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深入剖析時政新聞報道在內容、形式與傳播等關鍵維度的創新策略。文章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通過廣泛查閱融媒體與新聞傳播領域的相關文獻,梳理學界研究現狀,從而明確研究方向;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時政新聞報道案例,詳細剖析其在內容策劃、形式呈現、傳播推廣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同時,對比傳統報道與融媒體報道的差異,進而總結出具有普適性的創新策略。研究結果表明,內容上,貼近民生的策劃與深度選題挖掘成果斐然,聚焦養老政策、就業扶持等民生熱點的報道,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實現以“新”突圍;形式方面,多渠道融合、個性化推薦與互動式報道提高受眾參與度;傳播層面,跨媒體合作、多平臺布局與自主品牌打造擴大宣傳優勢,實現全媒體聯動與全過程跟進,顯著增強時政報道的影響力與覆蓋面。文章提出持續優化內容策劃、深化技術應用、加強品牌建設等建議,旨在推動時政新聞報道在融媒體時代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充分履行政策宣傳、輿論引導的重要職責,真正做到接地氣、入人心。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新聞報道;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4-0096-04
融媒體時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新聞傳播領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形成多媒介互動的全新格局,時政新聞的傳播路徑得到了極大拓寬,傳播效率顯著提升,信息能以多元形式迅速進入大眾視野。但新環境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受眾需求日益多元,既渴望深度解讀,又追求趣味與互動,傳統的報道模式難以滿足。同時,媒體競爭愈發激烈,如何抓住受眾眼球,是時政新聞媒體面臨的一大難題。時政新聞報道肩負著政策傳達、輿論引導的重任,創新迫在眉睫。
一、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意義
一是強化傳播效果。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報道內容可以借助全媒體平臺,有效傳播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讓時政新聞更易被大眾接受。
二是增強互動性與貼近性。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相對嚴肅、呆板,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手法,采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能大幅拉近時政新聞報道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強化時政新聞報道傳播效果。
三是鞏固主流媒體形象。創新時政新聞報道,能鞏固主流媒體在輿論場中的主導地位,提升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四是塑造城市與國家形象。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應更加注重展現城市特色風貌、群眾良好精神狀態。這能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有力支持,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提升。
二、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創新面臨的挑戰
(一)輿論環境復雜
融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式增長,自媒體、社交媒體平臺形成多元化的發聲場域。在海量信息中,夾雜著許多虛假內容和片面觀點。同時,網絡空間中的“后真相”現象突出,部分受眾在負面或片面思潮的影響下產生情緒化表達,導致輿論環境更加復雜。
(二)受眾需求變化
當代受眾已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他們多依賴移動終端獲取信息,借助彈幕、評論等形式參與新聞生產[1]。時政新聞本身具有嚴肅性特征,較難滿足受眾獲取輕量化、娛樂化信息的需求。若時政新聞報道仍依賴原有的傳播形式,不探索創新,受眾可能大量流失。
(三)市場競爭激烈
融媒體時代,除了傳統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等都參與新聞內容生產,它們憑借更加靈活的機制與娛樂化的內容搶奪受眾群體。例如,部分財經類自媒體運用“政策解讀+ 熱點話題”的模式,分流時政新聞原有的受眾。此外,新媒體采用IP 孵化、知識付費等多樣化的模式獲取經濟收益,而傳統時政新聞媒體在運營上更依賴財政撥款與廣告收入,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三、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策略
(一)內容方面
1. 貼近民生。時政新聞報道應改變過去的“高冷”姿態,設計、編排更加貼近民生的報道內容,把宏大敘事與微觀生活相結合,從而有效強化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體來說,應避免聚焦單一的政策文本,把目光放在政策對民生的影響上,通過小切口增強受眾的帶入感。例如,在解讀鄉村振興戰略時,應適當引入農民的創業案例、基層干部的工作記錄等。在采寫內容時,可采用網絡化、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摒棄程序化的術語,用生動的語言表達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還可通過在新媒體平臺發起民生議題投票、線上調查,收集受眾的真實訴求,并在后續報道中給予有效反饋,形成“報道—反饋—優化”的良好閉環關系[2]。例如,人民網《兩會夜話》欄目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與網友直接對話,探討“社區停車難”“學區房改革”等問題,強化政策傳播的滲透力,觀看人數突破千萬。
2. 拓展題材。為更好地滿足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時政新聞獲取需求,應突破傳統的題材邊界,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硬新聞+ 軟話題”立體內容矩陣。除了常規的會議報道,還應聚焦社會治理創新、科技賦能民生、文化軟實力建設等層面,設置跨界話題,吸引更多受眾注意,如“城市垃圾分類實踐”“AI在基層醫療中的運用”“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等。在拓展題材時,要善于挖掘時政與民生、時代發展的交叉點,打造一系列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新聞內容。一方面,將目光投向社會發展的前沿領域,如新興產業政策扶持、數字化轉型浪潮下的公共服務變革等,展現政策對時代進程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聚焦社會民生的細微之處,如社區養老服務優化、老舊小區改造政策落實等,把政策的“大主題”細化為百姓生活的“小切口”。這種方式能改變時政新聞以往給人留下的刻板、單一的印象,構建起全面立體的內容體系,讓不同年齡、職業、興趣的受眾都能在時政新聞中找到共鳴點,擴大時政新聞的覆蓋面,增強受眾黏性。
3. 深度挖掘。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需以深度內容對抗信息的碎片化、淺表化趨勢,實現從信息傳遞到價值引領的內容升級,切實增強報道的輿論引導功能。具體來說,應針對政策背景、長遠影響以及執行難點等多個方面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引入更多易于理解的案例加以說明。通過構建立體認知框架,確保大眾能夠深入理解新聞傳達的核心思想。可利用田野調查、數據挖掘等方法,揭示政策執行的痛點問題,推動政策優化,真正落實“為百姓辦實事”的宗旨。還可開設網民聲音、專家評論等欄目,吸引更多專業人士,形成多元觀點碰撞,為增強報道的權威性打下良好基礎[3]。2024年,人民日報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展開深度報道。記者團隊深入多地鄉村,運用田野調查法,走訪農戶、村干部,收集一手資料。在報道中,詳細剖析政策背景,點明是其目的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分析長遠影響時,提及對農村經濟、生態、文化的多元推動。針對執行難點,揭示農業產業人才短缺、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此外,還開設《鄉村之聲》《專家獻策》欄目,分享農民心聲與專家見解,構建起立體認知框架,助力大眾深入理解政策,充分發揮時政新聞價值引領與輿論引導作用。
(二)形式方面
1. 促進多渠道融合。第一,內容適配性分析。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傳的報道內容,需通過提煉政策核心內容,以3 分鐘以內的視頻或圖片形式進行傳播;在今日頭條等新聞客戶端上傳播的內容,應利用政策數據路、長圖解讀的形式,滿足目標受眾群體的深度閱讀需求,如借助“文字+直播+短視頻”的跨平臺組合形式,把時政新聞拆解為“政策要點”“專家解讀”“群眾反映”模塊化的內容銜接鏈,讓報道的傳播量呈幾何級增長趨勢。第二,內容聯動性分析。時政新聞報道應整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資源,增強不同媒介平臺上內容的聯動性,提高傳播效率。例如,報紙的頭版政策解讀板塊,可同步生成具有互動性質的H5 信息展示界面,并適當嵌入視頻采訪、可視化的數據圖表等分區,實現二次傳播。這種“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新模式,既能有效保證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也能顯著提高新媒體的傳播質量和效率。
2. 開展個性化推薦。一是構建用戶畫像動態標簽庫。可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包含閱讀偏好、互動行為、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多維標簽體系,準確識別用戶的關注點,實施政策的差異化推送,精準匹配信息供給。二是開發場景化推送策略。應結合時空特征,持續優化時政新聞報道的推送時機和內容形式。例如,早晨推送音頻版的政策簡報,中午推送可視化的數據解讀文章,晚上推送直播訪談等內容[4]。三是建立算法價值觀校正機制。一方面,要對個性化推薦算法展開嚴格的價值觀審核,確保算法推薦的內容符合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明確重大政策解讀內容在推送中的占比不低于70%,以此為基礎,巧妙平衡公共性與個性化需求,讓用戶既能接收到權威、全面的時政信息,又能獲取符合個人閱讀偏好的內容,實現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最大化[5]。
3. 推進互動式報道。在開發全新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時,應通過創新實時互動技術的應用方法,打造參與式的新聞生產模式,將政策知識融入網絡化、生活化的表達中,降低相關內容的認知門檻。可采用實時投票、彈幕等工具,增強時政新聞的用戶黏性,讓報道傳播效果得到可量化、追蹤的優秀成績。可推出“改革闖關”等類型的互動小游戲,讓用戶借助答題了解與改革開放有關的重要事件,從而大幅提高年輕群體對時政議題的關注度。
(三)傳播方面
1. 優化多平臺布局。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媒體應通過優化多平臺布局,突破傳統時政新聞傳播渠道單一的局限性,結合平臺特性制定內容形式,擴大宣傳的覆蓋面。舉例來說,政務類政策的解讀文章可在微信公眾號上以長圖的形式發布,熱點事件則更適配短視頻平臺的碎片化傳播邏輯。同時,要堅持“移動優先”,開發更多輕量化的新聞客戶端、小程序等,拓寬新聞報道的傳播渠道。例如,人民日報在“兩微一端”上的粉絲量超3.5億,這印證了多平臺布局的優勢。另外,應通過中央廚房式的內容生產機制,精確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發布”的協同效應目標,提高觸達效率,形成各平臺內容相補的傳播鏈條[6]。
2. 強化跨媒體合作。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強化跨媒體合作至關重要。通過打破技術壁壘,不同媒體能夠構建資源共享生態,有效降低內容生產成本。例如,時政新聞媒體可與政府機構建立緊密的數據共享機制,政府部門憑借其權威性與信息掌握的全面性,為時政新聞提供權威的數據支撐,夯實時政新聞的權威性根基。時政新聞在此基礎上,整合政務直播、政策白皮書等多元素材,運用可視化的數據圖表對政策進行創新性解讀,將晦澀的政策內容轉化為直觀易懂的信息呈現給受眾[7]。以央視新聞的《重大項目云監工》欄目為例,該欄目聯合了項目建設方、政府監管部門等多方力量,將政策的落地過程轉化為可感知的現場敘事。通過實時畫面直播、專業人員講解等形式,受眾能直觀了解重大項目從規劃到實施的全過程。這既體現了合作的多方協同性,確保了信源的權威,又創新了時政新聞的表達語態,拉近了時政新聞與受眾的距離[8]。
3. 打造自主品牌。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應基于技術賦能、內容差異化,從傳播角度打造自主品牌,構建多維度的品牌競爭力。需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打造集內容生產、智能分發、用戶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技術平臺,減少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切實強化品牌的自主性。需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完善技術驅動的內容創新形式,利用差異化的視覺表達,構建“權威而不失溫度、專業而兼具趣味”的品牌形象。例如,開設特色評論品牌欄目,如《政策深一度》《每日政聲》等,用權威性的解讀激發品牌生命力[9]。此外,時政新聞媒體還應深化用戶互動,建立“新聞+服務”雙輪驅動模式,把平臺轉化為政民互動的樞紐。例如,將政務服務入口嵌入報道頁面,或者開發“民生政策計算器”等類型的工具,增強用戶黏性。同時,要保證不同平臺上傳內容的協調性、和諧性,避免多平臺布局導致品牌形象模糊。只有這樣,才能在“內容為王”“渠道制勝”的雙重邏輯下,實現時政新聞報道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的全面提升。未來,隨著AI、5G等技術的深化應用,時政新聞將邁向更智能化、沉浸式的全新階段[10]。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媒體正處于變革與發展的關鍵節點。為更好地發揮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價值,應從內容、形式、傳播三個核心維度持續創新。內容方面,緊扣民生、拓展題材、深度挖掘,將宏大政策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賦予新聞深度與溫度;形式方面,促進多渠道融合、開展個性化推薦、推進互動式報道,以多元形式滿足受眾多元需求;傳播層面,優化多平臺布局、強化跨媒體合作、打造自主品牌,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格局。實施這些策略能全面拓展時政新聞報道的深度與廣度,打破信息傳播壁壘,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
作者簡介 莊丹丹,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報道。