秘的字符傳遞民族歷史無不體現畬族勞動人民的審美追求、智慧創造、追求美觀與實用的本地智慧,畬族人民用自己的符號傳遞美、傳承文化。
畬族傳統服飾獨具特色,男女均以藍黑色為主色調,椎髻和赤腳是其共同的特征。畬族傳統服飾中留存數量較大的“鳳凰裝”由花邊大襟衫、攔腰(圍裙)、綁腿及裙(或長褲)組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現代浙閩地區的畬族服飾通常呈藍黑色調,男性的裝扮與漢族相似,而女性的裝束則依然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點[1]。各地區鳳凰裝的“鳳凰冠”頭飾的形狀具有明顯的區別,花邊衫的邊緣裝飾也是各有異同。浙江省鳳冠由已婚婦女佩戴,呈綴珠式,主要材料有竹片、石珠和銀器。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冠體呈鳳凰身體狀,其前方呈現鳳之首級,而后方則有鳳之尾羽高高翹起,兩側的耳珠下垂,末端裝飾有仿鵝掌形狀的銀片,代表著鳳凰的足部。福建省畬族服飾(鳳凰裝)有羅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四種類別。羅源鳳凰是對畬族傳統服飾樣式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于1975年被指定為全國畬族女性服飾的典型代表,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衣主體顏色為青、黑色,花邊裝飾大面積安排在肩部、領部至腋下處,每排花邊的間隔之間進行多層彩條鑲嵌(捆只顏)。其攔腰較其他樣子也更華麗復雜,中心有繡花,繡花工藝便是鑲拼,周邊是兩三層的花邊和多層鑲嵌[2]。霞浦式和福鼎式基本相似,但霞浦式的領口及袖口有較寬的彩色鑲拼飾邊,而福鼎式則在前襟繡有花型飽滿的圖案。霞浦式與福鼎式攔腰的不同之處是前者繡的是左右對稱團花圖案,后者以小裙面和彩帶裝飾。總的來說,畬族服飾形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不同地區的畬族服飾在鳳凰冠的形制和花邊衫的邊緣細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鳳凰紋飾是畬族服飾中最常見且關鍵的圖案,反映了畬族的審美風格。通過夸張和簡化,鳳凰形象被轉化為簡潔而抽象的圖案,保留了其高冠和長羽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外,畬族服飾中的龍紋圖案多變而不拘一格,注重表現龍的生動形象和人性化特征。龍的形象簡練而夸張,體型短胖,魚尾爪,富有人情味,鱗片豐富多彩,給人以富貴吉祥之感。服飾上的植物花卉和動物圖案,如向日葵、南瓜、石榴等,以及蜜蜂、蝴蝶、麒麟和嬉戲的男女等紋樣,都顯著地表達了畬族人民對家族繁榮和生命延續祈愿。鳳凰裝常見“鳳戲牡丹”寓意著吉祥富貴、和諧美好、“蝶戀花”象征著愛情、美好和幸福“麒麟送子”寓意著送子、賜福、吉祥等,牡丹寓意顯赫身份,向日葵則象征著團結光明,這體現出畬族對繁衍昌盛和富貴吉祥的追求。
畬族服飾材質以棉、麻為主,該材質透氣性好、吸濕性強、舒適度高,適合畬族地區的氣候條件也與畬族歷史上的經濟地位關系密切。受經濟條件制約畬族服飾還有各種裝飾品,其材料使用布、毛竹筍殼等,較好的耐用性和美觀性,能夠增加服飾的裝飾效果。鳳凰裝的鳳凰冠材質及裝飾使用銀片和銅等金屬材質較多,耐用,不易損壞和變形。傳統畬族鳳凰裝多為手工制作,穿著舒適。社會變革與遷徙的影響下,畬族服飾有被涵化的現象,服飾材質與面料市場的材料供應產生了密切的關聯。同時服飾選用材質與畬族散居地區經濟有關,經濟發達地區面料質地較好,裝飾較多[3]。
歷史上,畬族以種植藍靛為主要經濟作物,從而使服飾色彩由五彩向青色轉變。畬族的“鳳凰裝”通過色彩和紋樣的設計,展現出獨特的符號象征意義。紅色代表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而其他顏色則象征其腹部和爪子。不同地區的畬族服飾在色彩搭配和風格上均呈現獨特特點。福安式服飾的花紋色彩以中等亮度和純度為主,營造出簡潔樸實的風格;而羅源式服飾的色彩變化柔和,底紋通常為米白色,與艷麗的花紋形成鮮明對比。霞浦式和福鼎式的色彩明度和純度較高,色彩濃烈醒目,細節精致華美[4]。畬族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配以紅色裝飾,突顯了紅色在畬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畬族人民通過服飾色彩的豐富與絢麗,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我鼓勵。曹竟文利用圖像分析技術對畬族服裝的用色情況進行了分析,包括三地用色的視覺呈現、主、輔、點綴色的分布、用色穩定性、配色關系、典型樣式中的主要色系等方面[5]。
數字化復原設計是在前期收集好資料并梳理構思后,使用PS、AI等專業圖像處理軟件進行畬族服飾面料圖案資料進行掃描、繪制加工轉化為矢量圖形后留存備用;然后運用三維服裝設計布料模擬軟件Marvelous Designer對圖像資料里的畬族服飾進行數字復原。數字化復原[6]可以將已經破損的傳統畬族實物較為真實的進行再現,便于后期研究者進行遠程、多角度、精細地進行觀察,為物理復原提供參考依據。對于服飾文化的傳承、服飾制作技藝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為畬族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提供了資料見證。
借助高精度掃描技術和專業圖像處理軟件,畬族服飾的圖案可實現數字化轉換。掃描過程中要保持穩定,避免圖案扭曲和失真。掃描后的圖像通常以JPEG或PNG等格式保存。在圖像處理軟件中,可以通過不同的畫筆工具和顏色對圖案進行細致的描繪和調整。同時,通過運用軟件的圖層功能,實現對圖案元素的分類管理。將描繪后的圖像進行矢量化處理,使用矢量化軟件將位圖圖像轉換為矢量路徑,保留圖像的細節和邊緣平滑性。
如圖1,采用MD軟件進行服裝的二維與三維制作,關鍵在于重現服飾的款式、紋樣和圖案。以江西畬族的傳統服飾為參考,進行色彩的整理和紋樣的收集,并進行系統的分類。接著,對版面線條進行縫合和調整,制作紐扣,并添加內部線條、圖形和描邊,以增強服飾的層次感。在服裝縫制完成后,使用PS軟件對服飾配飾和紋樣進行貼圖繪制。得益于MD軟件強大的模擬屬性,可以實現逼真的布料模擬效果,通過調整粒子間距、服裝的褶皺程度、邊緣的彎曲度和服裝的彈性,提高服飾的還原度。在服裝復原方面,以江西畬族的鳳凰裝為藍本,以紅色作為主色調,服裝版式遵循傳統,采用斜挎式衣領和中長式袖子。袖口處運用幾何紋樣,通過調整粒子間距來設計。初始設計中,計劃使用紐扣縫制,但在模擬過程中,服裝呈現出隨風飄動的破碎效果。因此,轉而使用PS軟件貼圖,并將貼圖縫合到布料上,以增強真實感。同時,在領口和袖口處添加嵌條,使整個服裝看起來更加豐滿和完整。

圖1 畬族服飾復原(劉孜提供)
文章中的畬族服飾的數字化創新設計,是指利用軟件等數字化工具進行服飾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不僅能夠保留畬族服飾的傳統特色,還能夠現代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和實用性。
畬族服飾的數字化創新設計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它需要利用數字化設計軟件,對畬族服飾的圖案進行設計與優化,并進行調整、改良和創新,以適應現代審美和時尚趨勢。
首先,我們可以選擇使用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專業的數字化設計軟件來進行畬族服飾的圖案創新設計與優化。這些軟件具有強大的矢量繪圖功能和豐富的設計工具,可以讓我們自由地進行圖案的編輯、調整和組合,從而實現畬族服飾的創新設計。
其次在進行設計時,我們可以考慮畬族服飾的傳統圖案元素,結合現代審美觀念和時尚元素,進行創新設計。例如,可以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幾何圖案,或使用亮麗的色彩和時尚的線條來呈現畬族服飾的現代感。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將畬族服飾的三維模型導入虛擬現實環境中,實施穿衣模擬與展示,旨在深入洞察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動向。
如圖2,利用MD軟件進行畬族服飾的數字化創新設計,首先涉及對不同服裝材料的數字化模擬,以了解其屬性、質感和在不同光照和角度下的視覺效果從而選擇適合畬族服飾設計和風格的面料。其次,在材料選擇上,需考慮畬族服飾的材質屬性和質感,可選擇具有相似特性的合成纖維材料或環保材料。在塑造質感效果時,可運用燙金、繡花等傳統工藝和數碼印花、激光切割等現代技術。最后,匹配適合的材料與服飾圖案是重要環節,需根據圖案設計風格選擇協調和相得益彰的材料,使畬族服飾設計更加完整和諧。

圖2 畬族服飾數字創新設計(董姍姍提供)
畬族服飾的數字化傳承利用現代科技,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實現了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傳播。數字化技術不僅保留了服飾的圖案、紋樣和色彩,還創新設計,使服飾更符合現代審美。此外,數字化作品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吸引更多關注,并提供在線試穿體驗。未來,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為畬族服飾帶來更真實、沉浸式的體驗,加強數據庫建設,支持設計創新,并培養專業人才。數字化技術在畬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提供了支持和發展空間。應繼續深化數字化技術在畬族文化領域的應用,探索更多創新路徑,以促進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